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传统村落选址文化,听腻了那套话“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稍多一点的,还能听到“狮象把门,凤凰展翅”,这算不错了,看到村子选址分析图,看习惯了这张图。
村落选址分析图
传统村落作为村落文化精华代表,每个村的选址营建都是基于本地特殊条件的,具有唯一性,研究村落的选址文化,是解读村落的一个重要过程。回想进入村子的过程,都是满怀着期待,或涉溪而行,或盘山而入,转过那片山丘,这个村慢慢呈现在眼前,在大地的背景衬托下,如同慢慢打开的一幅画卷,一册古书,等待着你去逐渐深入解读。村落的选址营建分析,我们主张先历史后环境。先知道它因何产生,它的历史功能如何,有大区域的地理历史概念,然后再结合地形,从人的心理安全和传统风水角度来看。
水墨山水手法表现村落选址
作者:李志新
历史背景
村落的选址营建,因为村落的历史地位、社会功能而具有更深的文化背景,军堡与交通商贸型不同,官商居住的大宅与逃难的百姓村落不同。因此首先要知道的是这是一个什么功能的村落。我们最常见的有重要军事防御战线上的古堡、关城,这类村落有时候也处于重要的军事商贸驿路沿线,因地建堡建关,沿线成街;有以农耕居住为主的村落,很多官商退隐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回乡建宅,也有因逃难或家族繁衍重新择地选址建宅的;还有一类是因为距离重要的物产资源或加工制作地近而居住的。这仅仅是第一步。
之后落实到大尺度的空间视角,从防御、交通、居住等方面来看它做具有的独特地理环境条件。要了解这一点,查阅本地域相关的州府县志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帮我们打开思维。
比如张家口万全堡选址,我们从以下视角分析:
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与北部匈奴长期征战,在北部草原沙漠与南部山麓边界建设长城。请注意,南北不同地形环境的交界,这是第一重要因素,在战争中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战国时期燕赵长城图
2、张家口东南有居庸关之险,西控大同(古称云州郡)。对重要地区的影响地位,这是必须考虑的要素。尤其自辽代北京一直作为都城,明代杨时宁在《山西宣大三镇图说》中比喻其为“身之肩背,室之门户也,肩背实则腑心安,门户燕则堂奥固”。
明代杨时宁三镇图说
3、这里是太行八陉中的一条出入口。辽时期设置五处京城,宣化地区地处西京(大同)——南京(北京)之间,有古道相互连通。在后期辽金战争中,宣化地区联系西京、南京、中京、上京,是为军事要地,宣化与今天北京密切联系在一起。依托重要交通线路,这是第三条重要线索。
辽金战争图
4、张家口(古属宣化府)地处太行山、阴山余脉交汇处,南北山岭围合成为谷地,又称上谷。南部的太行山脉和北部的阴山余脉均有长城边线。杨时宁称其“上谷者,京陵之肩臂也。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区域的地形环境这是第四因素。
三镇图说万全卫城图
5、万全堡北扼守长城口,最后一道屏障野狐岭下一条山口,过了野狐岭便再无遮挡,铁骑可以一路驰骋。同时这里紧邻洋河,洋河及其支流河谷冲击地,适宜开垦。既是军事要地又有居住条件。以洋河为线,万全古称右卫,下辖5处边堡,其西不远又有左卫、怀安两处军事堡。
万全鸟瞰图
这样如同层层剥茧,从大到小的尺度,地理与历史交叉的视角,对万全的选址解读越发清晰。
古图的形式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下一期选址分析聊聊分析表达山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