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一次快速调研案例——村落的选址分析(三)

上周突然急调参加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一个传统村落的调研,两天的调研时间,从对村落的一无所知到接近她,了解她,现在拿出来当作一个村落选址分析的案例分享给大家。

这是一个仅二百年历史的北方村落,名叫宋杖子村。现状没有地形图,一切都靠现场感受。

宋杖子村为清中期宋性家族由山东迁徙至此,至今有13代传人。杖子即用篱笆围起来的家园。宋杖子村选址首先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村东西环山,中为山谷,一条河流贯南北穿,这种地形环境在内蒙古地区非常适宜居住。村西为大洼山,又称四营子山或万寿山,海拔1258米,是敖汉旗境内最高的山脉。整个山脉呈南北带状走向,形成天然屏障冬季遮挡西北寒风。中部向西凹,形成半圆形,而山坡略缓,山脚下可用于耕种,山坡处种植树木。山最高峰在西南位置,顶部有山石形成柱状,形如天门,视为村南重要门户。山南又有一眼泉水,如同天池,常年不惜的喷水。村东南王子山,山顶比较平坦,相传战国时期有王子在此驻守,以前村民还经常能捡到箭头。山脚下河边也有一眼泉水,水量不大但四季不断,汇入河道。村东北为凤凰山,头东尾西,村落就在凤尾下。凤凰山与王子山之间有平缓山谷,通往其他村。四周环山环境,中心地势较为平缓,形成一片“明堂”,村落就坐落在这片明堂之中。环山环境中,每年夏季山中河流汇聚在此山谷中,再结合村西南、东南的泉水,形成一条河流自南向北流淌。村中五十余户村民集中在中心河谷地带,分居河道两侧。河流的季节性很强,每年夏天雨季水量大时,河道水面有十多米宽,村民只能涉水穿过。即便如此,这里也是难得的宜居之所。对比周边其他地区,这里自然植被葱郁,河道中杨柳茂密,山坡松榛成林,有良好的局部自然气候。

宋杖子村最早选址落户在此,主要看中这里第一有泉水作为常年稳定的饮水资源,四周山坡可用于耕种,山上茂密的林木可用于使用,自然材料的丰富让村民在此安居。

从村西南山坡看村落

从东部凤凰山看村落

村落空间格局图(李志新作)

宋杖子村57户村民,规模较小,村内空地较多,一户一大院,院内主要建筑是北房和厢房,正房居住,厢房存放东西和养牲畜,院子内种植蔬菜。整体看宋杖子村院落布局分散,不像南方山地村落建筑密集,在东西宽约250米的山谷中,村以河道为界分为东西两个组团沿着山脚排列,东半村南北狭长将近东西窄,西半村地形宽阔,坡度缓和,院落集中。两片居住组团中间夹一道宽近100米的河道,平时水量少时在河道东侧还可以种植些蔬菜。两村联系最密切的是中间河道旁边一处广场,边长约40米见方,南侧和西侧几十棵大树,枝叶繁茂,夏季树下乘凉的村民成群结队。村对外交通主要沿河道向北可达丰收乡,南部并无大路,西侧大洼山南天门成为一处心灵慰藉,如同风水中的神庙,而真正的神庙在村西南大洼山山坡,是一座很小的龙王庙,庙旁有一株古榆树,村民奉为神树。村北入村在河道旁新修建了一座小庙,仅1平米有余,供奉了龙王、财神、马神等诸多神位。

宋杖子村传统院落为独门独院形式,建筑主要为院落中的正房,厢房通常为简易建筑用于饲养牲畜,没有一定形式的围墙,以夯土夯筑或石头垒砌。传统建筑正房基本形式只有两种,即四开间形式和五开间形式。村内以土、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融入自然环境中。传统建筑主要以板筑夯土墙为主,部分民居有石砌墙裙。建筑屋顶也为屯顶形式,屋顶起弧度,传统主要以高粱秸秆和谷子秸秆泥为材料做屋顶。

总结一下,宋杖子村选址的因素,首先这是一个纯居住型村落,年代较短,采访村民当初选址也没有江南那种丰富的风水理论,那么这个村的选址关键是:

一、有水源,在内蒙古这种干旱地区这是第一重要因素。

二、因为水源,生态植被好,有耕种土地条件。 

三、西山可以遮挡冬季西北凛冽的寒风。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