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区域/国家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绿道建设。
图片源自网络。
目前,从投资拉动到刺激消费,从中央到地方,发展城市群被看做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动力,城市群则被认为是经济稳定增长的主体。回顾我国探索城镇化的历史,对城镇化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见物不见人”到“以人为本”的过程,如今,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被认为必须以人为核心,实现人的城镇化。对于城市群,以往的研究是否单一关注了它的经济功能和地理特征,而对其空间中与人有关的其他功能视而不见?该不该将城市群仅仅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空间,施以政策,投资培育,促使其在规模上实现单纯的扩大?我们不禁要问,城市群的质量乃至品质如何加以衡量?一般而言,空间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要素及其关系在地域上的综合投影,从最终目标指向来看,以上要素和关系应当也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人。
以往探索城市群问题以经济地理视角切入者为多,在人居观念的启示之下,从人类聚居环境的角度,收集资料、设计研究框架、推导研究过程并得出结论,以及提出具有科学人居观的城市群政策建议,以丰富、完善甚至提升现有城市群研究深度,这类探索并不多见。2015-6期清华大学武廷海教授等的论文“作为人居环境的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与展望”就是这样一篇创新性非常强,颇具价值的文章。作者通过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识别出中国城市群现状格局形态,并提出未来优化我国城市群的规划建议。论文的研究积累深厚,分析过程脉络清晰,方法科学,结论可靠,对城市群和人居环境科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展开阅读。同时,该论文研究思路清晰,方法简洁可靠,论证过程流畅,结论的说服力强,对科研人员丰富研究方法,亦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