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v⊙)
8月26日下午,“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2017年年会进入了主题论坛环节。
主题论坛包括2个场次的主题发言和最后的高峰论坛3个模块,分别由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耿虹、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温春阳以及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助理张立担任现场主持。

主题发言(上半场)
01
苏南小城镇产镇融合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雷诚 副院长
报告要点:从产业、空间、社会等方面分析苏南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困境,提出统筹协调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走“产镇融合”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析产镇融合的内涵框架,提出了量化指标测度的综合评价方法,并且对金坛区的5个城镇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融合度比较及要素排序,总结主要影响融合指标,针对性的提出了苏南小城镇产镇融合发展路径及优化策略。
基于乡村电子商务的特色小镇规划方法与实践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廖茂羽
报告要点:随着乡村电子商务迅速兴起,“淘宝村”等新空间现象的出现为乡村复兴带来新的曙光,但同时也让其陷入新的发展困境之中,产业发展瓶颈凸显、空间开发无序低效、设施环境品质低下等问题迫在眉睫。特色小镇作为发展特定产业的空间载体,有望成为解决难题的可能路径。由此,尝试对电商特色小镇的规划方法进行探讨,重点从产业、空间和特色三个维度提出了规划策略,并以山东省曹县大集镇为例进行实践,以期为其他乡村电子商务发展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特色小镇微改造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李淑桃
报告要点:先简要回顾了广州市城市更新的历程,再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和“微改造”城市更新的相关要求,从产业形态、人居环境、传统文化、运营机制这四个维度提出特色小镇类微更新项目的主要内容,最后以2016年广州城市更新年度计划中的一个特色小镇类更新项目——花山小镇(洛场村)为例,探讨通过产业、环境、文化、运营这几个方面实现小镇的有机更新,以期为相关的城市更新项目规划实施提供有效的线索。
区域视角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特征、类型与趋势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陈博文
报告要点:基于需求—供给视角,分析长三角地区首批特色小城镇的发展路径。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内涵在于瞄准区域需求、优化要素配置、实现有效供给,形成并强化特色的产业、功能、形态和机制;都市功能外溢、高端要素集聚、消费结构升级、三农问题改善等是长三角地区转型发展以来的区域性需求,引导区域内的小城镇结合自身条件,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性改革。最后指出,长三角地区作为区域城镇体系高度发育和改革试点的前沿地区,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耦合供给侧改革的逻辑,对国内其他地区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主题发言(下半场)
02
乡镇撤并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研究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王晓琳
报告要点:尝试从影响表征和影响机制两个方面构建乡镇撤并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研究实证分析框架,包括经济发展方面的土地集聚、产业集聚、人口及劳动力集聚,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设施配置程度、行政机构改革和居民政策评价等6个影响表征指标,影响机制为行为主体变化、影响行为主体决策因素变化、行为主体影响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变迁。并进一步选取浙江省平江市林埭镇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归纳乡镇撤并的影响表征。其影响机制是推动小城镇发展的乡镇政府,以及受财政能力及集镇服务职能及半径变化影响的乡镇政府决策行为发生变化,具体通过空间政策和产业政策变迁体现。
乡土中国的社会性规划:基于鄂东某传统村落的社会实践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 姚华松 副研究员
报告要点:认为对于乡村的建设和规划,社会性规划比物质性规划更加重要,更加迫切,我们审视和观察乡村的视角应该发生转向,即从“乡村发生了什么,乡村怎么了”转向“如何重拾乡村的价值,如何激发乡村的活力”。从社会规划的角度,结合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和实践行动,详细回顾了其参与家乡乡建活动的心路历程,系统阐述了乡村社区社会性规划的工作方法和实践模式,借此试图探讨“乡土社会”复归的可能路径。
小城镇特色发展的“绿色”开启与运行模式
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 刘小敏
报告要点:通过对东胜周边小城镇发展特点的总结比对,结合特色小城镇的发展理念,反思现实运行中存在的城镇发展问题,提出发展小城镇特色的“绿色”开启与运行模式,建议保留城镇中独有的城镇发展要素,避开城市化一键建设模式,采用新型城镇发展模式,激活城镇发展因子的联动性。
高峰论坛
03

7位嘉宾精彩的主题发言结束后,进入高峰论坛环节。由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助理张立主持。
本次高峰论坛邀请到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何兴华先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民教授、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耿虹教授、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温春阳副院长、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小城镇建设》杂志社赵辉社长、《时代建筑》杂志支文军社长等专家上台,就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的概念辨析、小城镇的规划设计等相关议题展开激烈的互动和热烈的讨论,专家们的妙语如珠引来了现场参会代表们的阵阵掌声,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厘清小城镇概念是首要问题
何兴华副理事长谈到,小城镇要从三方面看,一是行政管理单元,二是功能意义上居民点的中间层次,三是政策扶持的对象。特色小镇虽然一开始不是完整的行政单元或居民点,但客观上一定会形成居民点,从功能不完善的居民点到宜居的社区,再到宜居的城镇。
温春阳副主任委员特别强调要厘清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的概念。特色小镇是城市功能的“非镇非区”模式,其实就是特色产业园区。二者的对标对象不同,特色小城镇对标广大乡村地区,特色小镇对标是城市。特色小城镇就是以镇为单位辐射广大乡村地区。
特色小城镇如何发展?
特色小城镇发展是长期的工作,不能东施效颦,一哄而上。对此,温春阳副主任委员指出,特色小城镇发展要稳,不能急躁,要与中心区有互动。《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支文军也指出,要有量的发展,更要注重特色小城镇品质的提升。赵民教授分析说,特色小城镇经过几轮撤镇并乡后,行政划分应该趋于稳定,在新的起点上统筹安排,重视乡村文化的延续,积极应对空心化、老龄化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使得地域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赵辉委员指出,特色小城镇作为拉动我们国家三大战略的重要载体,其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整齐划一,要有差异化,规划发展要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
耿红副主任委员以大都市区下的小城镇生存为视角,指出中部地区的小城镇是在塌陷的,因为农民进城是越过小城镇直接进城,直接就地城镇化、异地城镇化,这就导致大都市区下的小城镇生存更为艰难。她强调在认识特色的同时,要认识到大量小城镇发展是有困难的,要有大量承上启下的小城镇,使其在农村中发展壮大起来。
未列入特色小城镇名单的小城镇如何发展呢?彭震伟主任委员指出,要将小城镇的发展放在城镇化进程中考虑,在不可回避的巨大的城乡差距下,小城镇的发展能力就要看它吸纳资源的能力,而这就要有特色,要跟其他地方有差异化,要挖掘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特色。




专家、发言人与代表的精彩互动
我们长期对村镇领域的有识之士进行有奖征稿,并真诚期待与业内各方更紧密地合作宣传,更多信息可在关注公众号后点击下方底菜单“独家栏目”选择“线上平台”,真诚期待与您的合作!
邮箱:xcyczjs@163.com 微博:@乡村与城镇建设
王帅:18810502639(微信) 微博:村镇一哥
Q 群:256034089(村镇建设群)

村镇第一科普平台
《小城镇建设》杂志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会刊
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