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1月16日,第八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正式开幕,恰逢建院二十周年,本届学术周融合传承、坚守、创新与展望,邀请各位大咖一起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在“面向未来二十年——中国城镇化面对的问题与路径”自由论坛环节中,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陈桂秋院长以《生态、美丽、韧性、智慧——面向未来的城市化之路》为题,重点从生态、美丽、韧性、智慧四个维度,立足长三角地区阐述了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城市之路。
报告首先回顾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过去的八个维度:
——不是单城城市化而是网络型城市群引导的城市化;
——不是大城市主导而是以县域为主要层级的城市化;
——不是规模扩张型而是结构转型紧凑发展的城市化;
——不是资源消耗型而是低碳节能环保生态的城市化;
——不是城市本位型而是城乡一体互促共进的城市化;
——不是GDP主导型而是经济社会文化共荣的城市化;
——不仅是功能提升而是景观风貌特色创新的城市化;
——不能是城乡二元而是以人为本有效转换的城市化。
陈桂秋院长指出,长三角区域视角城镇化发展未来路径包括生态、美丽、韧性、智慧四个维度,其中生态是底线导向,美丽是动力转型导向,韧性是安全保障导向,智慧是创新发展导向。

01
生态是长三角营造绿色人居环境的底线
目前全球面临生态资源超负荷运转的环境挑战,已经超越了地球承载力的1.75倍。未来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维持全球高消耗,需要几个地球的资源来支撑;另一条是全球共同采取高质量、低消耗的生态文明之路,在地球资源环境的承受范围内发展。中国选择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生态文明模式,作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这是一个国家承诺,也是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

陈院长强调,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必须把生态学原理贯彻到规划建设中,牢固树立生态思维和生态美学的理念,抓住系统观念、顺应自然、人地和谐、生态红利、自然生长、可持续发展六个要点,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陈院长进一步从战略和战术层面做了阐述:
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战略应用要抓住大的生态关系,一是在城市总体格局中顺应自然山水,二是城市功能混合布局、绿色交通出行,使城市更加低碳。生态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运用到每一个细节,需要规划师们进行更多的实践探索。

生态学原理在城乡规划中的战术应用包括城市山水自然生态保护、楔形绿地降低热岛效应、城市绿地自然生长免养护、绿色城市交通体系、绿色建筑建设体系、合理控制建筑高度等内容。
从长三角发展来看,未来长三角城镇化把生态绿色发展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划定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交接的三个县区、2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在一市两省层面具体落实生态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02
美丽城市是创新转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中国城市化上半场是靠人口红利、产业功能的集聚,下半场要靠人才的集聚,创新创业来推动转型发展。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产业支撑,一流的产业需要吸引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美丽城市来集聚。例如杭州梦想小镇,通过城市公共空间打造、打造街道景观载体等,塑造高品质景观风貌,进而集聚大量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城市经济高水平发展。陈院长指出,城市设计是美丽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公共空间是美丽城市规划的重点内容,街道景观是美丽城市塑造的主要界面,沿山滨水地区是美丽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载体,例如杨浦滨江改造、世博会会址环境改造、杭州三江汇等项目都是很好的案例。

03
韧性是维护长三角水泽绿洲的保障
城市是人类文明成果最主要的容器,超级大都市未来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安全挑战。因此,我们应把韧性城市作为我们未来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维度。陈院长指出,长三角是中国重要的经济、科技中心,要从生态韧性、防灾韧性、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五个方面重点考虑。
04
智慧城市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城市红利
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点在于发掘数字城市的大数据资源价值,使城市高效运营。陈院长认为,有大脑的城市才是智慧城市。陈院长做了一个形象比喻,智慧城市大脑的实施路径是“大脑的搭建+头发的生长”。什么叫“城市大脑”?城市大脑是一个基础平台,它由算力算法以及数据管理、数据安全、通信网络系统、时空定位系统等等组成。

什么叫“头发”?就是在城市大脑的基础上进行千行百业的深度数字化转型和大数据智慧化应用。例如杭州智慧交通3.0版,把城市道路交通进行智慧化改造后取得了很大成效。当然大城市可长“满头浓发”,小城市可只长一些必要功能的“智慧头发”。
最后,陈院长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大脑同型、智慧同行”的观点。智慧城市发展会导致时空变局,一方面超级大城市的传统城市病会被城市大脑的智慧系统所免疫,会让城市好上加好,与此同时,另一个动向是乡野深处也可以通过智慧城市的通讯网络系统与世界接轨。未来可能出现大城市进一步集聚和乡野深处的智慧化工作或生活部落并存的情况,现在浙江已经有这个苗头,我们正在思考、观察这些现象的发生。
* 注:本文内容根据现场发言整理,已经专家审阅(图片来源于专家PPT)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直属于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是具有城市规划编制、建筑工程设计、城市给水排水、风景园林设计、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等甲级资质的综合型规划设计研究机构。近十年来,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7项,软件著作权17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持编制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等多项国家级规范,《浙江省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导则》《浙江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浙江省村庄规划导则》等技术规范、标准与导则,为省域乃至国家的城乡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同衡廿年暨学术周专题网页已上线啦
专题网页将以学术周期间各主分论坛信息以视频、文字、图片等形式同步呈现、实时更新

扫码收藏,论坛更新不迷路
关于“清华同衡学术周”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孕育于中国特色规划体系,脱胎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诞生于世纪之交,依托清华大学的综合学科与产业优势,致力于开展国家与地区宏观发展政策研究以及人居环境建设工程的技术研究与实施,为国家部委、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等提供研究和咨询服务。清华同衡多年来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思想,于2013年起每年策划举办“清华同衡学术周”,邀请跨行业专家及行业同仁共同聚焦社会热点,畅谈城乡百态,实现学术思想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为行业带来耳目一新的学术思潮。
<滑动查看历届风采>
相关链接
编辑/排版|余婷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2020清华同衡学术周 | 陈桂秋:生态、美丽、韧性、智慧——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城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