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供给大家国内外常用的社会调查数据,小编已验证每条链接的可用性,大家再也不用大海捞针地去找你想要的数据了哦!转发或收藏此条微信即可全部收入囊中!文末还有彩蛋!你需要的不仅是鱼,还有渔!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缩写为CGSS)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的大型社会调查项目。从2003年开始每年一次,对全国125个县(区),500个街道(乡、镇),1000个居(村)委会、10000户家庭中的个人进行调查。通过定期、系统地收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数据,总结社会变迁的长期趋势,探讨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社会议题,推动国内社会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为国际比较研究提供数据资料。至2008年止,CGSS一共进行了五次年度调查,完成了项目的第一期。自2010年起,CGSS开始了项目的第二期,计划从2010年开始到2019年为止,每两年进行一次调查,共进行五次调查。CGSS调查数据及其他调查资料向全社会完全开放,其数据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被视作研究中国最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
链接:http://www.chinagss.org/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实施的一项旨在通过跟踪搜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决策提供数据为目标的重大社会科学项目。2008年在北京、上海、广东的展开探索性调查,调查规模为2400户;2009年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展开工具性测试跟踪调查,测试CAPI技术、调查进程实时管理技术、调查进程实时技术支持系统、数据质量实时监控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010年在全国(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海南、香港、澳门、台湾不在其列)正式实施,调查规模为16000户,每年一次跟踪调查。
链接:http://www.isss.edu.cn/cfps/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hina Labor-force Dynamics Survey,简称 CLDS)通过对中国城乡以村/居为追踪范围的家庭、劳动力个体开展每两年一次的动态追踪调查,系统地监测村/居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家庭、劳动力个体的变化与相互影响,建立劳动力、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上的追踪数据库,从而为进行实证导向的高质量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CLDS聚焦于中国劳动力的现状与变迁,内容涵盖教育、工作、迁移、健康、社会参与、经济活动、基层组织等众多研究议题,是一项跨学科的大型追踪调查。CLDS样本覆盖中国29个省市(除港澳台、西藏、海南外),调查对象为样本家庭户中的全部劳动力(年龄15至64岁的家庭成员)。在抽样方法上,采用多阶段、多层次与劳动力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multistage cluster, stratified,PPS sampling)。CLDS于2011年启动,到目前已经完成一次试调查和两次全国正式调查。
链接:http://css.sysu.edu.cn/data/list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旨在收集一套代表中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家庭和个人的高质量微观数据,用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老龄化问题的跨学科研究。CHARLS全国基线调查于2011年开展,覆盖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约1万户家庭中的1.7万人。这些样本以后每两年追踪一次,调查结束一年后,数据将对学术界展开。
链接:http://charls.ccer.edu.cn/zh-CN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 简写为CEPS)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设计与实施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型追踪调查项目,旨在揭示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宏观社会结构对于个人教育产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教育产出在个人生命历程中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以2013-2014学年为基线,以初中一年级(7年级)和初中三年级(9年级)两个同期群为调查起点,以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和流动人口比例为分层变量从全国随机抽取了28个县级单位(县、区、市)作为调查点。调查的执行以学校为基础,在入选的县级单位随机抽取了112所学校、438个班级进行调查,被抽中班级的学生全体入样,基线调查共调查了约2万名学生。
链接:http://ceps.ruc.edu.cn/
中国宗教调查(China Religion Survey,CRS)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联合设计、组织、实施的,以宗教为主题的大型连续性社会调查项目。中国宗教调查(CRS)是我国首个严格按照社会调查的国际标准和概率抽样原则执行,具有全国代表性,从个人、组织、区域多个层次全面反映我国宗教状况与发展趋势的连续性学术性社会调查项目。中国宗教调查(CRS)旨在记录并解释中国宗教的现状与变迁,全面收集中国宗教不同层次的基础数据,综合反映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宗教发展状况,为相关学术研究及宗教政策的制定提供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多层次基础数据支持。中国宗教调查(CRS)受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的持续支持,从2012年开始启动,把对宗教活动场所的调查作为第一期调查的主题。从2013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历时两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范围内的243个县、市、区的4382家宗教活动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各县、市、区的宗教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各宗教活动场所的负责人。
链接:http://crs.ruc.edu.cn/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是西南财经大学于2010年成立的一个公益性学术调查研究机构,其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开展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项目(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简称CHFS),建立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家庭层面的金融数据库。中心旨在通过科学的抽样,采用现代调查技术和调查管理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有关中国家庭金融微观层次的相关信息,如住房资产和金融财富、负债和信贷约束、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障和保险、代际转移支付、人口特征和就业、支付习惯等,以便为国内外研究者提供研究中国家庭金融问题的高质量微观数据,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链接:http://chfs.swufe.edu.cn/ListPage/Detail?Detailid=339&categoryId=31
「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是由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社会处(2014年3月改制为科技部人文司)所长期支助的一项全台抽样调查研究计划,以提供社会变迁研究资料档案为主要目的。由已故国科会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处处长华严教授及当时兼任国科会研究员之叶启政教授推动。「变迁调查」自1984年进行以来,已完成25次52份问卷的全台湾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政治文化、选举行为、传播、文化价值、宗教等。这个系列社会调查的主要特色是在收集两个以上时间点的同样问卷资料以探究台湾社会变迁的各个面向,2014年已进入第六期第五次的研究,亦即开始有第六个时间点的资料。
链接:http://www.ios.sinica.edu.tw/sc/
「学术调查研究资料库」于民国八十三年十一月成立,开始针对台湾地区学术调查资料进行有系统的收集、整理、保管与释出工作。我们收集的调查资料类型概分为下列两种:
以严谨研究方法设计收集到的学术调查研究资料,范围涵盖社会、经济、教育、政治、公共卫生各领域。
国内政府机构进行的定期或专案调查,通常是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亦具有学术性的研究价值。目前已收录有行政院主计处、行政院内政部、行政院卫生署国健局、行政院交通部观光局,以及司法院等多个政府机构的历年重要调查统计资料。
链接:http://srda.sinica.edu.tw/
国民健康状况除了可作为分配医疗资源及订定健康目标的依据外,也是衡量发展概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台湾,虽然学术界与卫生署曾进行过数次与国民健康相关的全国性调查研究,亦有相当的成效,但因缺乏常设机构执行调查,往往进行一次便告终止,而现有资料已不能反映当今民众的健康状况与需求;再者,由于并未有全国健康状况的资料库,亦无专责单位将量化的健康资讯(health information)有效地提供给政府及学者使用。有鉴于此,财团法人国家卫生研究院联合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提出建立定期举办『国民健康访问调查』(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NHIS)的机制,期望透过定期执行的访问调查,了解台湾一般民众的健康状况及医疗使用情形。
链接:http://nhis.nhri.org.tw/
CHIP: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CHIP(中国家庭收入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李实、赵人伟老师主持,福特基金赞助)于1988年、1995年和2002年,进行的全国调查中的中国农村和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分配调查得到的。1995年的调查覆盖19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了6931户城镇家庭和7998户农村家庭,分别涉及21696位城镇居民和34739位农村居民;2002年的调查覆盖22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了6835户城镇家庭和9200户农村家庭,分别涉及20632位城镇居民和37969位农村居民。
链接:http://www.icpsr.umich.edu/icpsrweb/ICPSR/series/00243
世界价值观调查是一项非盈利性的包括200多个问卷项目、至今已完成每五年一次总共六轮的全球性调查。它起源于1981年由Jan Kerkhofs和Ruud de Moor共同领导之下执行的针对西欧十国进行的“欧洲价值观调查”,由于该调查结果在文化变迁上具有启发性且可延伸做全球性探讨,在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学系教授Ronald Inglehart的号召下,将RVS延伸到了西欧以外的国家。1990年以前完成了来自全球六大洲、20个已开发国家的问卷调查,此为第一轮世界价值观调查。为了能进一步正是这些价值观的变化以及此变化的成因,世界价值观调查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陆续进行滚动调查。随后在调查国家和调查内容上有了些许调整,如第二轮调查包含了中国大陆、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第三轮强调了非西方国家,且开始关注当时新兴的第三波民主政治文化发展,第四轮调查覆盖到了67个国家,尤其增加非洲与穆斯林国家。
链接:http://www.worldvaluessurvey.org/wvs.jsp
GSS:General Social Survey
美国综合社会调查包含标准化“核心”的人口统计、行为和态度的问题,以及特殊兴趣的主题。许多核心问题从1972年以来没有变过,这样可以辅助时间变化的研究以及早期研究发现的修正。
链接:http://gss.norc.org/
HRS: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
密歇根大学的健康与退休调查(HRS)是纵向面板研究,每两年调查超过26000位50岁以上的美国人。受国家老年中心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HRS探索劳动力参与的变革以及个体在即将退休以及之后的岁月中经历的健康转型。
链接:http://hrsonline.isr.umich.edu/
ISSP:
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
国际社会调查项目是一个跨国合作调查项目,ISSP成立于1984年,是自发的非政府非盈利学术组织,旨在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准化和国际化,协调跨国跨地区的联合项目,建立共享的社科数据库。目前会员国已经扩大到4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自2007年成为会员国。该项目影响广泛,对跨国比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调查项目始于1985年,自实施年度开始,每年做一次调查,各年度调查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对有些研究主题每隔几年做一次重复调查,以掌握其变化状况。研究主题包括:政府作用、社会网络、社会不平等、家庭及性别角色变迁、家庭及性别角色变迁、工作倾向、宗教、国家认同、环境、公民权、休闲时间与体育、健康
链接:https://dbk.gesis.org/dbksearch/GDESC2.asp?no=0001&search=&search2=&DB=e&tab=0¬abs=&nf=1&af=&ll=10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CHNS是由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研究中心、美国国家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和中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开展的调查项目。该调查旨在检验健康、营养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以及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变如何作用于整个人口健康和营养状况。于1989年开始,已进行9次(至2011),数据提供至2011年。
链接:http://www.cpc.unc.edu/projects/china
CPS:c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美国当前人口调查是由劳动统计局的普查局每月进行的家庭调查。它提供全面的关于劳动力、就业、视野、未就业人群、工作时间、收入和其他人口统计学的劳动力特征数据。
链接:http://www.bls.gov/cps/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
美国家庭经济动态调查开始于1968年,抽取了美国5000个家庭的18000个体生活作为样本。持续收集这些个体和他们的后代的信息,包括覆盖就业、收入、财富、消费、健康、婚姻状况、育儿、儿童发展、慈善活动、教育和其他主题的数据。PSID是由密歇各大学的人员指导的。
链接:http://psidonline.isr.umich.edu/
ESS:European Social Survey
欧洲社会调查是学术性导向的跨国调查,从2001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这个调查衡量了30多个国家不同人群的态度、信念和行为模式。
链接:http://www.europeansocialsurvey.org/data/multilevel/
EVS: European Social Survey
欧洲价值观研究这项调查数据到目前为止总共进行了4波,调查年份分别为1981年、1990年、1999年和2008年,也就是每隔10年对欧洲的不同国家和地区(1981年和1990年两波数据里还包括了美国和加拿大)的民众,关于家庭、工作、宗教、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主观认知和想法进行数据收集。
https://dbk.gesis.org/dbksearch/GDESC2.asp?no=0009&search=&search2=&DB=e&tab=0¬abs=&nf=1&af=&ll=10
东亚三国(中日韩)以及台湾地区的GSS结合起来的一份数据
链接:http://www.icpsr.umich.edu/icpsrweb/ICPSR/series/486
http://www.sal.tohoku.ac.jp/~tsigeto/ssm/e.html
http://jgss.daishodai.ac.jp/
链接:http://www.icpsr.umich.edu/icpsrweb/ICPSR/index.jsp
可根据不同的类别如地域、主题、调查者等进行数据查找
链接:http://data.lib.uci.edu/
主要有教育、健康、历史、政治、公众意见、社会和政府数据
链接:http://www.ciser.cornell.edu/info/datasource.shtml
提供其他数据库的链接
链接:http://www.disc.wisc.edu/newcrossroads/links.asp?cat=Sociological
提供常用数据库链接,也包括社会学著作所使用的数据库,比如罗伯特·K·普特南的《独自打保龄球》所使用的数据
(责任编辑:梦瑶)
大家可针对自己的研究去找相关的数据库,相信大家在这么丰富的内容中会找到心仪的它!数据的透明化意味着研究有更多的可能性,期待更丰富更有趣的研究!转载请注明 “转载于社会学吧/sociologybar”!
“你读书,我送书”活动
中奖名单(1月6日)

参与活动,请查看社会学吧1月5日推送的内容
熊培云《一个乡村里的中国》,讲述了伴作者长大的乡村几十年的变化历程,透过这本书,见证了一个村庄几十年的风雨兴衰,或喜或忧,五味杂陈。透过一个个故事,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先辈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已渐行渐远,乡土气息也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和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渐渐散去,留下的是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知的不确定。我喜欢他讲述的一个个故事,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我就在那个村庄,见证了它的风雨历程;我很珍惜他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故事必定是越来越少,毕竟城里人到农村误把小麦比作玉米的已不占少数。值得一读,推荐给大家,追忆那些过往的岁月。
看的书不多,但大多都各有收获,感谢阅读。暂时推荐温铁军老师的《八次危机—-真实的中国经验》,在传统意识形态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內生性矛盾,但作者从理论逻辑的起点与经验逻辑的起点保持一致性的方法论,用共和国60年经济数据论证了从1958第一次到2008年第八次经济危机,当每次城市里的危机能向乡土社会转嫁时便可以软着陆,如果在城市硬着陆就会爆发社会动荡。经济数据与政治社会大事件联系起来了。城乡二元结构是想中国这样后发外生性国家在不能像发达国家对外剥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而进行的被迫选择,而又客观上成为乡土中国以对全球经济危机的蓄水池。一切的政治社会现象都有相应经济的根源,在当今中国经济转型与处于愈演愈烈的金融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双重压力大,保持乡土社会的稳定性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不执着于意识形态与主义的偏见,我们可以发现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现实与理想的不易。
请获奖者用自己的微信添加社会学吧客服小V,微信号:vsociology,挑选图书。然后就静静等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