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园新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朱房路16号院,是原北京清河毛纺织厂利用自有土地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2009年,276户居民入住已建成的1号楼,他们多数是原清河毛纺厂的老职工。
“搬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原来腾退搬迁旧房子的房本交给厂里了。我们理解这应该是‘置换’,但新房本到现在也没拿到。”从居民赵宏伟口中,市规自委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处处长詹奕了解到,1号楼的七八成居民都是老年人,没有产权证,孙辈上不了学,房子办不了继承,想卖也卖不了。
据了解,花园新区项目在2004年已取得北京市发改委立项,属于原址回迁。其中,1号楼在2006年拿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年后居民陆续入住。但是,在后续搬迁腾退过程中,老楼的18户居民不愿搬出,导致公共服务配套未开工建设,项目无法达到规划验收条件。
“局处长走流程”活动结束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任张维带队牵头会同海淀区政府、市国资委以及项目主体建设单位三羊毛纺集团和时尚控股有限公司,形成“一揽子”工作方案,提出按照“无错优先”原则,在建设单位承诺时限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容缺办理,为已入住的回迁户尽快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方案同时明确,企业作为搬迁腾退主体,应加快完成搬迁腾退工作,确保两年内完成小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i自然全媒体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攻坚历史遗留不动产登记问题 ,化解群众“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