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乡愁是什么?


【第905期】


这个社会乡愁变成了奢望,今天的社会是因为离奢华很近,渐渐的对乡愁有一种特别的怀念。


农民愁的是乡村的贫困,这种贫困是源于他们生活现状,中国将近5亿农民还处在绝对的贫困线以下,这就是农民的乡愁,这种乡愁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没有改变,有改变的是富裕起来的有乡愁情结的人,开始剥夺已是贫困的农民,这种剥夺至今没有停止。



新农村建设把原有田园乡村变的如棚户区一样的小区,把原有农民的家,菜园、宽敞的房子活活挂上了国家标准的人均30平米,户均2.7分地的家。同时城市的公园、花台、小区等娱乐空间还有无限大的人工湖,人工蔬菜大棚等等占用了农民的空间,这些现象的背后就是从乡村剥夺的结果,城市多了什么,乡村就少了什么,乡愁就是在这样一个掠夺中渐渐的消失。



今天的城市人又开始盯上农民最后一点资源——土地的主意,于是又有人开始出坏主意让国家制定政策,让农民的土地进入市场交易,说是为了农村的改革,挖掘农民的资源。



城市大量吞并农民的农田,农田渐渐的变成了私人园林与果园,城市里的专家学者大量研究与制定有机农业的标准,从此有机农业在中国渐渐消失,9亿农民天生就是有机人,渐渐也开始向城市专家与学者学有机。城市(西方人)以科技与技术渐渐的消灭了中国原种,在破坏了中国18亿亩的土壤。



城乡不是反哺,而是买卖,这种买卖依然是不公平的。一场百年来城市对乡村最大的掠夺形势就是在近三十年完成的。城市人尤其是城市的设计师们为了获得富裕人手中的碎银子,开始满足穷人的乡愁,开始把乡村的百年千年古树移到城市,把百年老屋搬到城市,把磨子与八仙桌移到奢侈的会所,以化解城市人的乡愁。



可是这种乡愁依然不解渴,依然不能满足他们内心的梦想。


傻子都知道,土地将是农民手中最后的资源,农民如果失去了最后一点耕地,有一天也会失去打工的机会(年龄到40岁就基本不能打工)。那么中国的农民还有什么?那时中国的农民就不仅仅是乡愁,更多的是乡仇了,城乡二元化再近十年,非但没有缩小,相反是越来越大,农民的生存权与生活权越来越低,这种关系标志着乡愁离农民越来越近了,而离城乡就越来越远。



我们需要乡愁,可是我们亲手又砍掉了回村的路;我们渴望乡风,我们又把西方民主选举强加于他们;我们渴望有机与绿色,我们又培养了大批没有种过田的专家与学者教农民什么叫有机;我们极为怀念传统的美德,我们的主流媒体开始把国人引向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




乡愁的现实已被终结,我们又走不出乡愁的梦想。乡愁,真的变成了愁乡。


感谢您的关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