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郭海鞍

博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个人简介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1977年出生,2005年7月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现任中国建筑设计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乡土创作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小城镇建筑分会秘书长,厦门大学客座教授,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校外指导老师。长期从事城乡建筑规划设计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新乡土建筑设计方向。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作为技术负责人,先后主持完成各类城乡建筑设计和科研课题50余项。成果曾获得中国建筑设计金奖1项(《祝家甸村砖瓦厂改造》,银奖1项(《西浜村昆曲学社》),田园建筑一等奖1项(《祝甸民宿》),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2项(《济南全民健身中心》《亦庄数码科技园》),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1项(《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二等奖),省部级规划设计获奖累计10余项。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先后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担任《小城镇建设》《城市建筑环境》杂志编委,参与出版了《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高教出版社)《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建工出版社)等书籍。


代表作品


祝家甸村砖瓦厂改造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高凡、傅晓铭


祝家甸,位于昆山南部水乡锦溪镇。2014年,中国工程院课题组初访祝家甸村,后经过多种方案对比,崔愷院士提出了“微介入”的规划设计理念,从村西边的一座八十年代废弃的砖厂改造开始,通过这个介入点来逐步实现乡村的复兴。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 郭海鞍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改造分析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首层平面图


为了再现当年的场景,同时为了尽量降低屋面荷载,课题组订制模具,并设计了透明瓦,透明瓦非常轻,用螺栓固定,可以减轻屋面重量,形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 郭海鞍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 张广源


在室内,整个空间采取了模块化的设计,所有地板单元、家具单元、设备单元、镂空单元都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和移动位置的,这样一个乡村小建筑可以提供更多的室内空间可能性。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剖面图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 郭海鞍


乡村的设计是持续的,从上层改造的微小介入之后,各种设计不断持续的进行。首先便是对底层的加固,加固设计单位搬进来很多的大钢拱,而这些标准化的东西是无法与残破的老窑亲密对接的。为了美化这些钢拱,我们用砖拱进行包装,经过几次反工,终于砌筑成了精美的砖拱并衔接成了一条时空隧道。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 郭海鞍

  

为了保留原来窑工运送煤和水的坡道,新的入口空间完全采用独立基础的钢楼梯,将老的坡道保护在其中,当访客踏寻在楼梯之上,还可以清楚的欣赏过去的坡道。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 张广源


整栋房子最为明显的加建便是北侧对着湖面的露台,可以饱览长白荡的秀美还有祝家甸村与比邻的朱浜村。


西浜村昆曲学社


西浜村昆曲学社坐落于江苏省昆山市阳澄湖与傀儡湖之间。由村子里四栋荒废的老房子加以重建和改造而成,总占地面积约2700平米,总建筑面积约1400平米。首层主要包括多功能厅、戏台、舞蹈练习室、活动室等;二层主要为半开敞的活动室。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不变的坚持:昆曲学社沿河景观 © 张广源


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有民宅的院落格局,保持村落的尺度和风貌,充分尊重原有村落肌理,保持了原来院落格局和水陆关系,将新功能、新技术、新材料、新空间植入其中,追求某种轻介入的感觉。平面布置基本沿用原有民房轮廓,保持沿河小路的原有宽度。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不变的坚持:夜色中与村庄融为一体的昆曲学社

©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建筑单体设计基本保持原有的色彩与建筑风格,同时加以现代元素。通过墙的概念的强化,竹园概念的强化,亭台概念的强化,形成墙、园、台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立体构成。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不尽的乡愁:沿河戏台

© 郭海鞍


昆曲学社由四座民宅改造而成,因原来的住宅各自有楼梯间,小开间结构,已不能适应新的功能需求。为了提高效率,整合空间,将原有建筑在二层相接,仅设置两部楼梯,节约的空间继续整合,通过轻钢结构的引入,加大开间,提供了具有活动功能的大活动室。舞蹈、音乐活动室布置在沿河边一侧,减少对村落的干扰,会议、教学等比较安静的房间放在离村落较近的一侧。居住、起居的空间放在最后一栋,保持较好的私密性。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黄昏中的社前小路

© 蒋彦之


建设过程中为了降低造价,尽量采用当地价格实惠,技术适用的材料和构造方法。通过旧砖的收集,使用当地的砌块做法,砌筑外墙。通过柱子的使用,来划分庭院空间,将竹子进行标准化生产,来构筑围合庭院的竹墙。使用草席子、木板、木条做建筑的外立面、内饰及少量维护构件。使用比较轻质的屋顶,轻质价廉的金属瓦,配合轻钢结构,实现较低的土建造价。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 郭海鞍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 张广源


为了降低后期运营成本,昆曲学社在在建设过程中做了充分的考量,如使用了太阳能热水技术;针对房间分散的特点,使用了性价比较高的家用VRV 中央空调系统;针对江南地区夏天比较炎热的特点,南北立面使用了大量竹墙系统以提高隔热性能,二层外走廊植入柱子设计理念,遮风挡雨的同时阻隔了太阳的直射。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老墙与新花砖墙肌理对比

© 蒋彦之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通往水边的圆门

© 张广源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不移的继承:田园风光

© 郭海鞍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商务合作:18515058855(微信)

邮箱联系:xcyczjs@163.com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扫描二维码关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乡村与城镇建设):【乡建名师】郭海鞍及代表作品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