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来自龙瀛博士在“公共空间与城市活力论坛”上的演讲PPT,作者提出了街道城市主义(Street Urbanism)的概念与研究方法体系。
街道城市主义(Street Urbanism)在认识论层面上是认识城市的一种方式,在方法论上是建立以街道为个体的城市空间分析、统计和模拟的框架体系。
在现有的数据增强设计(DAD)的框架下,街道城市主义将吸收已有设计师、评论家和学者对街道的思考和认识,并结合成熟理论将其成果用于设计实践。
对于城市来说,街道就如同人体的骨骼,地块如同人体的肌肉,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受到数据和城市发展阶段的限制,地块多是城市研究的核心,日益成为城市研究的基本单元和日常规划的管理对象,而作为骨骼起到支撑作用的街道遭受了大量的忽视,相对而言更多的关注是设计师和社会观察家关注(偏向于定性的认知)。
在新数据环境下,新型城镇化提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城市管理和规划走向精细化、智慧化,中国的部分城市还发生城市收缩现象,以及城市生活空间从地块转向城市的种种现状,在引导着城市研究者开始关注街道视角的城市研究,这就是提出街道城市主义的初衷。
同时,街道城市主义并不否定地块主义的作用,而是希望街道能真正起到骨骼的支撑作用,连接作为肌肉的地块与城市,使城市迸发出真正的活力。
街道城市主义的PPT主要包括了六个部分,分别是:
(1)认识论的迁移和研究内容
(2)街道数据预处理
(3)街道指标评价
(4)城市实证研究
(5)规划设计支持和
(6)相关案例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对地块主义到街道城市主义迁移的背景和街道城市主义的研究内容进行介绍,第二和第三部分分别展示了关于街道数据的处理与指标评价。
第四部分是在城市中对街道城市主义进行实证研究,第五部分是展示目前开发中的大模型在线服务以及规划设计支持的相关方法如空间抽象模型、空间统计与分析等。
最后在第六部分对其相关案例进行介绍,主要包括“我们的街道有多绿”、“成都街道活力及其演变”等。
演讲PPT如下:
这里展示我的喀什之旅拍摄的街道照片,展现了多元的街道空间和所承载的生活。古老的喀什噶尔:
现代的喀什城
工作了十一年之久的单位附近的月坛公园地块,今年第一次走进去,旁边的部队大院从来都没有进去过。
而单位旁边的每个小巷,都走了无数遍。。。
南亚、东南亚吵闹的街道之外,建筑内的洗手间则非常清洁,房屋也非常neat
那么,到底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城市,是地快么?还是街道与建筑呢?
//这中间隐藏若干ppt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注:该文全文将发表于2016年第1期《新建筑》,为此本ppt相比“公共空间与城市活力论坛”有较大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