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过马路挨踹,你还有理啊?

1月3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发了一则视频,南京一对夫妻横穿马路时,因未走斑马线,女子竟被车流中一骑摩托车男子从背后一脚踹倒在地,倒在一辆车的后方,差点与车主引发纠纷。


据监控画面显示,当夫妻两人走过马路时候,骑车男子从背后上来,一脚踹倒女子,然后扬长而去,但据悉,夫妻两人过马路未走斑马线。

4日下午4点多,事件中受害女主角致电称,事情发生的时间为2015年12月28日,地点为拉萨路与五台山体育馆相交的马路上,当时送孩子上学后,整条马路包括斑马线全部被车辆堵住,自己才从车流中过马路,没想到竟然遭到这名变态男子的脚踹。


消息一出,舆论立刻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方认为,骑车男时速达到100公里,在机动车道乱窜,暴力行为可耻;另一方认为,夫妻俩不走斑马线,在车流中乱穿马路,挨踹活该。


热门评论——

  adolfzw:这摩托车也是乱开的吧,难道不该靠边行驶?

中国小言:貌似这个电动车走的也不是寻常路啊(我现在每天就是在骑电动车)

24K纯爷们:中国式过马路太可怕了,有的人甚至不看车低头就是冲啊!

  中医门诊:记着,行人过马路千万不要从车流当中穿出来,不然机动车有个视线盲区。穿出来就是鬼探头,很容易出事故的。

  Stone1:看看现在的马路上,不管红灯绿灯,都当是他们家客厅,要怎么走就怎么走。你按一下喇叭,他还用眼瞪着你。

  清暮:这样过马路本身就很危险,路人根本无视司机高度紧张神经。产生的结果导致两败俱伤。

规划君中肯地说一句:在这起事件里,没有谁对谁错。暴力男的做法固然可耻,但行人的做法也不足取。马路上,人人都应遵守交通法规,遇到不文明行为也应礼貌制止!

说起“中国式过马路”,想必无数人都很痛恨但又参与其中吧。


一组大数据告诉你,“凑齐一波走一波”的“中国式过马路”在我国是有多泛滥——

2014年12月,上海进入史上最严交通管理季,行人交通违法也在严管之列。杨浦区当日15时许,一位阿姨跨越翔殷路隔离护栏,从中环高架下面的隧道横穿马路。执勤交警在将其违法跨越护栏乱穿马路的行为全程录像取证后,开出了10元的罚单。在半小时内,共有10名行人因乱穿马路被处罚。

而在2013北京4北京东城区交警在全市主要干道的150处路口对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开出罚单,行人违反交通信号将处以10元罚款,非机动车违反交通信号将处以20元罚款,通过纠正、教育、批评和处罚等措施重点治理“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拨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行为。

同年浙江严管严惩8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全省处罚各类行为近11万起,其中查处行人“中国式过马路”的闯红灯行为8283起。


你知道吗?乱穿马路
的后果相当严重——

2012年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处罚的交通违法行为统计显示,约6%是闯红灯违法行为。交警表示,闯红灯在破坏通行规则的同时,引发交通事故几率很高,更会导致交通无序。据统计,2013年至2014年,全国范围内闯红灯违法行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2951起,造成600人死亡、3675人受伤。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争议最大的便是处罚非机动车行人闯红灯、行人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两类情况。

在严管之下,行人开始守规矩了不少。然而小部分行人依旧表示不服,甚至出现多起不愿被罚款的行人打骂交警的事件,并有数人因此被行政拘留。

文明出行需要全体交通参与者共同努力,行人也必须依法、文明、安全行路。 有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初衷是好的,但治理效果能不能长久、交警有没有足够的力量管到庞大的行人、行人能否自觉转变习惯等问题还有待探讨。

人行天桥

交通繁忙的路段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等设施方便行人过街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南京太平北路的天桥。


太平北路将东南大学的教学区和宿舍东区分隔在马路两边,每天都有大量学生要横穿太平北路,很不方便。1993年3月,两名东大建筑系学生在太平北路被一辆卡车撞倒,一死一伤。

为了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在东大老校长的争取下,同年南京市政府在太平北路建了行人过街天桥。20余年,过街居民师生的安全得到保障,再也没有发生交通事故。

2011年9月,因地铁3号线建设不得不拆除这座有着20年桥龄的过街天桥。附近居民及东大师生认为天桥的拆除给出行带来影响和严重的安全隐患。也有市民遗憾地说:“以前可以坐在天桥上,俯瞰太平北路上车来车往人流熙攘,看两边水杉高耸一片葱郁,如今这样的视点也消失了。”

2015年2月,随着《太平北路过街天桥复建工程招标公告》的发布,意味着太平北路过街天桥踏上了“回归之路”。附近大部分居民及东大师生对天桥的恢复充满期待。

2014年5月,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人行天桥投入使用。


据了解,镇明路至解放南路这一段柳汀街短短300多米,多时有五六条斑马线。人流量大,加之没有交通信号灯,行人对道路交通干扰很大。早晚高峰时,公交车时速只能达到10多公里。

天桥投入使用后,过街的市民可以穿过天桥达到另一头,不用刻意避让车辆,安全又便捷;而机动车也因为少了行人穿马路的干扰,通行能力提高了。不过,也有市民因为一下子不适应斑马线的消失,图省事,不愿走天桥,直接翻越栏杆、横穿马路。

对于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的设置,人们的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有些天桥和地天通道设置间隔过疏,绕行距离较远,有些地方通行方向单一,没有形成环状交通网络,部分宁愿舍弃不用而横穿马路。

也有一些人认为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可以避免车流和人流平面相交时的冲突,保障行人安全快速地穿越,减少交通事故。

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的设置主要是缓解交通拥堵,为行人创造安全的过节环境。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的规划不止既要考虑道路两侧用地性质、开发强度、行人流量,也要顾及特殊要求的地方,比如学校、医院等。同时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的设置应尽量与换乘设施紧密结合,研究表明,人行天桥的最佳间隔距离为300-500米,另外与设置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同步,还要设置护栏、标志、标线等交通管理设施,加强行人的交通引导。

“中国式过马路”成因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与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有很多人认为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是司机横冲直撞,甚至把斑马线变成了死亡线。

在抱怨之余,我们也该想一想,行人之责。我们在文化心理上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立了规矩却不严格按照规矩来执行,这也使得“不违法、小违规”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大环境中,人们很多时候不太守规矩。“中国式过马路”就折射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守规矩方式”。

据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如下:

1.行人心理

①侥幸心理

在随机采访的30名行人中,有21人承认闯过红灯。对于闯红灯,86%的人答"没事,我不会碰上事故";8%答"没时间等,上班不能迟到";4%答"随大流吧";其余回答没有闯过红灯的2%则都是老人和儿童。虽然这个调查不一定准确,但可以说明一个问题——侥幸心理是导致行人"闯红灯"的主要因素,明知"闯红灯"会带来恶果,但日积月累形成"陋习",成为一种"心理定式",这便是闯红灯者的心态。然而,大多数人恐怕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侥幸"离"不幸"其实只有一步之遥。

②从众心理

别人都闯,自己不闯,好像显得很清高似的,别扭。对此,一位心理专家表示:"从心理上分析,闯红灯在中国较多发生的原因恐怕与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无关——大部分国人每天花许多时间喝茶聊天、看报或看电视,而与我们不愿吃小亏、随大流的从众心态有关。如果仅仅用罚款限制闯红灯,可能用处不大,而且实行起来也有很大难度。我们能看到的行人闯红灯,基本上都是一群一群闯的,这就是从众心理在作祟。该专家表示,这跟大众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有相通之处: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块玻璃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很可能受到某种暗示,去打碎更多的玻璃。这种从众心理会造成一种纵容的环境,进而影响这种环境里的每个人。比如闯红灯,当身边的人都在闯,可能就会不自觉地"追随"。

2.红绿灯不科学、交通管理混乱

一些红灯设置不合理。当初设计红绿灯转换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今后道路的变迁、人流和车流的变化。如果绿灯只有10秒左右,而马路又比较宽,我不闯红灯谁闯?在调查过程中,一些行人表示,他们之所以闯红灯,有时候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备、设置不科学,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说有些路段,绿灯亮的时间太短,有的时候,才刚走到一半,已经亮起了红灯,就不得不继续往前走;还有一些拥堵的十字路口,即使是绿灯,也经常会出现人车混行的情形,久而久之,人们就慢慢淡化了红绿灯的观念。

3.执法力度不到位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新加坡,行人第一次闯红灯,罚款200新元(约相当于人民币1000元),此后再犯,最重可判半年到一年的监禁。而在美国各州,对乱穿马路者罚款2美元到50美元不等,处罚记录会记入个人信用记录中,终身不能抹去。在德国,闯红灯者将面临很严重的后果:意味着别人可以分期付款、延期支付,而闯红灯者却必须立即支付;别人可以向银行拿到比较长时间的贷款,而闯红灯者却不可以;而且银行给闯红灯者的贷款利率要远比其他人高。再看我国,大多数城市对闯红灯的行人处以警告或罚款10元。郑州市虽然除对闯红灯行为处以警告或罚款10元外,还对公务人员通报、评先一票否决,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并未认真。调查中,在询问"如果在国外,您会闯红灯吗"这一问题时,有九成行人表示不会。这也从侧面表示,强硬的执法力度,确实能给闯红灯行为带来威慑。

解决措施

1营造交通安全文化氛围。行人交通违法只是一种现象,在它背后还隐藏一种文化冲突,即人与车的对立许多人坐在车上抱怨行人不守规矩,走在路上时转而埋怨汽车横冲直撞。因此想要规范行人的交通行为,不能仅从简单的处罚着手更重要的是传播交通安全文化,不断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定期不定期在幼稚园、中小学校、各企业工会、社区进行宣传和普及,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文化素质,达到交通安全的目的。

2、合理设置行人过街设施。行人过街追求安全,而机动车通过人行横道时追求畅通,两者目的不同,就容易产生交通冲突。行人希望能够方便安全快速的穿越道路,就需要有相应间距较小的行人过街设施。行人有一个可接受的绕行时间,一旦超过这个时间,行人可能就会失去耐心,违章穿越道路。

3、在社区与道路口醒目处多设置各种交通法规宣传标语、标牌,在市区闹市路口可使用语音提示等提醒非机动车与行人遵守交通。

4、采取罚款硬性手段。对非机动车、行人也要采取与机动车一样罚款的手段。偿试阶段可采取就地开票收款,本人签名形式。处罚力度要相应提高,行人处罚建议在50元以上。对自行车、电动车的违章建议与机动车同步,以增加违规人员的成本,养成自觉遵守的良好习惯。

5、加强交通警察队伍建设,发挥交警﹑辅警的最大优势。合理安排交辅警在各交通路口执勤执法,看见违法现象及时纠正与处罚,让广大公民意识到违反交通法规也会受到处罚的意识。

文/姜军 陆苏刚 城市与交通规划所

JUP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jupchina),如有任何需要请通过后台留言或者发送邮件至caoxc@jupchina.com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