国际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学会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SPSD)是由国际上关心东亚城市空间规划的学者组成的一个国际学术团体,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开发,自然生态与和谐社会,我们注重跨域和广域的空间开发和合作的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问题,欢迎访问SPSD中文网页http://spsd.jimdo.com/。研究东亚地区跨海空合作的协调与发展的空间模式,推进两岸四地的区域合作与开发。由SPSD主办的本次研讨会旨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基于多学科交叉视角下城市规划与建设新的前景。我们希望讨论如何在互联网影响下,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应对中国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挑战。
本次研讨会于6月20日—21日在福州大学新区校图书馆明德厅会议室成功举办,同时在福州海峡会展中心参与布展了海峡两岸项目成果交易会SPSD-福州大学联合展位。本次研讨会为规划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一个分享计算与数据驱动技术的经验与想法的机会。除设置研讨会场外,同时利用SPSD微信群进行网络直播。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关瑞明院长主持开幕式
研讨会主会场
此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福州大学张星副校长致辞,福州市发改委林津副主任,福建省统计局林文芳副局长,SPSD2013主席、清华大学毛其智教授讲话。
随后各嘉宾进行了两天的主题报告,本次研讨会分为两天,六个部分,分别由金泽大学沈振江教授、福州大学关瑞明教授、福州大学张鹰教授、福州大学罗涛教授、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福州大学樊海强副教授主持,论坛邀请了24位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围绕研讨会主题做出了精彩报告。
1
报告主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需求
报告嘉宾:清华大学毛其智教授
报告内容:毛其智教授从当前城市规划的新需求为背景出发,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一些城市规划问题以及当前城市规划的新需求,并根据在人居三的一些工作回顾了国际上城市设计的一些进展与要求。毛其智教授提到,中国政府已经提出将城市设计写入法则,并以上海的部分城市设计导则编制进行了分析,然后毛其智教授从北京目前几个典型的建筑设计进行剖析,提出城市和建筑不能失去地方特色,要继承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报告的最后,毛其智教授以北京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空间结构分析为例并对报告进行了总结。
2
报告主题:持续发展空间模拟模型:在居住区与公共设施领域的探索
报告嘉宾:丰桥技术科学大学副校长,SPSD指导委员会大贝彰教授
报告内容:大贝彰教授首先对日本过去1000年间人口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大贝彰教授分析了日本由于人口老龄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人口收缩,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空间规划的重要性。然后大贝彰教授回顾了城市/区域规划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术支撑着城市规划过程的进行,大贝彰教授这里总结了元胞自动机,人工智能技术,GIS技术在规划过程中使用的环节,并提出未来技术发展的展望一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报告的最后,大贝彰教授回顾了提到的各项模型算法,以及Alphgo运用的AI技术对城市规划的部分启示,对未来城市规划技术做了一个展望。
3
报告主题:居民时空间行为与低碳–智慧–健康社区规划研究
报告嘉宾:北京大学,SPSD指导委员会柴彦威教授
报告内容:柴彦威教授首先就中国目前居民出行的一些困境和问题,提出对应的以人为本视角下城市规划研究,认为时空进行为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柴彦威教授据此提出了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研究与低碳智慧健康社区构建的理论框架,并讲述了该理论框架的基础,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柴彦威教授从居民时空行为与空气污染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居民时空行为对碳排放的一些影响。根据居民时空行为与碳排放的相关性研究提出了智慧出行的理念,并据此进行了试点案例展示与分析。柴彦威教授分享了部分的北京市的居民时空行为案例,选用可视化方式对居民时空行为转化为居民活动空间与物质空间叠加分析。报告的最后,柴彦威教授也回顾了国内外目前社会生活圈的研究进展与案例分析,提出以健康低碳为导向的城市社区生活圈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4
报告主题:智慧城市规划在台湾面临的重要议题
报告嘉宾:台湾智慧城市建设协会理事长,台湾大学,SPSD指导委员会林建元教授
报告内容:林建元教授回顾了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后,认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城市与ICT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应当关注居民,以人为本,使城市与环境更优良,林建元老师介绍了目前台湾方面的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包括今年3月份举办的展览会,林建元教授回顾了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林建元教授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一般是智能交通系统ITS,这是城市通病,并分享了台北市的一些案例,林建元教授提出了OIS的概念,通过这个来说明智慧城市真正的含义。报告的最后,林建元教授认为没有普适的智慧城市定义,真正的内涵应该是寻求一个智慧的解决方案,并强调了大学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5
报告主题:绿色城市建设经验与挑战——台北实证
报告嘉宾:台北科技大学,SPSD2015主席彭光辉教授
报告内容:彭光辉教授从宜居性,城市设计,生活品质和绿色城市的定义与联系出发,探究生活品质与宜居性的关系,并以新加坡案例分析绿色地带,公共空间在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性。总结了台湾地区都市计划的类型,并提出对应的城市设计在其中起的作用。报告的最后,彭光辉教授总结了城市设计领域目前的挑战与机会。
6
报告主题:基于大数据的台北公共自行车使用分析
报告嘉宾:台湾政治大学,SPSD2015副主席白仁德教授
报告内容:白仁德教授首先介绍了台北市的公共自行车(微笑单车,U-Bike)的发展历程,并利用2013-2014年的租借使用数据,运用了大数据处理技术手段与可视化分析技术,进行了不同时间段居民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的行为特征分析,以及气温,气象,季节等对于公共自行车出行的影响,并分析了借还热点,为下一步城市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7
报告主题:大数据时代的城乡规划转型与变革
报告嘉宾: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袁昕院长
报告内容:袁昕院长简要介绍了我国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并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化已处于后50%时期,GDP增速,城市化速度减缓,城乡规划技术与过程均面临着转型,城市发展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要求,然后袁昕院长分享了清华同衡的相关大数据研究案例。报告最后,袁昕院长对转型变革进行了总结,认为大数据将是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
8
报告主题:数字革命——对工作空间的影响
报告嘉宾:香港大学,SPSD指导委员会梁焯辉教授
报告内容:梁焯辉教授认为在当今大数据,云计算,众包兴起的情况下,新技术驱动了工作空间形态的变革。梁焯辉教授提出了一个公共工作空间的概念,并且分享了东伦敦,深圳等相对应的公共工作空间案例。报告的最后梁焯辉教授总结公共工作空间的特征,以及一些其他影响。
9
报告主题:地铁与公交站点与城市餐饮布局消费的耦合关系分析
报告嘉宾: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伊娜博士
报告内容:张伊娜博士使用了2013年上海市地铁站点和公交站点及大众点评餐饮设施数据分析其相互关系。张伊娜博士研究认为地铁站点对于餐饮布局消费影响较大,公交站点影响较小。并用K函数方法证明存在有明显集聚与相互关系。张伊娜博士分析上海市可达性时空变化后,认为单中心道路是上海单中心结构的主因。报告的最后,张伊娜博士对自己的结论做了总结与展望。
10
报告主题: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
报告嘉宾:皇延建筑、皇延创新股份有限公司两岸建筑新人奖发起人魏孝宇董事长
报告内容:魏孝宇董事长讲述了台湾城市更新发展的历程以及各个阶段的。并分享了台湾城市更新的案例魏孝宇董事长随后总结了城市再生的两大关键,并对存量规划与城市再生关系以及韧性城市进行了探究。最后魏孝宇董事长在城市再生社区营造上发出了呼吁。
11
报告主题:大数据:让城市变得更加智慧
报告嘉宾:澳门大学副校长倪明选教授
报告内容:倪明选教授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对智慧城市和大数据进行了解读。倪明选教授认为通过图像识别,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使数据增值,而大数据的核心不仅仅在于统计,而是预测。随后倪明选教授分享了团队的相关研究,包括出租车数据挖掘等,报告的最后,倪明选教授提出了政府与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应采取的措施。
12
报告主题:如何更好的利用大数据支持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报告嘉宾:金泽大学,SPSD指导委员会沈振江教授
报告内容:沈振江教授报告主要围绕如何更好的利用大数据支持城市规划与建设,首先对现阶段国内大数据应用于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的支持应用案例进行了总结分析。沈振江教授认为ICT技术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将对未来城市空间规划和设计有新的要求,研究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如何响应,十分重要。目前国内更注重理解城市,发现城市现状问题;而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分为五个层面,将房地产开发作为第1层面,基础设施作为第2层面,智能基础设施作为第3层面,生活服务作为第4层面,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作为第5层面,更注重于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与大数据库建设,智慧能源与智慧防灾方面尤其深入。报告的最后,沈振江教授分享了日本几个典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大数据支持应用的案例。
13
报告主题:上海市典型居住区的通勤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手机数据的挖掘
报告嘉宾:同济大学,SPSD指导委员会王德教授
报告内容:王德教授尝试使用大数据去支撑传统课题研究。本次报告主要针对居住区与就业空间的分析,采用的是手机信令数据。通过对昼夜手机信令数据的处理识别得到上海市的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的可视化平台展示了就业空间的单中心,带状,多中心等模式。报告的最后,王德教授根据对应的大数据分析就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了上海市就业空间的主要作用力。
14
报告主题:大数据与规划评估
报告嘉宾:南京大学,SPSD指导委员会甄峰教授
报告内容:甄峰教授首先对传统城市规划评估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他在大数据时代对城市规划评估的新思考并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下城市规划评估研究框架。甄峰教授将大数据时代下城市规划评估划分为三大部分,包括城市动态监测评估,城市规划实施评估,城市宜居性与可持续发展评估,并分享了大量案例与实证研究。报告的最后,甄峰教授强调应对大数据进行理性思考,同时应考虑与小数据研究进行结合。
15
报告主题:大数据与规划应用实践
报告嘉宾: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程洋副总架构师
报告内容:程洋副总架构师从背景与目标,当前工作与计划,挑战三个方面进行汇报。程洋副总架构师首先分析了当前出现的各类大数据,并展示了大数据处理的“一湖两群”。程洋副总架构师展示了基于大数据的app以及数慧目前的大数据平台应用,同时认为大数据与传统数据应整合。报告的最后,程洋副总架构师强调了大数据平台架构的关键点,以及大数据平台架构与人才需求。
16
报告主题:规划师视野下的大数据
报告嘉宾:上海云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邹亚华总规划师
报告内容:邹亚华总规划师首先回顾了目前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认为城市规划基本理念是不变的,而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从而提出了规划创新。邹亚华总规划师认为精准的城市规划需要相对准确的规划管理分析。并从职住再分析,区域再分析,出行再分析,人口再分析,OD再分析五个方面展示了公司在手机数据挖掘分析的成果。报告的最后,邹亚华总规划师对手机数据处理做了拓展以及交通模型方面的展望。
17
报告主题:企业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报告嘉宾:量子数据(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宋仲伟总裁
报告内容:宋仲伟总裁首先介绍了量子数聚公司及其主要工作。随后宋仲伟总裁展示了公司平台数据的一些应用成果,如城市画像,城市森林,商业云多项量子数聚平台功能模块。分析了部分企业的相互作用,并认为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投资来研究城市联系。报告的最后,宋仲伟总裁提出了“多一类数据,多一个视角”。
18
报告主题:基于大规模位置数据的中国城市分层聚类研究
报告嘉宾: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李栋副主任
报告内容:李栋副主任首先回顾了城市群及复杂网络研究方法发展历程。本次报告使用的是腾讯平台春运期间的位置数据。李栋副主任对春运期间人口迁徙现象进行了复杂网络分析以及簇群分析,对比了不同群数的分类与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经济地理区划和行政单元规划的相似与差异,对城市群进行了评估。报告的最后,李栋副主任做了下一步工作的展望与讨论。
19
报告主题:地理大数据在商业零售业选址分析中的应用
报告嘉宾:北京捷泰天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陈欣副总经理
报告内容:陈欣副总经理首先介绍了捷泰天域公司的定位。陈欣副总经理展示了公司的poi解决方案,以及在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星巴克等零售商业选址的地理大数据应用,包括使用商业相似区的分析麦当劳与肯德基服务区域。报告的最后,陈欣副总经理展示了城市观景台。
20
报告主题:交通大数据在深圳低碳交通规划的创新实践
报告嘉宾: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丘建栋主任
报告内容:丘建栋主任首先介绍了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中心的发展与具体情况,随后丘建栋主要分享了目前的深圳低碳交通规划成果。包括精细化的交通排放建模方法,本地化的交通模型参数获取,国内首个交通排放动态监测平台。报告的最后,丘建栋主任对未来的交通大数据挖掘做了展望。
21
报告主题:基于智能交通数据的交通流时空分布分析研究
报告嘉宾:新加坡-MIT联合研究与技术中心朱祎博士
报告内容:朱祎博士运用新加坡的EZ-link公共交通刷卡数据,首先对刷卡数据进行了不同年龄段人出行时间分布分析。朱祎博士重点研究了基于公共交通刷卡数据的乘客换乘模式的模型研究。并与就业和企业空间分布数据叠加分析,报告的最后,朱祎博士对报告进行了总结。
22
报告主题:大数据视角下的综合诚信体系构建
报告嘉宾: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院信息所唐瑾
报告内容:唐瑾首先回顾了综合诚信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社会需求,认为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兴起的情况下,社会急需建立起完善的综合诚信体系,并阐述了,政府如何建立综合城信体系,如何构建诚信大数据平台等。报告的最后,唐瑾分享了长白山建立诚信体系的案例。
23
报告主题: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交通提取研究与规划支持
报告嘉宾:重庆交通规划研究院唐小勇博士
报告内容:唐小勇博士首先对手机信令数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认为手机信令数据能够较好地代表人的日常行为活动。接着唐小勇博士重点介绍了手机信令数据的处理技术和分析模型。报告的最后,唐小勇博士分享了职住分析和流动人口监测的案例。
24
报告主题:手机信令数据在交通规划中的支持应用
报告嘉宾:北京工业大学赖见辉博士
报告内容:赖见辉博士同样对手机信令数据在交通规划中的支持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以厦门市和北京市的两个案例分析为主。包括用手机数据分析厦门市端午节旅游人数变化与特征分析,北京市出行与交通基础设施关联分析为TOD开发提供建议。
更多内容,请点击微信下方菜单即可查询。
请搜索微信号“Beijingcitylab”关注。
Email:BeijingCityLab@gmail.com
Emaillist: BCL@freelist.org
新浪微博: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微信号:beijingcitylab
网址: http://www.beijingcitylab.com
责任编辑: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