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失落的城市街道空间

 

工业革命之后,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人类活动半径在日益扩大的同时,并不意外地发现,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一般,语言、肤色、文化的不同并没有阻止现代城市和城市景观以令人惊异的速度进行着复制。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兴起后,千城一面的现象丢失的不仅仅是城市景观的多样性,本地公共生活的传承、当地文化的特色也在相同的城市驱壳下渐渐式微。面对城市发展新阶段的挑战,规划师、建筑师和公共政策制定者越来越意识到在城市中营造本土氛围和公共生活的重要性。

街道是城市中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城市的兴起,街道从原来的公共生活空间和交通流动空间逐渐演变成单一的交通流动空间。如何将本土化的公共生活体验重新不着痕迹地流露、镶嵌在城市街道的规划之中,规划师们给出了许多回答。无论是城市街道的再造,亦或是步行街道的设置,都为城市公共生活开拓了更大的空间,提升了公共生活品质,塑造了本土城市文化。今天,当我们把眼光转向传统城市街道,并对其有所发掘之时,可以发现传统城市街道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笔宝贵遗产——动态的公共生活

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城市中最有趣、最富有人情味、最具有生活气息的地方往往是旧城区的街道。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受,很大程度是因为旧城区的街道塑造了邻里街坊的空间结构,为人们提供了密切的邻里关系体验。2013年在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上摄影师史建用冷静的镜头,记录了北京、西安、上海、深圳、香港等城市中旧城区中“公共空间里的家庭座椅”。尽管摄影展以“城市的刺点(Punctu)”为题,却意外展现了旧城区中的邻里生活,讲述了人们在传统城市的街坊中,如何用家庭座椅意外开拓了公共生活的休闲娱乐和交往空间。

传统城市设计并不以仅仅单幢建筑限定空间,而是通过街坊对街道、建筑进行通体把握,调整通行空间和实体空间。适合人体尺度,功能复合的街坊往往充满了本土城市魅力、亲和力,形成了具有浓郁社会文化的动态公共空间。

重庆渝中半岛下半城的街巷就是非常好的示例。渝中半岛是重庆兴盛起源的母城,也是曾经重庆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中,东北至西南向的山脊把山城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由于数百年的历史积淀,下半城旧城人口密集,经济社会因素彼此关联、混合交织。各个街坊中,居住用地里穿插着大量的中小型商业,这些中小规模的工商业在服务内容、服务档次、产权、经济类型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的特征,这里的每个小规模的街坊都有自己的独特建筑和特色功能,不少地名是以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以及行帮作坊、商肆店铺等作专名,如永兴巷以陕西帮客商吴寿庭、贺华清于1919年创立的永兴当铺而得名,打铜街则以铜匠聚集而得名。厚慈街曾经因小吃遍地而得名“好吃街”,后来才改名。这些街坊商业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多种层次、内容和形式的服务,也为旧城区和大量外来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而且形成了丰富多彩又市井气息浓郁的生活氛围,城市和城市的公共生活就这样鲜活了起来。尽管如今的下半城,经济已没落、基础设施已经破旧,但我们仍能看到传统城市街坊巨大而顽强的生命力。这也正是现代城市所缺少的那么点人情味儿。


有秩序的空间才能有其空间含义,但仅仅有秩序是不够的。与现代城市规规矩矩、以交通便捷为第一目的的街道相比,传统街道提供了“曲径通幽”的美感和超过人们瞬间接受能力的丰富细节,而人们总是期待着这些细节和美感为人们带来具有幸福感的生活。规划师们希望现代城市街道能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基础上具有参与和容纳能力,而这也是传统城市街道的优势之一。当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传统城市街坊的小尺度空间和复合性用地是营造人情味、多样性和活力的利器。然而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口密集程度的提高,交通和管理的需要让城市的空间设计愈发规则、整齐,街道的尺度也在逐渐变大。一些依托小尺度空间生存的公共活动如弄堂乘凉、贩夫走卒的行为势必会渐渐消失,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依然可以用其他表现形式得以延续、发展。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街就是将传统城市的亲和力和丰富性移植到现代城市街道的一个范例。

巴塞罗那兰布拉大街(La Rambla)全长仅1.25公里,却是巴塞罗那市中心最富盛名的步行街,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林荫大道之一。尽管是城市的主要干道,但街道全程设置成步行街,街道的两旁露天小酒吧、小餐馆、小咖啡馆依次排开,报亭、花店、食品亭鳞次栉比,把街道装点得五彩缤纷、生机勃勃。和一般城市干道旁明亮宽敞的世界连锁商店不同,兰布拉大街上无论是商店、餐厅或零售摊点,体量都很小,经营内容也和本地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这正与传统街道小尺度空间、本土化特色如出一辙。如果说酒吧、餐馆、报亭是本土文化的呈现,那么兰布拉大街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艺人则和当地人一起创造了属于巴塞罗那街道的本土文化和公共生活。兰布拉大街更为人所熟悉的名称就是“流浪者大街”,不同种族、说不同语言的流浪者和艺人云集于此,无论是在街头为人们画张漫画,还是扮成小丑把小朋友逗得咯咯笑,又或是假装街头雕塑在不经意间吓游人一跳,都把“街头艺术”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为这条大街带来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些精彩的流浪艺人,也不禁让人想起传统街道中时而出现,时而隐没的贩夫走卒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稍有不同的是,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作用下,公共生活不再仅仅是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而成为了一种体验。


城市公共生活是市民社会发育的催化剂。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街道为我们展现了城市的魅力和本土公共生活的丰富性,提供了现代城市街道规划的新思路。传统为现代规划留下的宝贵遗产,还等待着我们不断发现和发掘。正如谚语所说, “过去从不会逝去,过去甚至从未过去。”(The past is neverdead, it’s not even past.)

文/ 城市与交通规划所  王振宇

  • JUP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jupchina),如有任何需要请通过后台留言或者发送邮件至caoxc@jupchina.com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