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今日发布: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PDF分享)

今日发布: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PDF分享)


小编:《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今日发布。发布会于7月2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开展年度通勤监测研究是中规院的学术品牌“中规智库”发挥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咨询作用的重要学术领域,自2020年报告首次发布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通勤一度成为社会媒体的热门话题。


在发布会上中规院院长王凯作了题为《人民城市的幸福通勤》的主题报告,指出居民的通勤问题是政府部门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关注通勤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抓手。《通勤监测报告》是在探索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动态评估城市居民的通勤状态和交通服务能力,为检验城市政府的管控能力与治理水平、监测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提高实效提供科学支撑。基于去年的通勤监测研究成果,“平均通勤时耗”“幸福通勤比重”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3项指标已纳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1年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城市45分钟通勤人口比重”已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全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的主要指标之一,有效支撑了国家层面规划的编制。今年的通勤监测研究将城市数量增加到42个,重点对35个城市进行了年度追踪对比,并探讨疫情、城市建设等因素对通勤状态及相关服务的影响;基于“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报告增加了第10项指标“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以期从城市空间、生活方式、交通支撑的角度探索城市的碳排水平和减排方式。《通勤监测报告》的发布,是中规智库的年度重磅活动,是对城市发展质量的一次交通视角的全面体检,对提升通勤质量、促进交通畅通、助推城市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规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赵一新作了题为《<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发布与解读》的主题报告,指出“从人的视角审视城市空间,用数据给城市通勤画像”是通勤监测工作的初心。《通勤监测报告》以互联网位置服务和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数据为依据,选取42个中国主要城市,汇聚2.3亿人的大数据职和通勤样本,从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方面的10项指标,呈现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画像。


一是居民通勤状态改善的两个最显著特征是极端通勤减少、通勤距离缩短:超过百万人极端通勤得到改善,同比降低1%;21个城市通勤距离缩短,深圳、西宁、银川减少最多;居民搬家和换工作时对改善通勤状态给予更多考虑,多数城市的城区-郊区通勤减少。


二是城市通勤空间条件恶化的两个显著趋势是职住分离增加、公交保障降低:14个城市职住分离增加,武汉、重庆、厦门、宁波、南昌等最显著;45%的通勤者45分钟公交可达,轨道交通里程少的城市公交保障能力下降;2020年全国新开通100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然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平均仅提升1%,北京、广州、南昌、南宁、青岛、上海等城市这一指标甚至不升反降,虽然有疫情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仍需要关注轨道交通的网络客流效益。


三是深圳和武汉是改变最显著的两个城市:深圳是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提升最快的城市,保持了超大城市中最低的职住分离度,有效提高了4%的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使其在约40公里的空间尺度上实现高效运行,并成为平均通勤距离减少最多的城市;武汉是职住分离度和平均通勤距离指标恶化最快的城市,职住空间的变化使武汉的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下降2%,公交通勤保障能力下降2%,导致通勤时耗增加,武汉也是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下降最多的几个城市之一。从发展趋势来看,城镇化进程中,主要城市的职住分离趋势还会增加,更需要关注公共交通系统的通勤支撑效率;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空间条件、经济保障能力带来城市间职住、通勤特征的差异,合理的空间布局、高效的交通组织是实现幸福通勤的主要途径。


此外,中国主要城市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总体平均值为5.7吨/日,换算每人、每年(往返)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为0.29吨。短距离通勤和绿色出行有助于降低碳排放,超大城市中深圳的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为5.5吨/日,远低于多数特大城市甚至大城市中长沙、苏州和西宁,这受益于深圳良好的职住平衡、相对较短的通勤距离和超过75%的绿色出行比例。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更多发布会内容,详见:中规智库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发布会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PDF文档。


今日发布: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PDF分享)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PDF文档




相关阅读内容推荐


今日发布: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PDF分享)


今日发布: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PDF分享)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今日发布: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PDF分享)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