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让文化成为城市最亮的底色

优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州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的重要内容。2020年12月,我院承担编制的《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正式印发实施。“十四五”开局之年,广州文化设施建设正加速驶入快车道。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状况和品质,直接反映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既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也关系到城市文化竞争力与综合实力。


让文化成为城市最亮的底色

△ 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结构示意


2020年底,经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同意,广州出台《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年)》,弥补了广州长期以来缺少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系统研究与规划的空白,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全球区域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为目标,结合广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战略布局与建设要求,助力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助推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01

“大文化”体系有标可依


让文化成为城市最亮的底色

△ 南汉二陵博物馆


规划以“大文化”范畴将隶属于全市不同部门管理的四大类十六小项公共文化设施纳入广州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既涵盖传统“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也包括“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曲苑戏院”等面向特定群体的设施类型;既体现文化硬件的基础支撑,也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发展需求。

此外,为有效指导各类设施布局与配置,按照现状及需求,规划通过现有文化设施相关标准和政策文件分析,提出构建“基本普惠类+特色提升类”设施配置要求,形成了面向城乡融合发展、均等布局的各级各类文化设施配置标准指引。


让文化成为城市最亮的底色

△ 南沙图书馆新馆

让文化成为城市最亮的底色


以“问题”“目标”“需求”为导向,规划按照“设施布局”“资源投放”“设施功能”“建设时序”“建设资金”等“五个统筹”的整体思路,提出把广州市建设成为文化生态良好、文化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中心,文化创新活跃、文化生活多彩的世界文化名城,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的活力全球城市;通过建设“图书馆之城”、打造“文化艺术中心”、完善“博物馆体系”、优化“文化馆服务网络”四大策略,兼顾中心与外围、均等化与集聚化、近期与远期项目、政府与市场投入等要素,让高质量文化设施渗入城市肌理。

规划到2035年,广州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2000㎡,每4万人一座图书馆,博物馆数量达到300家,“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规划区级以上文化设施项目109个,其中省市区重点建设项目39个。



02

“核轴引领”点亮城市名片

让文化成为城市最亮的底色

△ “珠江前航道一江两岸三十公里”

公共文化设施集聚带示意图


规划将全市文化设施布局置于一个整体的系统空间中,落实城市发展战略,以“一江两岸”为廊带,以新旧城市中心为核轴,以各区城区为区域分中心,结合重点片区建设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以打造三十公里珠江前航道和二十公里珠江后航道文化设施集聚带为引领,“以点串线以线组网”,通过强化核心地区文化地标与文化设施集群建设,打造全国乃至世界优质文化设施平台与形象,着力打开广州枢纽型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

规划整体打造“一江一廊、两轴两核、多心多节点”的文化空间结构,其中:


 “一江一廊” 

指珠江文化景观带和中心城区前后航道滨水文化长廊。这一区域将集中展现广州由传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走向现代世界文化名城,突出生态文明、历史传承、活力全球等功能与形象。

 “两轴两核” 

指传统文化轴与现代文化轴、北京路传统文化核和珠江新城现代文化核,将集中反映广州传统岭南文化名城到现代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轴线和核心。

 “多心多节点” 

指广州市各区域文化功能集中、文化特色鲜明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及各特色功能片区的文化服务节点,是充分体现广州市文化设施与文化服务全覆盖与均等化的物质载体。规划区域文化服务中心11处,包括南沙副中心、第二中央商务区、白云、海珠、白鹅潭、番禺、黄埔、花都、增城、从化、知识城等服务中心。



03

一区一策差异化“文化IP”


结合各区文化设施特色及分布现状,考虑差异化发展方向,规划为各区量身谋划了特色“文化IP”分类分区制定个性化文化设施布局建议。其中越秀、荔湾、天河、海珠、黄埔等五区以文化设施质量提升、服务效率提升为主,白云、花都、番禺、南沙、增城、从化等六个城区则重点补充完善文化设施;通过加强与各类空间规划的衔接,提出文化设施建设指引,强化各类设施服务类型及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让文化成为城市最亮的底色

△ 珠江新文化设施集群


以越秀区为例。规划提出越秀区为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和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加强传承红色文化,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推动红色场馆精品化,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打造成为红色文化示范场馆。高标准完成中共“三大”会址改扩建项目,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整体搬迁至现广州市艺术博物院院址所在地,将星火燎原馆打造成为党史教育基地,与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整体规划、融为一体,结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团“一大”旧址等革命遗址等众多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红色资源开发格局,打造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特色片区。



让文化成为城市最亮的底色

 一区一策    出新出彩 

越秀区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

海珠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集聚区

荔湾区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

天河区建设都市文化活力区

白云区建设现代文化创意集聚区

黄埔区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区

番禺区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南沙区建设大湾区文旅合作示范区

花都区建设大湾区北部生态文旅合作区(花都片区)

从化区建设大湾区北部生态文旅合作区(从化片区)

增城区建设大湾区北部生态文旅合作区(增城片区)



04

一大波文化设施未来可期


规划从强化规划引领、加强用地供给、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滚动开发、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多措并举,助推项目实施,并将近期重点项目纳入全市“多规合一”数据平台,优先安排落地;同时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利用公建配套、特色开发等方式配套建设博物馆、图书馆、陈列展览馆、剧院等文化设施,进一步健全文化设施配建机制,成体系、全方位扩大文化设施空间。


让文化成为城市最亮的底色



 ◁ 黄埔图书馆新馆 



让文化成为城市最亮的底色

△ 广州粤剧院


随着粤剧艺术博物馆、南汉二陵博物馆、南沙图书馆、黄埔图书馆新馆、白云区图书馆新馆等一大波文化场馆的如约而至,广东文学馆、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展览馆(三馆合一),广州文化馆、广州科学馆、广州粤剧院、广州科技图书馆、广州美术馆、东园文化广场等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

从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到全面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补齐设施短板到全面提升设施品质,从满足功能丰富多样到打造特色品牌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广州的文化设施建设正在加速驶入快车道。


让文化成为城市最亮的底色

文图提供|王思丰、贾梦蛟(GZPI规划设计一所)

编辑版式|GZPI办公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让文化成为城市最亮的底色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