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规划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农村问题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事业。党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中央1号文件”已成为党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最好表现,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2004年来以“三农”为主题的1号文件更是连续发布了十七年,可见“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更是关系到未来乡村基本架构和延存的核心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信息化和后工业化的发展的大趋势,从农业产业化、新型化,农村社群化、诗意化,农民非农化、职业化,来探讨中国未来农村的发展模式及存续形态。


1 未来农业自足可行

全球目前人口约70亿, 2050年预计会达到90亿左右,每年必须要多生产11亿吨粮食、2亿吨肉,现在全球约70%的淡水都消耗在农业生产上,同样超过70%的土地用来种养殖。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随着人口增加、饮食结构向畜产品转型的背景下,再走过去靠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增产的老路是行不通的,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技为后盾。

从看天吃饭到丰歉由人
农业是绝对的用水大户,其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61.4%,同时95%的灌溉土地还是使用传统的漫灌和沟灌(水资源利用率仅仅是30%~40%),而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率已经达到了80%~90%1。改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而转变发展方式绝对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以色列国土面积2.5万平方公里,沙漠还占了一半,就这样一个沙漠国家,通过科技革新成为了农产品自给自足并大量出口的农业强国。他们通过在农田中安装传感器收集土壤信息和水量,根据不同的作物(葡萄、蓝莓、马铃薯等)对水的吸收速度和需求量都不同,能计算出每一小块地某个时间所需要的水量,同时还计算出肥料和农药的准确使用量,最终用水肥一体自动灌溉可以比传统灌溉节省27%~75%的水和15%~31%的肥料。
未来伴随卫星遥感、气象预测、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对天气情况、作物情况、土壤情况进行详细的跟踪,并给每一块土地在什么时间种什么提出科学建议。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把播种、施肥、灌溉、收获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化链条。美国海岸山脉和内华达山脉之间有这么一条700多公里长的谷地——加利福尼亚中央谷地,在100年前这里是荒芜半沙漠化土地,如今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产量最高的植物生产工厂。通过几十年的改造,4.2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变成了高度自动化、信息化的植物工厂。这里面的一切都是围绕成本和产出精心设计的结果,这里根据接到的订单,生产各种各样的水果,订单不够就修改造土壤,要做什么就养什么样的土壤。

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
工业化农业生产效率有极限,亩产也有极限,怎么办?众所周知,我国闲置的厂房很多,而且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改变,全球供应链模式改变,闲置的厂房只会越来越多,把闲置厂房改成农场发展垂直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垂直农业的三个关键词:垂直、水培、自动化 ,即LED灯替代阳光量化光照,水培法和回收系统让水在工厂内不断的循环而没有浪费,开发自动化操作系统实现模组化。垂直农业真正做到了少用95%的水、告别虫害农药、真有机、还有大大的缩短了供应链,把蔬菜瓜果供应链从偏远的上千公里几千公里缩短为城市周边的几十公里,最重要的是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产效率是现在工业化农业的100多倍。目前全球这一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参与者,如软银、谷歌、贝左森等,这些科技巨头都是卖方案卖系统、工业及种植系统,集装箱种植系统等等。未来肯定有更完善的垂直农业方案和系统,可以放在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大楼,每一个屋顶,每一个地下室,甚至放在车里,办公桌上,都是一个个小型的植物工厂。


2 未来农村乡愁可寄

当今中国的城市建设,除了大拆大建、城市 CBD、园区扎堆外,广大乡村却正面临边缘化和空心化的问题。乡村没了,城镇面目却是“新的陌生”,人们栖居在“空洞化”的城镇中,人们望不见山,看不见水,生活也永远达不到“诗意栖居”的理想。

从城愁不断到乡愁深深
伴随快速城镇化,大城市病也越来越突出,城市绿地日益破碎,生态自然空间逐渐被蚕食,交通拥堵严重,环境问题愈演愈热等。而乡村作为相对原生态的地域空间系统,拥有城市地域无法替代的生态、社会等功能,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鸡鸣桑树颠、桃李罗堂前”田园诗意般的生活,更多的人选择去乡村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体验淳朴的自然乡情。

从逃离故土到心灵回归
改革开放前,城市和享有城市户口的人处于了社会金字塔的顶端,由此形成的社会不公和阶序,导致了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人背井离乡流向城市,而如今随着乡村居住条件的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的增多,很多久居城镇的农村人又试图回到乡村,去寻找过去熟悉的生活方式。笔者认为,这正是乡村作为中华文化“物质与精神”载体的最好表现,承载中国人的“根”,其中植于每个农耕民族心底的那份情感意识和价值理念既原始、又鲜活,它昭示“人们从哪儿来,人们又到哪里去”2。


3 未来农民前途可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逐步离开土地,走进城市,转化为非农劳动者。当前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人口大国是日本,达到了93.02%,而美国和英法德则要低一些,在80%左右,德国甚至只有75%。和当前中国发展水平相近的土耳其是72.89%,墨西哥是78.97%。这也是中国为何至今仍然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原因,因为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是低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未来让2.5亿农民甚至更多进城及进程后的职业分化也是国家一直在做的事情。

从单一耕种到多元分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重大经济社会转型期,在此期间农民的职业类型、就业范围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农民职业分化加速,体现为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上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农民以“离土不离乡,进场不进城”的就地就近模式进行了职业的分化与转变。期间,乡镇企业平均年吸收1084万人的农村劳动力,到1988年,全国乡镇企业职工增加到9545万人,接近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9984万人)。到上世界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主体地位不断下降,农民又出现了“离土离乡”为主的进城务工潮,这时期农民在职业上进一步分化到各行各业3。近年来信息化和后工业化不断发展,一二三产业呈现融合发展趋势,为农民职业分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契机,如职业化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新职业类型。

从体力劳动到去体力化
职业层次的高低对从业者经济和社会阶层地位有直接的影响,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将 80年代以来国内农民的职业层次类型按照从低到高分为 8层4: 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与工商户、私营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与农村管理者。符平、唐有才等人根据 2012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发现约有 30%的农民5工从事初级白领、技术和管理者或私营企业主“去体力化”的职业,基本实现了基于职业身份转换的向上流动。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民素质的提升速度显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因缺乏相关的职业培训,就业能力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大大限制了农民的就业范围,就算从事的非农职业依然以低科技含量、低文化要求的初级工种为主,严重影响了农民职业结构分化和层次的提升3。


4 结语

以当今的全球国际环境以及中国现在所处位置,可以初步的判断出未来我国的乡村发展趋势,农业科技的革新将导致农业生产方式与管理方式的改变,首当其冲的农地关系将直接引起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国家在未来较长时间都将再进行人口、人地关系的深度调整。为即将到来的“未来农业”做好全面准备;乡村的人口基数会大大降低、乡村的知识分子会越来越多、乡村的产业模式会越来越先进、乡村人地关系会越来越灵活,乡村的人居环境会越来越适宜,乡村未来会成为衡量国家发展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窗口。
[1] 章光新,邓伟 .中国21世纪水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6):4-4
[2]周兵 .“乡愁”文化与新型城镇化[J].《学术探索》2015,(04):91-97
[3] 李逸波.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分化研究[D] . 河北农业大学,2013
[4] 陈浩, 陈雪春, 谢勇.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职业分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6):74-81
[5] 符 平,唐有财,江立华. 农民工的职业分割与向上流动[J].《中国人口科学》,2012(6):75-112
[6] 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 [J].《学习与实践》,2014(6):107-116.
[7] 林若琪,蔡运龙.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 [J].《人文地理》,2012(2):45-49.
[8] 林坚,葛晓巍. 我国农民的职业流动及择业期望[J].《浙江大学学报》,2007(2):111-117.
[9]周兵 “乡愁”文化与新型城镇化[J].《学术探索》2015,(04):91-97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随笔】自足可行、乡愁可寄、前途可期——未来乡村发展模式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