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4期】
脱贫致富,我们要遵守乡村规律,尊重农民的生活方式与当地的生产关系。要认真研究农村与城市的区别,村民与市民的差异,市场经济与小富即安的两种形式,工业模式与自然经济的互动与不同,乡村田人合一与城市天人合一的境界,城市科技与农耕文化的相互关系等。这些问题不理清楚,我们就会越做越难,也很难有成果。脱贫,请大家三思而行,多调研,多讨论,不懂问问村干部,问问镇干部,他们真的有理论,他们真的有文化,不信试试。
中国乡村正处在农民大量耕地被扭转与征用,大面积自然村被集并的阶段。表面上看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际有些行为却有可能让农民逐步丧失基本权利与生活保障。
中国的企业绝大多数是短命的,而土地是长期的,短命的企业、任期较短的官员与农民的长期土地交织,必然会留下很多问题。这种事情常有发生,也希望政府能够接受以往的教训。在企业家与资本进入乡村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农民是被动接受,可能村还是村,对于一个村来说,地在村就在,村在村民在。
国家宪法规定,土地归村集体所有,农民有使用权。村庄的土地只要失去,村集体就自然而然消失,村庄也就随之没有了,农民就会慢慢过上没有土地耕种,又不能享受城市市民待遇的尴尬生活。农民只要丧失土地的支配权,就丧失农民自主权。丧去了土地,农民就失去了家,农民回不了家,城市人就更回不了家。丧失土地,人如浮萍。失去乡村,人如浮云。失去乡愁,国如浮尘。
农民不是动物,只要有吃的,有住的,有衣服穿就幸福。是人就需要生命的权力,是农民就需要对土地的驾驭权力,是村庄就需要有自治与管理的权力。自立、自强、自尊是人的权力。农民也一定是有这些权利的。
大资本进入乡村,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值得商榷。但不容质疑的是,农民丧失土地,就失去家园,“三农”问题有可能真的上升为中国问题。
内容选自《乡国天下》
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