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人居揽胜】Macao一座有文化的城


有时拐过某个街角,踩着黑白石块铺砌的波浪花纹的地面,庄严瑰丽的教堂前金发碧眼的游客走过,恍惚迷失在某个南欧小镇,不过很快一对石狮子和焚香的味道又将你拉回中国。

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岸,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小城。

近几年,由于专业上的一些机缘巧合,我曾数次踏上澳门,有机会拨开这个小城眼花缭乱的面纱,窥到其隐秘深处的真容。惊喜地发现她不仅仅有东方“拉斯维加斯”的迷人风情,骨子里还散发出古老文化底蕴的浪漫和幽香。

海风吹拂了四百年

2014年,严歌苓女士出了一本小说《妈阁是座城》,这部书描写的澳门博彩充斥着魔幻与现实的转换、引申出男女间爱恨情仇的纠葛。最有意思的是书名不称“澳门”而是说“妈阁”。传说,16世纪中叶首次从海上来的葡萄牙人登上南中国一个半岛,不知是何地,打探之时,当地人指着海边一座东方庙宇回答“妈阁”(Macao)。从此,“Macao(澳门)”之称号逐渐被西方世界知晓。妈阁庙背山面海、依崖构筑,是澳门最古老的庙宇之一,今天依然香火缭绕,信众如织,庙前的海滩连同葡萄牙人停泊的帆船已无踪影,现在建了一座澳门海事博物馆。

一般认为澳门开埠是从1557年始,400年来,在这个弹丸之地上,华人与葡人共生相处,你修宗祠、我建教堂,妈祖与圣母可能都是一家人的信仰。从开始的接触碰撞、吸引借鉴,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睦共处,逐渐酝酿出了中西合璧、和而不同的独特文化。譬如,澳门有不少葡国菜餐厅,葡国菜并非是正宗葡萄牙菜,而是在澳门的土生土长葡人兼收并蓄了葡国、印度、马来西亚及中国粤菜的烹饪技术,到也别有风味。

在1840年时,澳门半岛还不过区区2.78平方公里,二、三万人左右。后不断填海逐步扩展,版图也将半岛南部两个离岛(路环岛、仔岛)包括进来。现在的澳门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左右,和北京西城区(与宣武区合并前)面积差不多,总人口50多万。每天肤色各异,操南腔北调的游客从海上、空中、陆地涌入澳门,每年近3000万人次。在温暖潮湿的海风吹拂中,澳门俨然已发展为一座东西方文化融合、人文荟萃、与别不同的繁华都市。


澳门的象征——大三巴

遗珠散落在闹市

初进澳门,首先感觉到澳门博彩之城的昼夜喧闹,金碧辉煌的赌场、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令人目不暇接,匆忙的人群拥挤在狭窄的街道上,流光溢彩的建筑倒映在海面上。

接待我们的澳门朋友告诉我们,澳门还是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澳门历史城区(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2005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门历史城区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包括多处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空间。游客必去的波浪花纹铺地的“市政厅前地”以及“大三巴牌坊”就位于其中。旧城区保留着葡萄牙和中国风格的古老街道、前地(广场)、住宅、宗教和公共建筑,一砖一石都透出沧桑的容颜,是东西方美学、文化、建筑和技术相融相生的见证。

中国有三座城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是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澳门历史城区。山西平遥城墙厚重,青砖灰瓦四合院古色古香;云南丽江有玉龙雪山衬映,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而在澳门旧城区漫步,有时拐过某个街角,踩着黑白石块铺砌的波浪花纹的地面,庄严瑰丽的教堂前金发碧眼的游客走过,恍惚迷失在某个南欧小镇,不过很快一对石狮子和焚香的味道又将你拉回中国。城区存有不少具有东、西方风格的建筑物,大都具有“中葡结合”的特色。文化的多元融合,也形成了多彩的建筑文化,如中式的妈阁庙、观音古庙、哪吒庙、关帝庙、莲峰庙等,西式的大三巴牌坊、大炮台、民政总署大楼、岗顶剧院等。

不仅仅是多元融合的建筑,还包括防御体系(炮台、城墙)、台地坡道、街巷空间、花园公园、前地(广场)、特色街道共同构成澳门独特的风貌特色。这些珍贵的中西文化历史遗存,犹如一个个璀璨明珠散落在高楼窄巷、人来车往的尘世中,待有心人去细细寻觅。


准备上学的学生


澳门街巷


葡萄牙风格的铺地


市政厅前地

现在,每到夜晚,东望洋山灯塔明亮的光束滑过夜空,继续为海上船只指引方向。但其他地方发展与保护的博弈仍在进行,结局是否还会这样幸运?

民间保护灯塔故事

那日要离开了,澳门的朋友说带我去登高望远,从高处看看澳门。澳门半岛有几座小山,最高的山称为东望洋山(又名松山)。其实山并不高,海拔不过90余米,修有健康径、凉亭等,现作为市民休闲公园。沿登山小路前行,闻鸟语、吸花香,不知不觉到了山顶。只见一块狭小的平台上矗立着一座古朴的灯塔,紧靠灯塔是一座小小的天主教堂,不远处还有一座古炮,与环境浑然一体,景色十分别致。站在平台上向东南望去,烟波浩渺的南海上,来往香港—澳门之间的班船,穿梭不停;向西南望去,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夹缝中,隐约可见西望洋山上圣母小堂钟楼的尖顶。数百年来,“东西两望洋、然耸双秀”,见证了小城沧海桑田,生生不息。


东望洋山与灯塔

朋友介绍说,山上先建炮台、教堂,之后过了200年后,才建的灯塔。

东望洋炮台始建于1622年并于1638年完成。当时葡萄牙人住在城墙里面,构筑堡垒、城墙、炮台,组成城市的防御体系。大炮轰鸣,使当时的海上劲敌荷兰人望而却步,不敢来抢地盘。

东望洋山顶的圣母雪地殿小教堂建于1622—1626年间,具有罗马风式(Romanesque Style),长方形平面,高约5米,正立面双重山花,坡屋顶。教堂内部有壁画,细看竟然是用中国绘画技法表现的圣经故事。教堂面朝西南,朋友说,因为澳门夏季炎热潮湿,盛行西南风,通过自然通风可去除潮湿。教堂虽只有一层,却是澳门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天主教教堂。

圆柱形的灯塔于1864年建成,并于当年9月24日启用,是由澳门土生葡人卡洛斯.科斯塔(CarlosVicence da Costa)设计的。灯塔外观为三层,底直径约7米,高约13.5米,上部有两层望塔,主体为砖筒结构。这可是中国沿海最早的导航灯塔。射灯安装位置海拔有101.5米,晴天可照程20海里。灯塔与教堂相映成趣的美景历来是澳门城市的标志,经常出现在澳门的邮票、明信片上。

真想不到,在这小小平台上,海上通商、宗教、要塞诸功能各得其所。


灯塔与教堂

1999年澳门回归后,2002年赌牌开放、2003年内地自由行等一系列利好触发澳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速发展,澳门博彩业收入也大幅超越美国“拉斯维加斯”。然而经济繁荣的背景下,超高层、大体量建筑涌现。由于澳门地域狭小,即使这些高层建筑不在文化遗产保护区内,也会对历史城市景观(historicurban landscape)眺望视线、天际线有所遮挡。

2006年的一天,潜在的冲突终于爆发了。这天,媒体公布了灯塔周边几个高层建筑规划项目,犹如惊涛拍岸,引起社会一片哗然。市民担心这些建筑会阻挡东望洋炮台的视线通廊,会割裂东望洋山与大海之间的空间联系,降低其文化价值。市井议论纷纷,认为此类项目对遗产保护有损害,政府却没有动静。2007年,终于有民间社会团体向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递交请愿书,要求保护灯塔视廊。这封信引起国际重视。

2007年11月,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向澳门发出警告信,针对世界遗产——东望洋山灯塔受周边高层建筑遮挡威胁的问题,要求澳门政府作出说明并妥善处理。澳门政府受到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很快制定了东望洋山周边高度限制控制要求。

通过这次争议和行动,遗产保护理念得到传播,市民惊喜发现民间团体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影响政府在公共社会事务中的决策。这次行动可谓民主博弈的典范,促进了澳门向公民社会迈进,引发市民广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兴趣和积极性。行动还导致了2009年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的出台,2014年该法正式颁布实施。此后,澳门重大建设项目都会进行公众咨询,征求民意。

现在,每到夜晚,东望洋山灯塔明亮的光束滑过夜空,继续为海上船只指引方向。但其他地方发展与保护的博弈仍在进行,结局是否还会这样幸运?


市民生活


公众参与与规划制定(图片来源:澳门运输工务司)

小城故事说不完

在澳门的何处街头漫步,常不经意间一抬头,便会瞥见东望洋山上的灯塔,衬着蓝天白云,提醒着匆匆过客澳门久远的过去及曾经的海上辉煌。东望洋山灯塔保护的故事只是澳门人保护遗产行动的一个缩影。

弹丸之地拥有几十幢重要历史性建筑,多元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朋友说,如果没有澳门的文化遗产也就不存在所谓的Macao,澳门的历史文化是它最大的资产,中西合璧的风情背后是大中华区与整个葡语世界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澳门驻留稍长时间,就会深深感受到,对世遗城区作整体风貌的保护与协调,关系澳门的特色,实质上也是提升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澳门400多年兴衰变迁积淀无数待挖掘的宝藏,Macao的确是座有文化的城。




《人类居住》杂志投稿邮箱:rljz@planning.org.cn,电话:010-58323870

搜索微信号:renleijuzhu,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吧!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