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古村保护之路如何走?



探寻散逸民间的乡音故事;

触摸谆谆流传的乡土人情;

述绘咱厝咱人的心乡映像;

荡开游子家人的乡愁涟漪;

记忆你、我还有他们曾经的故事



自微信公众号“龙湖记忆”推文以来,小编在沉浸于收集和传播本土传统文化的同时,自身又投身于某个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工作之中。

 

在工作之中,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路要如何走?怎么样走?这几年来内心一直在思考。古村里的老房子要保护,要利用,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一些老宅子修复后,如何用,是古村落保护的关键所在。前些日子与厦门大学的韩洁老师在交流就某个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她提到了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建议“让华侨回来”,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在此观点上,小编又听到了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一下,共同学习借鉴。

 

图:王述东


一、保护华侨祖居


 

祖祠、祖墓、祖居和祖迹,是华侨文化的承载体、华侨先辈的见证物、华侨后人感情的寄托物。

 

政府部门在字上做好文章,以此来编织纽带,凝聚侨心。这是一件护侨根、暖侨心的工作。

 

政府应做好这方面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在镇一级,要有规范的管理部门,做好调查登记造册,便于华侨回来查找。

 

同时,要注意收集一些祖祠、祖居背后的历史故事。对于族谱、家谱也要做好专门的收集挖掘,要将其作为地方乡土历史的一部分纳入管理,给予指导,成立相应的研究团体,涵养根祖文化。

 

这是在近日召开的广东省两会上,美国列席侨胞陈建平建议的。

 

二、建华侨养老村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引进侨资侨力,兴建华侨养老村,让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老人有个叶落归根的场所。

 

在土地使用上,政府提供专门的养老地块,以优惠价转让给投资者,兴建有产权的老人公寓社区,将来在公寓销售上限定价格、限定购买人、限定转让条件,让老人可以轻松置业。

 

华侨养老村内的配套医疗养护设施、康复治疗中心、临终关怀服务等,成为国内养老行业的标杆,并打造一批国际水平的医养结合老年社区,带动整个养老行业的发展。


这是英国侨胞陈曙光在广东省两会上建议,也是小编最为欣赏的。“华侨的老屋,让华侨回来住。”

 

三、加强华文教育

 

现在有许多华侨子女生在国外、长在国外,不了解中国文化,甚至不懂中文。

 

 “即使身在海外,也不能忘记家乡与国家。特别是海外华侨的子女们,更应该加强华文教育,将乡土情结种到心中。



作为侨务大省,旅居海外的闽籍华人、华侨达1580多万,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希望福建能够重视华侨子女的华文教育,主动对接各个国家的福建同乡会,将这样的华文学校办大办好,用中华文化凝聚所有海外华侨的心。蒋铜官呼吁,心系家乡回报祖(籍)国,同时不忘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这是华侨们应该做到的事。


在福建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西班牙侨胞蒋铜官这样表示的。

 

图:徐维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