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 第二章  保护的内容及对象(六)


6
城市的传统风貌和街区特色


  形成城市传统风貌的因素主要有城市总体轮廓线、建筑风格、高度、色调等。

 

  城市轮廓线(或称天际线)是城市宏观建筑艺术效果的高度概括,体现了城市的总体形象和个性,因而是城市传统风貌和景观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说,它也是城市性质、功能、文化水平、居民的抱负和追求等物质和精神内涵的一种反映。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它那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因此,在规划中保护城市独特的轮廓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富有特色的、丰富而优美的城市轮廓线往往由一个或几个突出高起的部位和周围相对低缓的部分组成。前者或是主要纪念性建筑物,或为高地山丘,或是两者的综合。城市的轮廓线一般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西欧,中世纪以前的建筑,除了借助地形而突出的(如雅典卫城)以外,一般都不具有形成城市轮廓线主体要素所必需的高度。在现存城市中扮演这一角色的,多为中世纪的城堡或教堂的尖塔,或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市政厅的塔楼和大教堂的穹顶。因而,对这些古迹的保护同时也就是保护城市轮廓线的重要内容。


  在建筑风格和形式当中,人们着重保护的,是在一个城市中占主导地位或具有某种独特价值的风格和样式。例如,罗马作为古罗马帝国的策源地和中世纪至文艺复兴以后基督教世界的行政和精神首都,它的文物古迹中价值最高的主要是这两个时代的作品;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思想的发源地和艺术之都,城市的建筑、雕刻等造型艺术无不带有这种主导风格的特征;意大利北部城市拉韦纳(Ravenna),历史上曾作为西罗马帝国、东哥特王国、拜占廷意大利的都城达350年,因而在城市古迹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拜占廷和早期基督教风格的作品;法国城市卡尔卡松[1]、德国古城诺林根,则是充满着中世纪情调的城市;西班牙南部的格拉纳达、塞维利亚、科尔多瓦[2]等城市,由于历史上长期在穆斯林统治下,因而城市以拥有众多摩尔风格的古迹而著称。上述的这些内容,也就是各城市需要重点加以保护的东西[3]


  和纯文物建筑相比,城市的古老街区作为历史性城市保护的内容,是稍后才引起注意的事。一般说来,在大城市中,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变,除了完全或主要由古迹和文物建筑形成的历史地段外,完整保存下来的老街区已不多见。

 

  伦敦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公元1500年以前形成的老城区,现除了伦敦塔一带以外,大都为近代商业和金融建筑所挤占,老建筑已所剩无几。当然这与1666年的大火[4]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都有一定关系。巴比坎区(Barbican)是上次大战中遭受德机轰炸最厉害的地区之一。区内“伦敦城”快速干道边圣阿尔法治花园(St · Alphage Garden)等处保留的几段古罗马和中世纪的城墙残段,现在都是孤零零地立在近代建筑群中,周围原有的历史环境早已荡然无存。 


伦敦 圣阿尔法治花园内保留的古代城墙残段



  巴黎由于经过奥斯曼(Haussmann,Georges-Eugène,Baron,1809-1891)的大规模改建,老街区也破坏了许多。但相对来说,比伦敦的情况要好得多。特别是塞纳河以北的马雷区(Marais)还保存有16-18世纪时的许多府邸建筑和若干比较完整的老街区。如从圣保罗圣路易教堂到沃士日广场的一片[5];以卡尔纳瓦莱府邸为中心的一片[6];由苏俾士宫和罗昂府邸等建筑组成的一片[7];等等。



巴黎 马雷区卡尔纳瓦莱府邸内院景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在改建城市的实践中,已开始注意了对老城区的保护(尽管理论上的认识是比较晩近的事)。包括一些工商业城市在内,很多也都保留了一两个老街区。


  以法国第三大城市里昂(Lyon)为例。这是个以化工和丝织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战后城市建设发展很快。但就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也着意保留了一段老街区。该区从索恩河(Saône)西富尔维埃尔(Fourvière)山上的圣让教堂开始,沿圣让大街抵达河畔的圣保罗教堂,全长1公里多,基本与河岸平行。街道两边保留有大量的传统建筑,包括哥特晚期、文艺复兴时期直到16世纪末古典前期各种风格的作品。


  中小城市当中,城市老街区保存得较好的更多一些。典型的如法国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鲁昂、第戎(Dijon)等,城市中都有不止一块面积较大保存完整的传统街区或地段。


  斯特拉斯堡的“小法兰西”区(La Petite France)可能是这类老街区中保存得最好和最著名的一个。区内与城市运河平行的花草浴街(Rue du Bain-aux-Plantes)历史上曾长期是皮货商行会所在地。街道两边有许多16-17世纪所谓阿尔萨斯文艺复兴风格的老住宅。从运河上的圣马丁桥望去,向上挑出的半露木构式阁楼倒映在运河水中,窗台上垂下鲜花条条,别具风韵。特别在落日时分,更显得格外娇媚。运河对岸原是磨坊主集中的街坊,河道在这里分为四支。在那里,人们还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水磨和14世纪城墙的残存部分——古老的城堡和屋桥(Ponts couverts)。



法国 斯特拉斯堡“小法兰西”街区景色



  鲁昂城市老区位于塞纳河北岸。尽管城市在1944年曾受到战争破坏,但经过大规模整修后,老区仍保持了它“城市-博物馆”的传统特色。城区内点缀着鲜花和喷泉的曲折狭窄的老街旁,布满了从中世纪到18世纪末的木构架住宅。现全城尚有这类住宅(包括修好的)总计700余幢。它们和城市主要历史建筑大教堂、圣马克卢教堂(St. Maclou)和圣乌昂教堂(St-Ouen)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古城风貌。


法国 鲁昂城市老街小景,背景为圣马克卢教堂



  具有浓厚民族和乡土气息的传统民居,是构成地区独特风貌的重要要素。因此,在保护老城区和传统村镇时,势必同时要把传统民居作为重要的保护内容。由于各地区民居的传统特色各不相同,因此,各国都特别注意保护那些能表现自己地区和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


  中世纪时遗留下来的木构架住宅[8]是中欧和北欧传统民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德国,它首先是从威悉河(Weser)上游地区发展起来的。其高度一般3-4层不等,由于雨雪较多,大都有着高耸的屋顶。在北欧,屋顶内还往往设有几层阁楼。由于木构架暴露在外(有的还利用材料的自然弯曲,或略加雕饰,组成各种图案),因而往往取得如画的效果,和窗台的绿化盆景一起,形成亲切宜人的气氛。

 

德国 布格豪森(Burghausen)某住宅,在雨雪较多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这种高耸屋顶的表现



中欧和北欧的木构架住宅。在法国,这种上层向外挑出的住宅属于较早的一种类型



  和这种风格相反,在炎热少雨的希腊,特别是它的一些岛屿上,传统民居采用厚重的砖石墙体,且多为平顶。厚墙、小窗、为反射光和热而涂成白色的墙面,形成了与欧洲中部和北部完全不同的风格特征。位于罗得岛(Rodos)东海岸的林佐斯(Lindos)就有这样一片典型的民宅。从邻近的海滩上望去,它们像一条白色的项链,围绕着卫城城堡所在的山头。



希腊 林佐斯的民居和卫城



  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人们着重保护的则是一种带有典型摩尔人艺术特色的房屋及其装饰。住宅里有带回廊的美丽庭院、墙上开着装修精美的窗:

少女们凭着窗棂眺望,

用喷壶浇着窗前的花……[9]



西班牙 塞维利亚  圣克鲁茨(Santa Cruz)区的民居




西班牙 科尔多瓦花巷小景。远处为大清真寺的塔楼



  在科尔多瓦,从人们特意保留的一个叫做花巷(Calleja de las Flores)的小街上,可以看到位于大教堂北面一带城市老区的典型特色:民居的粉墙上饰有盆盆鲜花和制作精巧的栅栏,从半开的门里可以窥见内部阴凉的庭院。在老区15世纪的一些典型住宅里(如伊迪阿诺府邸),穆迪扎尔风格和伊莎贝拉风格同时并存[10]


  保加利亚巴尔干山北坡的古城德里雅夫纳(Trjavna),是复兴期文化的保存地。市内保留的具有典型民族风格的房屋多为两层,带有青石板的屋顶、悬臂支撑的凸檐、大凉台和小楼窗。窗上装有木质栏杆,院落中种着郁金香和玫瑰,民族特色浓郁。


  沿袭原始时期传统的民居是另一种保护类型。典型的如意大利东南部普利亚区(Pouille)所特有的一种圆锥形石顶住房(trullo,“石顶圆屋”)。这种住房特别集中在阿尔贝罗贝洛镇(Alberobello),它们的圆锥形尖顶是在圆形平面的粉墙上用层层石块堆积而成,石块之间不用灰浆而靠自重固定(在最初,墙和屋顶是由一个连续的表面构成)。据信这是当地自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作法。这种石屋已被意大利政府定为国家历史文物加以保护。



意大利 普利亚地区继承原始时期传统的石顶圆屋




 注引: 

[1]:位于法国南部奥德河畔的卡尔卡松,除了经维奥莱•勒•迪克整修过的城防工事以外,其他古迹还有13世纪建的教堂等。
[2]:格拉纳达,摩尔人统治时期曾为格拉纳达王国京城;塞维利亚(Sevilla)历史上曾为古代文化中心,穆斯林西班牙的首府;科尔多瓦,8世纪时作为白衣大食王国都城,是当时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3]:这里所提的,只是一些基本的风格特征,实际上,每一种风格特征都包含有许多具体的建筑内容和处理手法。在意大利都灵和波仑亚(Bologna)的街道上漫步,人们都会对那连绵不断的沿街拱廊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不仅形成了极美的街道透视,在雨天,更给行人提供了许多实际的方便。
[4]:伦敦大火发生于1666年9月2日,是当日清晨由离伦敦桥不远的一个皇家面包作坊起火引起的。大火在强大的东风助长下持续了5日,损失极为惨重:被焚的有圣保罗大教堂及其他89个教区教堂、13200栋房屋,老城的五分之四化为灰烬。
[5]:圣保罗圣路易教堂(Église St-Paul-St-Louis)建于1627-1641年,为巴黎最早的耶稣会风格教堂之一;沃士日广场(Place:des Vosges)建于1612年,原名国王广场,1800年改今名。属于这片区的还有伯蒂纳•絮利府邸(Hôtel de Béthune-Sully)、萨贡纳的孟莎府邸(Hôtel Mansart-de-Sagonne)等。
[6]:卡尔纳瓦莱府邸(Hôtel Carnavalet)始建于1544年,1655年又经孟莎改建过,是巴黎仅存的16世纪中叶建筑,现为博物馆。片区内还有拉穆瓦尼翁府邸(Hôtel de Lamoignon)、勒•珀勒蒂埃•德•圣法尔戈府邸(Hôtel le-Peletier-de-Saint-Fargeau)等。
[7]:苏俾士宫(Palais Soubise)建于1705-1709年;罗昂府邸(Hôtel de Rohan)建于1705年。两者现均为法国国家档案馆所在。位于该区的还有盖内戈德府邸(Hôtel Guénégaud)、布郎克•芒托圣母院(Église N. -D. -des-Blancs-Manteaux)等。
[8]:由于这类住宅一般都把木骨架部分暴露在外,因此有时亦译作“半露木构住宅”。
[9]:布仑塔诺(Brentano,Klemens,1778-1842):«到塞维利亚»。
[10]:穆迪扎尔风格(Mudejar)指西班牙复国后12-16世纪受阿拉伯艺术影响的基督教艺术风格;伊莎贝拉风格(Isabelline)指阿拉贡的费迪南和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夫妇(详358页注[1])共同当政时创立的一种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刚健有力、富有创新精神,并为银匠式风格奠定了基础。




城规小舟
微信:citycanoe

敬天爱人,利他之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全书目录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