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攻坚历史遗留不动产登记问题 ,化解群众“心病”!

攻坚历史遗留不动产登记问题 ,化解群众“心病”!
“当初说好了两年,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有的老人没有等到拿房本那天。”对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新区的276户居民来说,房本成了心里最大的牵挂。日前,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针对住宅类历史遗留不动产登记问题项目开展“局处长走流程”活动,深入居民家中察实情办实事,了解问题症结所在。本着“无错优先”原则,市规自委提出把开发建设单位的责任与购房人的责任分开,优先为无过错居民办理产权证,并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整体思路。

花园新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朱房路16号院,是原北京清河毛纺织厂利用自有土地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2009年,276户居民入住已建成的1号楼,他们多数是原清河毛纺厂的老职工。

“搬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原来腾退搬迁旧房子的房本交给厂里了。我们理解这应该是‘置换’,但新房本到现在也没拿到。”从居民赵宏伟口中,市规自委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处处长詹奕了解到,1号楼的七八成居民都是老年人,没有产权证,孙辈上不了学,房子办不了继承,想卖也卖不了。

据了解,花园新区项目在2004年已取得北京市发改委立项,属于原址回迁。其中,1号楼在2006年拿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年后居民陆续入住。但是,在后续搬迁腾退过程中,老楼的18户居民不愿搬出,导致公共服务配套未开工建设,项目无法达到规划验收条件。

“局处长走流程”活动结束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任张维带队牵头会同海淀区政府、市国资委以及项目主体建设单位三羊毛纺集团和时尚控股有限公司,形成“一揽子”工作方案,提出按照“无错优先”原则,在建设单位承诺时限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容缺办理,为已入住的回迁户尽快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方案同时明确,企业作为搬迁腾退主体,应加快完成搬迁腾退工作,确保两年内完成小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根据市规自委相关统计,北京市存在住宅类历史遗留不动产登记问题项目900余个,涉及房屋50余万套,存在问题时间最长的将近30年。今年已经解决5.1万套房屋的登记难题,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力度解决历史遗留项目不动产登记问题。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攻坚历史遗留不动产登记问题 ,化解群众“心病”!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特约记者:郑雪蕾 段金平
编辑:陈君怡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攻坚历史遗留不动产登记问题 ,化解群众“心病”!
攻坚历史遗留不动产登记问题 ,化解群众“心病”!
攻坚历史遗留不动产登记问题 ,化解群众“心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攻坚历史遗留不动产登记问题 ,化解群众“心病”!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