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实景图
企业集群的对比:垂直一体化公司和专业化分工小企业集群
128公路地区与硅谷在企业集群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128公路地区是以几家垂直一体化的大型公司为主导的,附近几乎没有小企业。它的产业组织体系建立在一些相互独立公司的基础上,这些公司自给自足,把各种生产活动都内部化。这种建立在独立公司基础上的垂直产业组织体系有着规模优势和稳定性,但是由于公司相互之间没有交流和沟通,技术也没有相互渗透,因此对于激变的技术和市场反应较为迟钝。
硅谷在近50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集中了逾16600家高科技公司,其中约有1000余家将总部设在硅谷
硅谷的发展是靠一大批非常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作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一种支撑。这种以地区网络为基础的产业组织体系,能促进各公司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的同时又进行非正式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技术和市场营销方法。硅谷虽然有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Sun微系统等世界领先的大公司,但大部分是小企业。例如,20世纪80年代,硅谷约有3000家电子公司,员工人数超过l000名的公司只占2%,85%的公司的员工少于50名。截止1999年3月,人员不超过50人的公司占科技公司的80%,约有4800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硅谷企业的平均雇员也只有350人。
128公路地区与硅谷在企业集群、产业体系、文化等五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
对我国科技创新园区建设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了“科学园”、“普遍开花”的现象。各地政府分别在各自的辖地内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吸引各类科技企业,但培育中小企业集群的意识却不强。相关企业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专业化分工不发达,甚至在一些园区内部企业还进行恶性竞争,从而未能有效地激发园区企业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直接抑制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例如,上海的高科技园区中小企业普遍偏少,龙头企业也未能形成“羊群效应”,未能有效带动园区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后劲。上海科技园区中小企业集群化程度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上海大多数科技园区是由政府借助外力自上而下推动的,许多明星企业不是本地出生和成长的,而是“外部嵌入”(如张江科技园区),因而企业集群化成长可谓“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是园区内部缺乏相互合作的文化氛围,许多企业的“产品链”局限于“体内循环”,自我膨胀,而很少与周围的企业进行分工协作,企业的网络化成长也面临“后天失调”的窘境。
诚然,我们无法克隆硅谷和128公路地区当年发迹的历史环境,但是从这两个地区不同的发展道路上能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人才+企业+政府+文化”构成了科技创新园区的关键成功要素
首先,加强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对于小型技术公司的关注,致力于推动新企业的形成,而不是把精力集中于和政府机构建立联系,并从成熟的生产厂商那里获得资金支持。
其次,硅谷和128公路的实践证明,小型技术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应建立专业化、开放性的以地区网络为基础的产业组织体系。大力发展辅助工业和专业服务机构,由此发展出一种形式多佯、适应性强的工业生态圈。避免高度保密、自给自足,独立于地区经济之外的公司出现。
第三,政府的支持。即使在强调市场自由发展的美国,无论是波士顿128公路地区还是硅谷,其发展壮大都离不开联邦政府的军事订单。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产业园区的成长深深根植于当地的地区文化。文化代表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因此,要努力建设开放、平等、非正式交流的企业文化;塑造真正的风险投资家;给予创业者最高的荣誉和最大的支持;鼓励冒险,宽容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