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引言


小时候,在爷爷的书房里面,听过、看过和写过很多关于家乡镇远的故事。


多年之后,随着对城市认知的加深,在那些熟悉的故事里发现了些许不同,也开始懂得城市的发展是如何因地制宜、随人而变的。


01.从爷爷书房开始的古城印象


对于家乡的了解,是从小时候写作文开始。多年过去,仍然记得那时候在爷爷书房里听到、看到和写到的文字。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险峻的山地与河道,带来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舞水在崇山峻岭之间辟开一条由中原入滇缅的险道,自秦朝开始设立边关,宋代得名镇远。到了明代则随着政治地位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奠定了目前的城市格局和建筑风貌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石屏山顶的府城墙。镇远有两道城墙,均建于明代。当时正值镇远由“卫”升格为“府”,行政机关的迁入提高了城市防卫级别,加之人口和经济日益兴旺,于是开始修建府、卫两道城墙。府城墙建于北面山巅,卫城墙建于河道以南,两道城墙与险要山势和天然河道一起守卫着这座城池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石屏山,四官殿与沿山步道。石屏山是镇远北面的天然屏障,在修建城墙的同期,也修建了供奉历朝武官的四官殿。沿着山脚的台阶而上便可以走到四官殿和府城墙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形似太极,犹如舞蹈的河道。由于发达的水系,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这里经商驻留,也建起了诸多的码头和各地会馆。最出名的是天后宫边上的福建会馆,以及青龙洞建筑群中的江西会馆。鼎盛时期,码头船来船往,会馆戏台喝彩连连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青龙洞建筑群,大多建于明代。建筑结合着本身的山势和天然洞府,巧妙融入西南本地特色吊脚楼的手法。虽然建筑群整体规模并不大,却有禅院、书院、道家洞府、会馆戏台……算是比较少见的多教融合之地。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其实是小时候在里面看过的皮影戏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新旧相容的祝圣桥。祝圣桥桥墩为明代遗留,桥身建于清代;桥上的魁星楼则在近代烧毁,建国之后重修。以前在爷爷的书里看过一张1920年左右日本学者拍摄的魁星楼,几面均有墙,相对厚重质朴一些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1986年,镇远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前几年,当时评审专家回访,说起这数十年之间的变化,比如增加的栈道、楼阁,重整的外墙……却道,变化并不可怕,百年之后又是历史


02. 成长之中的记忆与变化


这些年来,我从孩童成长为大人,镇远也从临河小城向四面八方扩展开来。新修的楼房、桥梁、道路、河边栈道……实实在在地让家乡的生活更加便利。旧的城区因为游客和新商人们的到来,变得更加繁忙,新城区也因为居民迁入开始热闹起来。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沿着河道向西延伸的新建楼房和桥梁。这片区域大概是近三十多年发展起来的,民居开始向城边、山脚修建。桥西边也修起了镇远最早的商品房小区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穿梭山间的铁路与公路。镇远是贵州最早通铁路的地方,高速公路则是近几年才刚刚开通。有些遗憾的是高铁没有落户,使得回乡总需要多次辗转,耗费一天时间。对于镇远这座因水路、铁路而发展起来的古城,在旅游业兴起和高铁时代来临的时候,眼见着火车一班班减少,真有些担忧其逐渐远离发展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山顶村落。小时候去过一次,感觉走了很久很久,有种误入桃花源的感觉。无人机飞过去,发现也只是距离河谷地带几百米垂直距离而已。现在修了公路之后,可以更快到达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新升级的灯光系统。中间的桥是建国初年修建的,最近重新修正桥体、拓宽人行道,将原来的石栏杆换了铁护栏,走在桥上有一些陌生。灯光很好地勾勒了临河面貌,但沿河新开的酒吧着实扰人,凌晨时分也不停歇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船只摇曳,水波徐徐。这几年到镇远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熟悉的街坊开始慢慢把楼房租出,然后移居新城。以前上下学的街道也从各种小吃变为各种特产小铺和客栈民居,每每到节假日和周末路上都是缓缓单行的车流和密集观景的人群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近年来修建的河滨栈道。最开始是河南岸沿着修复的卫城墙建起了沿河步道,近几年则沿着河北岸搭起木栈道延伸到新建的镇江阁。这两段成为许多人遛弯遛娃遛狗的好去处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一城烟火,辞旧迎新。自有记忆开始,每年除夕午夜,全城都会不约而同地燃放鞭炮。小时候是一串串红鞭炮、冲天炮……,后来慢慢有大型的焰火和礼花。今年旧城的烟花炮竹似乎比往年少了一些,但是城边几个新兴区域却烟花绚烂,听爸爸说,那些地方正是旧城原住民迁入之地


03. 发展愿景与守旧之心


规划凝聚了人们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愿景,有时还承载了许多人关于名望、声势和钱帛的希冀。对于一座古城而言,更需兼顾的是数千年留下的市井生活如何延续。在历史街区划定、历史建筑保护、新的公共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之外,或许居民之间家长里短也是最影响城市性格和面貌的因素。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正在修复的府城墙。明代建城墙的初衷是政治地位提升带来的城市安全保障需要;而今重修城墙,则是希望开辟一片旅游新场所。新与旧的砖石之间有着不相容的隔阂,而数年过去之后,其实也是相似模样。最开心不过的,是在那些日子之间,漫步于城墙和栈道之时,外出多年的我与留在此处的家人之间的不断接纳,或许这也是古城文脉的传递、交流与新生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正在修建的河底游览隧道和地下停车场。其实不太能理解河底隧道的作用,大约建成之后体验过才能有所感悟。停车场现在却是愈加必要,大多数回家时候都发现路边停满了车。交通出行,给一条河两条街的地形带来诸多挑战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孔庙旧址与青龙洞山顶的中学。左边大广场右侧是以前的孔庙,后面改建为小学和幼儿园。孔庙邻街立面一直保存至今,两扇门分别通往幼儿园和小学,以前上学经常走,一直没意识到是古迹。青龙洞山顶也是过去的书院所在,后来改为中学保留至今。有一段时间意图学校整体搬迁,将这里开发作为酒店,却因为各种原因搁置。能保留下这块地方,其实真是庆幸,不过新修的塑胶操场颜色似乎有些跳跃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中间是一座清末民居。民居虽然旧墙仍在,中间厅堂也是原来模样,但权属已历经多次辗转分割。有时候在想,分割的产权虽然会降低规划的实施速度,却也是原住民表达意愿和参与发展的最好依仗。另外也在反思,古城和古迹的禁止拆除重建是否会造成原住民生活品质的下降。尽管高楼大厦并不都好,建筑风貌的保存和统一也很重要,但是否能给出一条新的路径,让居民真正能够安逸的生活,延续建筑原有的意义和价值。最近看到《北京平房低碳修缮手册》,觉得答案似乎逐渐清晰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落日余晖。随着个人的成长,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滤镜”。借由这些“滤镜”,慢慢看到和理解许多不一样的事情。数千年历史之中遗留下的家长里短,还有跨越亿万年塑造的河流山川之中,有很多很多值得品味和思考的东西,超出了好与坏的简单界定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遥看河流上游。拍到这张图片的时候,觉得很像一张规划图,尽头有路,前方有光,现世安好,未来可期



作者


聂家荣,北京学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现任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辑、排版 / 陈程

封图 / Ryo Takemasa作品,来源于behance

图片 / 除标注外,均为作者拍摄


闲话家乡 | 古城镇远的新与变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