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实践探索│伍江:告别旧城改造,走向城市更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2015年会、中国文物学会历史名街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

主办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街专业委员会


承办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清控人居遗产研究院

20151107-1109 景德镇


  本文对同济大学伍江副校长在会上所做的题为“告别旧城改造,走向城市更新”的报告进行了简要总结,感谢会议主办方提供资源支持!




1、走向更具人性的城市
加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建设

公共空间缓解过高的城市人口密度

公共空间提供公共交往场所

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现代生活品质

公共空间创造城市空间的美学价值

公共空间集中体现城市文化艺术底蕴


  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而进行的上海外滩综合改造工程(于2010年3月全面竣工),把交通埋入地下,地面打开成为公共活动空间(图1),这是一个趋势性的方向——波士顿的大开挖工程、首尔的清溪川改造工程、巴塞罗那的滨海路改造工程等等,都是基于一个主要的思路: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活动空间。



图1 上海外滩综合改造工程实施前后对比



加强城市步行空间的规划建设

  城市生活中的小型公共空间,如街道上的人行空间等的建设也非常重要。人的公共活动、私密活动等等是在街道上产生的,历史文化名城最突出的魅力都是体现在街道生活中。今天世界上很多城市(包括我国的在内)都设置了步行街,实际上是人对公共步行空间渴望下的产物,当然仅仅靠这种步行街的建设无法满足人们真正的、日常的公共空间的需要。


  浦东对于上海来说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但同时也很可悲,浦东的建设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应该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的城市建设理念,但实际上却非常落后。而在同样拥有高楼大厦现代化景观的曼哈顿,街道上仍然提供了丰富的步行空间(图2),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应与生活价值合二为一。


图2 上海陆家嘴与纽约曼哈顿的街道景观对比


提高城市道路网密度,提倡小尺度街坊

  世界上一些好的城市都具有非常吸引人的城市尺度,在相同比例下上海浦西地区的肌理尺度与其他城市类似(图3)。



图3 几个不同城市的空间图底关系


  在上海新的实践中,“创智坊”项目较有代表性。其位于东北角的杨浦区,集办公、商业和居住功能为一体,由作为交通功能使用的道路串起坊内由住宅围合的院落等面状空间,创造了一个综合的、有机的、多功能环境(图4)。


图4 上海创智坊的公共空间景观


  减少门禁式居住小区,再塑城市“活体细胞”,适度宽容城市的自组织行为。

  通过“修补型再开发”提升新建中心城区特别是公共空间的日常服务功能与空间文化品质。一个城市中最吸引人的不是那些尺度庞大的SHOPPING MALL,而是在小的范围内就有多家24小时开业的便利店,这是一个城市的真正品质所在。原有的小尺度的历史文化空间不符合今天的现代化生活是一个伪命题,相反凡是那些真正的符合人的尺度的历史空间更符合今天的现代化生活,倒是那种放大的空间——宽马路、大广场看上去现代,其实是非常落后的。


城市历史街区的日常精细化维护与管理







2、走向更具活力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活力是需要激发的,需要赋予功能,虽然有时不能直接见到经济效益,但当城市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日益凸显的时候,最终也会表达为经济效益,可能只是有时间差而已。黄浦江两岸的世博会园区就是一个把旧的工业区变成一个活力新区的做法(图5)。徐汇滨江原是一片老的飞机场、工厂及仓库所在地,经过开发以后成为上海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设置了包括几个重量级的美术馆在内的丰富的文化设施,不日后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文化聚集地(图6)。


图5



图6


城市工业区的改造与更新

工业遗存如何对待?图片所示是将原有的工业厂房环境进行整治,旧的厂房进行加固、修缮,完善基础设施,从一个破旧的厂区逐渐发展成为富有活力的创意产业园区。



上海钢铁十厂

上钢十厂内的冷轧带钢厂,建于1958年,结构高大、空间开阔。 2005年,通过保留厂房,改建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展示面积约2万平方米,成为集雕塑展示交流、创作孵化、作品储备、艺术教育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中心,为老厂房保护性改造、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了有益探索(图7)。


上海啤酒厂

上海啤酒公司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远东最大的啤酒制造商,厂区位于苏州河南岸,该建筑群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其中的三幢建筑被列入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2002年初,在生态公园梦清园的建设过程中,三幢历史建筑被很好的保护和修缮,建设成为苏州河展示中心和公共活动休闲中心(图8)。



M50艺术画廊区

M50位于普陀区莫干山路 50 号,原春明毛纺织厂,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遗存。传统的砖木、砖混、钢混构架,典型的工业建筑结构,高畅建筑结构,高畅明亮的厂房,错落有致。以视觉艺术时尚创意为主题,已初步形成国际化艺术园区(图9)。



“8号桥”

位于建国中路的“8号桥”, 其前身是上海汽车制动器厂旧工业厂房。在对老工业厂房改造中,利用存量资源,注入时尚、个性的建筑元素,吸引众多创意工作室入驻(图10)。



“800秀”

位于静安区中心地带,前身为钢铁厂20000平米的用地,如今变身为800秀创意园,结合了创意产业的多种功能,巧妙地将休闲、展览、办公功能同时集中在一个区域,产生很好的兼容互补作用(图11)。



1933 老场坊

1933 老场坊,为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将改造成为创意设计街店、艺术家工作坊、国际品牌折扣店、创意酒店、创意餐饮、创意成果展示空间、艺术表演舞台、艺术培训中心等(图12)。





3、走向更可持续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对市民的吸引力,而市民吸引力除了历史文化以外,还有优美的、高质量的空间环境品质。


  1999年版的上海总规制订的上海生态用地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约占上海总用地面积1/3,其它两个1/3一是建设用地,一是农业用地),而今上海的建设用地已超出50%,所以上海现在提出的策略是建设用地零增长、负增长——这也是去年通过的上海生态系统规划编制的大背景,按照此规划,到2020年上海将留有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左右的生态用地。



城市滨水空间的公共效应和生态效应


  黄浦江两岸规划开发坚持了15年,成立了专门机构来进行规划管理。



  苏州河两岸的1/3到1/4的用地建设为公园。


加强土地的保水性与透水性,恢复城市生态水系

#数字#上海从1900年到2000年100年间自然河道消失了90%

提倡绿色出行,建设与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探索现有城市建成区土地的二次开发与多次开发途径,进一步挖掘中心城区的容量潜力,大幅度提高郊区新城土地利用强度,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开发




4、走向更具文化魅力的城市


石库门里弄的改造与再利用


  石库门是近代上海特有的居住文化。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江南传统的居住方式。中国传统住宅中最重要的礼仪空间“堂屋”,上海人称之为“客堂间”,在石库门住宅中仍处于最主要的位置。中国传统住宅的最重要的院落空间“天井”,在石库门住宅中仍是不可缺少的室外空间。另一方面,石库门住宅这种追求空间紧凑和使用效率的居住形式本身又完全是西方新的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大量的西式建筑装饰也是石库门住宅不同于传统中国住宅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正是这样一种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孕育和造就了上海特有的市民文化——弄堂文化。



  石库门曾是上海大多数中产阶级的居住空间,从上世纪末以来不到15年的时间,石库门消失了80%。如今石库门承载的居住功能很难适应今天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腾笼换鸟”、“旧瓶装新酒”未尝不是一种做法,为它找到更适合的新的功能,让城市再一次焕发新的活力。


新天地模式

尽管新天地的开发模式致使拆除的里弄远远多于保护的,但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它第一次告诉我们中国的社会公众、政府官员,历史文化是可以兑换成当代生活里面的现实利益的。过去人们都把历史文化看成包袱,新天地告诉人们——不一定!



步高里模式

政府出资尽可能改善石库门百姓的生活水平,这需要具备2个前提:一是老百姓愿意;二是现有情况具备可操作条件,对于政府来说也是相对保险的一种保护模式,但同时又带来2个问题,一是老百姓大部分情况下不愿意;二是政府没那么多钱,所以这种模式也值得商榷。



建业里模式

争议非常大的一种全部拆旧换新模式。




田子坊模式

有的产权人仍然拥有产权,但是随着新的功能的不断注入,70%多的居民主动把自己的住房出售或出租给别人进行商业开发,这其中也有矛盾,一是还有20%多没有搬走的居民怕吵;二是在没有开发商参与的情况下,邻里安全、基础设施维护等公共功能有可能丧失,这时恰恰是政府需要履行职责的时机——过去是政府把这部分公共责任转嫁给开发商——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做法,今天这条路走不通了。该政府做的就该政府做,少做一点不该做的事——比如拆掉重造、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等等——而应多一点服务。目前很多历史文化名城遭到破坏不见得是毁在过去那种破坏,而是毁在现在普遍施行的“开发性破坏”,而“开发性破坏”最重要的力量就是政府。





5、走向更加公平公正的城市

  在旧城改造、保护,新城建设的过程中,建设更加公平公正的城市——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我们忽略了,毫无疑问,我们社会上绝大多数在城市的进步过程中是得利的,但“公平公正”更主要是针对社会的底层,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的机会不是更多了,而是相反。我们的城市千万不要为了政府的政绩、为了开发商的经济利益、为了专家学者学术上的追求,而忽视了下层老百姓的疾苦。



From 城市更新 To 城市再生
  希望我们的城市是有活力的,一代代不断地更新下去,

使我们城市的生命得到永存。



注:根据演讲视频整理,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