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手机端阅读的特点,我们特地邀请作者撰写了文章精华版,与全文一起推出,方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内容。对该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全文。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随着“两山理论”的提出,与乡村发展和可持续资源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急需创新。出于这样的研究目的,本文着重从文化景观概念的视角来理解乡村可持续资源这一复杂的跨学科内容,选取德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示范区——罗恩生物圈保护地内的乡村地区为研究案例来阐述该地区乡村发展内在的理论和方法。
文化景观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它始终处于变化的过程中。这样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进而作为文化历史发展的一部分而影响景观的感知和审美评价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原则。这种变化看似令人难以捉摸,但人们却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对其加以分析,以解释其历史的内在逻辑与趋势,为潜在的未来发展可能性作出预估。
文化景观概念与罗恩地区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高的研究契合性。罗恩地区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类干预自然的生产利用方式,呈现出高度的本土多样性和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异化互相作用的特征。这为该区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景观认知研究对象。1991年,罗恩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与生物圈计划”示范区项目。它是具有环境保护功能、经济开发功能和研究与教育功能的综合性保护与发展地区。
历史性文化景观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是基于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形态和内涵意义,以一种整体的方法来归纳收集分析文化景观资源的类型、区域划分和历史演变过程。空间区划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尺度的地区进行空间划分,可以分为区域尺度(比例尺≤1:50000),中尺度(1:25000≤比例尺≤ :5000)和小尺度(比例尺≥1:5000)。在不同尺度上,对文化景观的分析也有不同步骤。总的来讲,研究者需要通过文献和信息查询来完成文化景观发展历史的综述性报告;在文化景观历史报告的基础上,以“文化景观要素调查表”为措施来实现“文化景观分类目录”;最后,对文化景观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分区进行描述和评价。
基于文化景观信息库,每个文化景观信息都会有基于自身特色的发展定位。这些信息最终都可以归纳为关于地方性历史和文化、人与风景之间的联系的历史经验上来。在多次公共讨论过程中,人们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构成了具有可持续性的“文化景观意识”,从而影响着规划讨论决策。
罗恩地区的乡村资源保护与利用主要体现在设立维护区和发展区上。罗恩维护区的空间结构是由物种丰富、结构丰富的开放土地和近乎天然森林的大片连续区域所构成的,其间也镶嵌着为数众多的分散式传统农牧业区域和斑块状的村镇建筑。根据其自然保护意义和维护性开放意义,将该区域划分为维护区A和B。维护区A强调生态优先的控制性利用;维护区B是具有生态价值的区域,但同时对于乡村旅游业也非常重要。发展区位于罗恩地区的最外围,往往是在文化景观资源的评估基础上与城镇发展规划相结合,特别鼓励保留具有传统特色的经济生产方式。
借助于文化景观数据库可以更加高效地收集、分析信息。罗恩的巴伐利亚片区已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景观数据库项目。例如,(基于GIS)建立(罗恩)文化景观数据库,整合(罗恩)多维度地情电子地图集,与巴伐利亚州舆情公共数据平台联网;“上法兰克地区开发计划”也利用公共数据平台,发动当地居民的参与来收集、记录和展示历史文化景观的各种资源信息等。
为了确定乡村可持续发展资源及其保护和利用策略,必须确定自然保护和景观管理、乡村发展和区域规划领域的合适的社会协调方案。这样的协调方案从社会学角度理解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协调的共同利益,例如,将产品销售到德国各个城市的生态连锁店;保持传统建筑风格而改建为民宿;兴建有机奶制品加工厂等等。
从德国罗恩地区的案例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可以通过文化景观的视角来认知乡村可持续发展资源;(2)通过“清单盘点和空间区划、步骤流程、公共讨论”等文化景观的分析方法,乡村发展规划可以在科学的框架下进行;(3)这样的文化景观研究在罗恩地区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与利用、文化景观数据库建立和当地经济发展项目中都有所体现。
【摘要】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性概念。德国罗恩生物圈保护区的乡村发展策略以文化景观概念为引导,对资源要素进行清单化盘点、识别、描述及评估其要素和结构,并显示其历史景观变化过程。同时,利用“文化景观数据库”技术,每个文化景观信息都会有基于自身特色的发展定位。这些信息强化了关于当地历史和文化的意识,也通过历史和故事、人与风景之间的协调增强了文化认同与社区联系。借助于对文化景观的认知和分析,人们可以对乡村地区所具有的历史、社会和美学的综合性的区域特征达成共识。基于这一共识,以保护和培育文化景观为出发点的乡村可持续性策略、研究项目和经济发展计划在罗恩地区展开,其概念可为中国的乡村发展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借鉴。
在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学界和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些专项政策提出“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引导性分析方法;乡村研究的学术文章也常见有关“村乡土地资源”“地域特色”“乡土美学”等名词。这些政策和文献都与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相关。这就要求研究者立足于区域实际情况,梳理乡村自然与文化资源的总量和特性,来通盘考虑乡村发展问题。
出于这样的研究目的,本文选取德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示范区——罗恩生物圈保护地(Rhoen Biosphere Reserve Schreiben)内的乡村地区为研究案例,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该地区乡村发展内在的理论和方法:(1)如何认知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资源?(2)运用何种方法来对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3)有哪些基于可持续发展资源研究的乡村实践项目?其中,着重以文化景观概念的视角来理解乡村可持续资源这一复杂的跨学科内容,并在生物圈保护地这样的框架下,介绍这一概念在罗恩地区的具体分析方法和乡村规划与研究项目实践。最后,结合中国乡村发展问题,提出未来可借鉴的方向。
按照欧洲景观公约(ELC: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的定义,文化景观是自然和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要素与文化要素交替影响,而表现为景观的不同形式。而人们所感知的景观也最终决定对环境的思维和意识。这种对于景观的认识,换句话说就是发生在人们脑海中的“精神分界”。“自然被定格于一张网上,其网眼和节点的类型决定了其与景观相关内涵的无限多样性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景观是通过人类的干预而产生的,而景观也永远离不开人的影响。文化景观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它始终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不仅文化景观要素本身会发生不断变化,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美学特征也是一直变化的。这样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进而作为文化历史发展的一部分而影响景观的感知和审美评价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原则。这种变化看似令人难以捉摸,但人们却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对其加以分析,以解释其历史的内在逻辑与趋势,为潜在的未来发展可能性作出预估。可见,文化景观概念是综合了自然与人文环境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思路。
文化景观概念与罗恩地区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高的研究契合性。罗恩地区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类干预自然的生产利用方式,呈现出高度的本土多样性和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异化互相作用的特征。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的欧洲中部地区丘陵地带的农林业形成了该地区的基本景观外貌及其历史形成的农林经济方式和聚落特征,为该区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景观认知研究对象。
选取罗恩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是出于以下结果原因:(1)罗恩地区是“人与生物圈计划”(MAB: Mensch und die Biosphäre)的示范区,具备了“保护、维护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框架。(2)罗恩地区在悠久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资源。(3)罗恩地区的规划研究融合了很多文化景观思想。由于这些背景,文化景观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资源在这里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和意义。
根据考古学发现,罗恩最早的定居痕迹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第一个族群定居点建于公元前3世纪,凯尔特人的环形城墙以及米尔瑟堡是其最早的建筑形态。从8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罗恩地区受到领主经济(各种大小领主以及维尔斯堡和福尔达的修道院)的影响,其重要的景观和土地利用形式一直是森林牧场,同时在居住形态上以日耳曼人的定居文化为主。今天依然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教堂、十字架、神社和朝圣地等历史上遗留的文化景观要素。此外,在某些区域也存在小领主领地的影响力超过宗教控制的现象,形成了很多小片的历史文化区。在18世纪后期,土地进一步扩大,农业用地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用于放牧罗恩大绵羊的牧场扩张,奠定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并得以保护的传统牧场经济。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了受监管的可持续林业。随着19世纪的工业化,许多罗恩地区的居民移居或通勤到工业中心城市。从那时开始,罗恩由于缺乏人口活力和产业带动曾一度沦为“穷人之乡”。19世纪中期,罗恩的弗兰肯海姆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次生林营造工程,造就了今天依然存在的145h㎡的二代云杉林。在19世纪和20世纪,人们制定了许多计划以振兴罗恩地区的传统农林产业,但这其中许多雄心勃勃的项目都惨遭失败,留下了大量荒芜的土地。在两德分治时代,罗恩地区也曾经是两德分隔的边境线,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当年冷战时代的历史遗留。这些历史发展的文化遗迹形成了罗恩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尽管它地处德国地理中心,却在文化上是边境交叉地区,也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今天分属三个行政州管辖的局面,从而使得它在文化语言、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上都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同时又有着内在高度的文化统一性。罗恩地区大部分原本荒芜的地块已被再利用为广阔的草地、牧场和林地,这也构成了罗恩地区文化景观的主要特征。自1990年两德统一后,罗恩地区得以统一规划发展。
1991年,罗恩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与生物圈计划”示范区项目。与传统的“自然保护地”概念【传统意义的“自然保护地”(NSG: Naturschutzgebiet)是指严格受到保护的区域,最初于1920年被普鲁士《田野和森林警察法》(PrFFGG)合法纳入德国保护地范围。截至2017年12月12日,德国拥有8833个自然保护区】不同,MAB是一种把人类及其活动影响纳入到生物圈进化的重点考虑对象的跨学科研究概念,以生态、经济和社会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每个MAB计划实施区域都被称作“生物圈保护地”(Biosphärenreservat)【生物圈保护地承担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它有着多种综合性任务: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形式,自然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教育以及国际合作。它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提供了框架,从而使景观保持可持续发展】,它是具有环境保护功能、经济开发功能和研究与教育功能的综合性保护与发展地区。一般分为三个区域:以保护地为主的核心区,以限制性开发为主的维护区,以及以特色产业为导向的发展区。罗恩生物圈保护地跨三个州,总面积约243323h㎡(图1)。多年来,罗恩生物圈保护地与所覆盖的行政区划存在共同治理的关系,保护区管理部门与当地有关当局和民间协会基于共同的研究与讨论制定了罗恩地区“保护、维护和发展的框架概念”。可以说,罗恩生物圈保护地就是一片涵盖了“生态保护、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综合性发展目标的乡村地区,也凭借其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为文化景观研究,为中国的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优良的参考范本(图2)。
德语背景下“文化景观”的概念始于1990年代,其分析方法在不同的空间和历史维度下有着复杂的分类和应用。在罗恩地区,文化景观分析方法主要体现在清单盘点和空间区划、步骤流程、公共讨论等几个方面。
清单盘点是德国相关学界比较明确的文化景观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即利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与遗产保护学以及空间与区域规划等学科的综合方法,结合文化因素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调查现有的景观要素与结构,并利用数据化手段使之清单化与可视化。它以一种整体的方法来归纳收集分析文化景观资源的类型、区域划分和历史演变过程。由于一般情况下的文化遗产空间形态的尺度和价值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因此往往需要同时借助于文化景观资源的第二个研究方法空间区划,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对历史性文化景观要素和结构进行收集、评估和分类,确定其空间特征,并登记在册、盘点清查。历史性文化景观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是基于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形态和内涵意义而来的(图3)。

图3 上法兰克西部地区文化景观空间区划(左)和文化景观要素评价(右)
2006年以来罗恩地区进行的历史文化景观研究中,广泛采用了清单盘点来采集文化景观要素的好结构。另外,也采用空间区划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尺度的地区进行空间划分,可以分为区域尺度(比例尺≤1∶50000)、中尺度(1∶25000≤比例尺≤1∶5000)和小尺度(比例尺≥1∶5000)(图4)。布特纳博士团队仅对上弗兰肯行政区西部地区的区域文化景观进行了1.5万个文化景观清查,整体文化景观清单尚未完成。另外,罗恩地区众多特征区域和特征类型也被归类收录于“罗恩地区历史性文化景观数据库”(Historische Kulturlandschaft Rhön)中。自2014年以来,很多具体的专项研究一直在开展,包括由12个地区组成的历史性文化景观分类目录,大致涵盖了班贝格、纽伦堡和雷根斯堡之间的区域LEADER地区或LAG STEIGERWALD地区【LAG即LEADER项目的Lokale Aktionsgruppe,译为“地方行动小组”,是LEADER项目支持下的实际项目运营组织,受到LEADER项目的经费支持,设立专门的区域管理人等职务,对所管理项目和地区行使日常管理职能】。该项目自2017年以来一直在运行,并将于今年年底完成。项目结束后,该数据库应在整个巴伐利亚州可用。文化景观的清单化和区域化方法通过对本地可持续性资源的调研分析,基于其历史意义、生态特性和社会美学意义的评估来确定空间区划和空间特征,为乡村规划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在具体的规划中,清单化和区域化的方法是要在分析步骤中进行的,下文以中尺度文化景观分析为例加以叙述。

图4 左图为罗恩生物圈保护地区划图(宏观);中图为巴伐利亚生物圈保护地的拓展区图(中观);右图为上法兰西西部文化景观分区图(微观)
在不同的尺度上,对文化景观的分析也有着不同步骤。根据布特纳的研究,中尺度的文化景观分析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主要工作步骤(表1)。
表1 中尺度文化景观分析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需要通过文献和信息查询来完成文化景观发展历史的综述性报告。在这个阶段中,“地方学习小组”(Initiative “Lernen vor Ort”)【地方学习小组主要由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熟悉当地人文环境的人士,以及相关社团人员和志愿者组成。他们参与到对于收集的文化景观数据库的讨论中,进行相关信息的咨询和解释,并通过议会程序参与到联邦州和德国联邦的发展决策】是收集和评价信息来源,并得出历史发展脉络梳理的核心组织。第二步需要在文化景观历史报告的基础上,以“文化景观要素调查表”为分析方法来实现“文化景观分类目录”。这个阶段最好能够结合历史地图对文化景观要素进行位置和内容信息的确认。第三步需要对文化景观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分区进行描述和评价。在这个阶段中,地方学习小组和文化景观信息系统起到关键作用。第四步要对具有突出价值的文化景观资源进行定位和分区,并以此为依据定制出中尺度的区域发展概念策略。
在具体的规划应用中,往往细化为小尺度地图。罗恩地区的村镇规划是基于现状底图(1∶5000)绘制的,但仍采用中尺度步骤中的历史过程分析来确定具有文化景观意义的要素和结构类型。例如,研究者以保存在国家档案馆里的“巴伐利亚土地登记册”为依据,对弗劳恩罗斯(Frauenroth)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文化景观资源进行历史过程分析。此土地登记册是在19世纪中叶进行州调查期间为整个巴伐利亚州土地利用系统创建的,基本上包含了150年前的土地利用类型、建筑物以及道路和水域的边界。弗劳恩罗斯是是布尔克阿德罗特(Burkardroth)集镇的一部分(图5)。这意味着利用历史信息可以识别出地图中的房舍、田野、草地、森林、水域、湿地、草甸、牧场以及道路等各种历史性文化景观要素和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描述对象(例如,村庄和林带)的结构以及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济方式,了解整个区域的历史空间结构和形式。由于小尺度的调查方法有时候只局限于某些区域,有必要结合大尺度和中尺度地图对整个区域的文化景观及其组成部分进行宏观全面了解,才能创建小尺度的可识别性区域标识,即“区域特征”(Regionale Identität)【区域特征是一个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建立联系、归属感和凝聚力的文化心理和空间外在的特质。它通过景观外貌和生产生活来体现特有的文化归属和认同感】。另外,文化景观分析还需要建立在对自然和历史背景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来阐述文化景观各个组成部分的内涵和相互作用。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确定一个地区的优势资源和区域特征,并对区域发展提供科学支持。例如,基于这样的分析方法,罗恩的弗劳恩罗斯发展策略包含了“保护和延续该镇的绿色防护林带,并恢复特色的林果业以及偏重牧业发展”的具体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定位。

图5 左图为弗劳恩罗斯村镇历史用地图(1850年);右图为今天的弗劳恩罗斯村镇历史文化景观图
基于文化景观信息库,每个文化景观信息都会有基于自身特色的发展定位。这些信息最终都可以归纳为关于地方性历史和文化、人与风景之间的联系的历史经验上来。在这里,最重要的是通过科学调查来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知识得以清晰和确定,并分享给相关的人员和部门机构(图6)。其中,地方学习小组在罗恩地区的文化景观调查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图6 罗恩生物圈保护区发展框架下的政府与非政府协调机制
罗恩地区的地方学习小组需要通过三次讨论来为地方乡村发展提供辅助。在第一次公共讨论中,地方学习小组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传统的建筑和景观的历史内涵及其演变过程,并且阐述其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认识,可以筛选出那些对当地发展至关重要的文化景观要素或结构。第二次讨论将详细说明空间功能系统和规划机制方面的内容。比如,处理和分析历史性道路和历史性牧场的土地利用方式;分析草地灌溉方式或一般的草地使用方式的效能异同;评价森林管理方式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漏洞等。第三次讨论时则会组织专家进行联合现场调研,以加深对所收集数据的正确性和内涵意义的解读。在这个环节中,地方学习小组的成员会为相关的规划博弈的参与者提供讨论话题的论据支持。对于一些不了解的内容,还可以深入访谈当地民众加以明确。例如,某些酒窖、花园、老水井、神社和老磨坊等的历史渊源和传说。
在这样的多次公共讨论过程中,人们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把所有收集到的结果都呈现在项目报告和文化景观地图中。在讨论中所形成的对于特定区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认知,构成了具有可持续性的“文化景观意识”,从而影响着规划讨论决策。
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在不同的尺度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策略。下文以区域尺度(大尺度)的文化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来加以说明。
罗恩地区的乡村资源保护与利用主要体现在设立维护区和发展区上。罗恩维护区的空间结构是由物种丰富、结构丰富的开放土地和近乎天然森林的大片连续区域所构成的,其间也镶嵌了为数众多的分散式传统农牧业区域和斑块状的村镇建筑。在框架概念中,根据其自然保护意义和维护性开放意义将改区域划分为维护区A和B。维护区A是自然保护目标优先区域。不同于“自然保护地”的绝对严格保护,这个区域对分布广泛的高山草甸和高海拔林地实行生态优先的控制性利用。维护区B是具有生态价值的区域,但同时对于乡村旅游业也非常重要。这个区域维持了环境低干预度的传统农林生产方式,如歇耕田【歇耕地是自公元1100年以来欧洲最普遍的一种传统农业形式“三圃制农业”(Dreifelderwirtschaft)中的一种。它遵循植物和土地的生长规律,在春秋作物生长间隙时间,对土地精细维护(犁、耙等),以长期保持田地无杂草且高肥力】、自然放牧、人工割草等,以维持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景观特征,为旅游业提供了特色资源。值得一提的是维护区内禁止使用化肥农药,所有的农林生产方式都是环境友好型的,这使得农林业并没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通过财政补偿得以维持。同时,维护区内禁止建设性用地的扩展,在原有基址上的基础设施和民居的建设都不能破坏村镇的历史面貌。
发展区位于罗恩地区的最外围。该区域的发展策略往往是在文化景观资源的评估基础上与城镇发展规划相结合,特别鼓励保留具有传统特色的经济生产方式。例如,在罗恩山区里的森林和村庄中随处可见的历史性道路和牧场、石头墙和历史性田块,体现了过去的耕作生产方式。而如今,这些历史性林牧方式、林果产业、游憩方式和餐饮生活习惯已被人们逐渐遗忘,但通过相关的乡村发展项目的支持,这些历史性文化景观变为特色资源,得以保存、改良并获得产业化发展(图7)。

注:左上图为天然林保护区与草甸维护区;右上图为保留了历史痕迹的嵌草路;左下图为保留历史风貌的村庄;右下图为天然林带、泥炭池和歇耕田。
图7 罗恩地区的乡村资源保护
借助于文化景观数据库可以更加高效地收集和分析信息。自2017年以来,罗恩的巴伐利亚片区已实施了一项由历史遗产保护局和自然保护局支持的为期三年的文化景观调查项目,其中涉及跨越行政区域的12个地方工作组。该项目旨在罗恩全域内收集历史文化景观资源数据,包括三方面内容:(基于GIS)建立(罗恩)文化景观数据库、整合(罗恩)多维度地情电子地图集、与巴伐利亚州舆情公共数据平台联网。
另外,在文化景观资源研究支持下的“上法兰克地区开发计划”也利用公共数据平台,发动当地居民的参与来收集、记录和展示历史文化景观的各种资源信息。例如:在德国粮食、农业和森林部支持下的“施泰格瓦尔德(Steigerwald)文化景观调查”项目(2015—2021,本文作者布特纳博士是该项目负责人);在巴伐利亚州历史遗产保护局(BLfD)支持下的“两种传统农业文化景观生存现状普查项目”(2018),其中“农村社区林业”“树木种植与土壤脱水技术”“树田经济和干果生产”被列为巴伐利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德国联邦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罗恩地区之外,德国中部 和北部地区的文化景观数据收集系统KLEKs和德国西部地区的KULAdig【KLEKs和KULAdig是德国两大文化景观数字化系统。其中KLEKs是迈克·施托克曼博士于1990年代末开发的文化景观收集目录系统,目前主要覆盖德国中西部地区。KULAdig是克劳斯-迪特克利菲尔德博士与波恩大学地理所联合开发的综合性文化景观分析平台,除了景观目录系统还有数字化分析功能,目前主要覆盖范围是德国西部地区】为乡村可持续发展资源的调查和评估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多学科领域叠加的规划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对文化景观资源的分析,罗恩地区的乡村经济有着富有特色的、可持续的发动力。为了确定乡村可持续发展资源及其保护和利用策略,必须确定自然保护和景观管理、乡村发展和区域规划领域的合适的社会协调方案。这样的协调方案从社会学角度理解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协调的共同利益。在罗恩地区的乡村实践中,就有着众多的这样的协调发展项目。其中,“LEADER合作项目:(历史性)文化景观研究”(LEADER-Kooperationsprojekt—Erfassung [historischer] Kulturlandschaft)就是罗恩地区目前最大的一项乡村经济发展计划之一。该研究旨在对罗恩周边地区的历史性文化景观要素和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乡村发展的可实施性方案,并利用LEADER的资金和组织支持,开展具体的乡村可持续经济项目支持。例如,基于历史土地利用研究的农业生态农场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并将产品销售到德国各个城市的生态连锁店;对于历史建筑的研究可以让一座年久失修的木屋保持风格而改建成为民宿;对罗恩畜牧传统的研究也让有机奶制品加工厂得以投资兴建;当地个体户的啤酒厂和酿酒厂也能在LEADER支持下从小作坊制向规模化生产转变。在众多类似的政策支持下,罗恩地区的乡村经济实现了以特色文化景观资源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罗恩的巴伐利亚片区也在州议会支持下开展了许多基于文化景观的乡村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项目。在这些研究中,文化景观作为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资源,为当地社区的经济提出了很多可持续的增长点。
从德国罗恩地区的案例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可以通过文化景观的视角来认知乡村可持续发展资源;(2)通过“清单盘点和空间区划、步骤流程、公共讨论”等文化景观的分析方法,乡村发展规划可以在科学的框架下进行;(3)这样的文化景观研究在罗恩地区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与利用、文化景观数据库建立和当地经济发展项目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文化景观视角的研究可以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和科学方法上的参考。
这样的概念和方法可应用于中国的乡村发展问题。除了本文开始提到的政策与研究之外,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对乡村发展提出了“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支持乡村创新创业”等具体要求;中国国家农业发展规划也提出“改善农业农村环境,修复农业生态,提升乡村生态功能”等策略;同时,随着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成为了必然选择。“文化景观”作为一个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概念,其本身正包涵了“生态保护、历史人文、社会协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目标,这也恰恰符合了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综合性需求。另外,文化景观分析方法建立在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等跨科学基础上,又运用了大数据信息技术,能够非常全息客观地在大中小尺度上反映乡村地区复杂综合的信息,清查资源分布、评估区域特色、划分空间边界,也为“特色产业”“数字乡村”“乡村创新”的乡村规划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科学规划依据。所以说,文化景观可以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资源来认知,文化景观概念影响下的德国罗恩乡村发展案例,也正符合了中国未来建设“美丽乡村”的综合性可持续发展目标。最后,必须强调的是,中国有着与德国非常不一样的规划背景,德国的经验和方法在中国的应用也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甄别和改造。
作者:托马斯·布特纳(Thomas Büttner),博士,德国巴伐利亚州南史泰格瓦尔德地区LEADER项目负责人,文化景观专家。buero-dr-buettner@t-online.de
孔洞一(通信作者),波恩大学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系博士研究生,研究助理。kongdongyi@gmail.com

内生型发展导向下的德国乡村地区存量空间潜力激活——以巴登—符滕堡州MELAP项目为例
乡村内生型发展活力测评——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实践与启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期刊精粹 | 文化景观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认知、方法与实践【2020.5期 ·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