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空气好糟糕,想念北京的白云和晚霞。于是,今天就放点照片脑补一下吧,给大家分享一处北京旧城里最棒的看落日好去处——位于故宫东侧的骑河楼街33号皇家驿栈。
皇家驿栈是坐落在故宫红墙外的五星级酒店,酒店地理位置逆天,出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可达故宫、景山、太庙、天安门等核心景点。酒店设计放在当年还蛮时髦,顶层有主营创意中餐的餐吧(价钱不便宜,口味就那么回事儿),这里真正让众人前仆后继的致命吸引力是——位于酒店顶层天台上独一无二的旧城中轴线景观。
[图:皇家客栈正门和餐吧]
从皇家驿栈顶层平台向西眺望,这条作为北京旧城灵魂和脊梁的中轴线一览无余,向南能望到天安门广场,向北则依稀能看到钟鼓楼,中间由紫禁城大殿屋顶和景山万春亭共同勾勒出起伏有致的轮廓,与远处的北海白塔遥相呼应。梁思成先生曾给予这条伟大的轴线毫不吝啬的赞美:“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中轴线这一空间范式由来已久,自周起,历代帝王总是以天帝自居,他们把自己的国家视为居天地之正中位置,把国都视为天下中心,这种突出中心的思想逐渐演变成为“中轴线”这一城市建造手法。而南宋哲学家朱熹的构想更为宏大,他以整个中国为尺度,想象出一条贯穿国家南北的中轴线,而理想的帝都应位于其上,可谓“居中”立国的极致。
[图:朱熹构想的宏达中轴线,周礼考工记中构想的周王城格局]
中轴线的价值取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早在春秋晚期的《周礼•考工记》一书中就将“以宫城为核心,规制严谨、中轴对称”的城市形态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建造的理想模型,魏晋洛阳、西汉长安、南朝建康、隋唐长安、明南京、北宋东京汴梁等中国古代著名的都城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以城市中轴线为骨架的营造模式。这一模式在北京旧城的建造中发展至极致,形成了几乎贯穿全城的主轴,它全长7.8公里,几乎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的传统礼制思想规划建设,串联着北京旧城内最重要的建筑、空间和城市功能。
[图:历代中国都城中轴线(来源:王世仁先生)]
这条贯穿南北的城市中轴线是北京旧城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决定了北京城市构图的核心,使城市空间序列严谨、主次明确、层级递进、收放有度,使宏大的城市具有了强烈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图:北京中轴线格局]
站在皇家驿栈顶层平台上,您所欣赏到的就是这中国几千年传统都城营造理念的集大成者,是封建礼制文化与传统美学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国乃至世界规划史上独一无二的璀璨杰作。
最后,分享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对中轴线的描述:
我们可以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公尺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做了前卫。但这还只是一个序幕。过了此点,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民国初年已拆除)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的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又“奇峰突起”的立着景山做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远距离重点的呼应。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物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也恰到好处地结束了。中线不再向北到达墙根,而将重点平稳地分配给左右分立的两个北面城楼——安定门和德胜门。这样有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世界上没有第二个!
送上骑河楼街皇家驿栈交通图,建议傍晚时分直接去天台餐厅点杯饮料看日落。另:最近皇家驿栈在前门外的兴花园浴池旧址又开了一家分店,目测可鸟瞰正阳门和天安门广场,龟姐还没去过,如果哪位土豪去过了请分享感受哦~
————————————————————
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图文均来自作者本人工作和生活中的长期积累(如使用他人照片均已注明),作者本人享有全部知识产权。未经本微信公众平台正式许可与授权,任何个人与组织只可原文转发,同时须注明“图文引自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公众账号:Plan_n_play)”。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期待与您交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