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期刊精粹 | 日本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适应性利用与借鉴【抢先版】

期刊精粹 | 日本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适应性利用与借鉴【抢先版】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日本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适应性利用与借鉴》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作为一种新型国土空间资源,地下空间能够在提高城区土地使用效率,平衡历史城市和历史地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方面发挥积极的助力作用。日本在快速城市化时期,通过地下空间的适应性利用有效地缓解了城市新增功能开发需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空间资源上的争夺。
 
日本地下空间主要包括地下铁、地下街、地下站点、地下停车场、地下市政等,主要在道路肌理呈棋盘式布局的城下町类型历史地区有较大规模分布。日本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被动式基础开发,20世纪中期的主动式规模开发,20世纪末至今的主动式深度开发。本文归纳总结了其在空间组织模式、功能组织利用模式、地下建设与更新的技术方法三方面的特点。
 
在空间组织模式上,日本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主要呈现四种形式:集中式、网络式、围合式、单一点状/线状,其中前三种较为常见。
 
  • 集中式布局指历史地区地下空间大规模集中分布在单个或少数重要节点,形成集中成点、主次分明的空间体系(图1);

 

期刊精粹 | 日本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适应性利用与借鉴【抢先版】

图1  集中式布局模式(左);名古屋历史中心区地下空间布局示意(右)

 
  • 网络化布局指的是地下空间呈网状密集分布在历史地区,适用于面积较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图2); 


期刊精粹 | 日本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适应性利用与借鉴【抢先版】

图2  网络式布局模式(左);东京站周边历史地区地下空间布局示意(右)
 
  • 围合式布局指地下空间围绕着历史地区的周边分布,适用于历史地区面积较小、历史遗产集中连片、地下埋藏丰富的地区(图3)。 


期刊精粹 | 日本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适应性利用与借鉴【抢先版】

图3  围合式布局模式(左);京都历史中心区地下空间布局示意(右)
 
功能组织利用模式可分为单一功能、多功能,以及一体化复合功能利用。
 
  • 单一功能具有系统化、规模化的特点,如日本首都高速公路在经过重要历史建筑、景观时采用地下建设; 

  • 多功能利用指以满足历史地区发展急需功能为主组织地下空间功能和流线,减少对地下埋藏物或分布较密的历史遗产的影响,如京都市御池地下街(图4);


期刊精粹 | 日本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适应性利用与借鉴【抢先版】

图4  京都御池地下街剖面图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http://www.zestoike.com/parking/资料和实地调研绘制
 
  • 一体化复合利用指部分经济发展要求极高的特殊历史地区地下空间采用的高度复合的开发形式,通过布置多种功能设施、增加建设深度、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模式,如东京站周边地下空间(图5)。 


期刊精粹 | 日本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适应性利用与借鉴【抢先版】

图5  东京站周边地下空间功能复合利用分层模式图
 
日本历史地区地下空间建设可分为新建和更新。目前主要通过市政基础设施地下化更新、老旧建筑结构的地下化改造等方式提高安全与韧性,保持地面历史景观风貌。先进的地下空间开发与保护技术支撑了上述高难度的地下建设行为,日本在地下空间实施工法、掘进技术、覆土技术等方面均有成熟研究,如URUP工法等;在保护技术方面则有先进的地下结构减震加固技术,可提升地下空间的整体抗震级别,可保障历史建筑的安全稳固和“延年益寿”(图6)。 


期刊精粹 | 日本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适应性利用与借鉴【抢先版】

图6  东京站丸之内站楼地下减震装置配置图
资料来源:https://www.kajima.co.jp/news/digest/mar_2012/site/index-j.html

我国地下空间建设正进入高速开发、大规模增长时期,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建设主要围绕建筑及周边,需要统筹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布局和地上地下的协同,开发技术也需要定制式研究。借鉴日本的建设经验,首先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和地下空间功能,对重要的基础设施进行地下化更新,将先进的地下空间开发工艺与历史遗产保护相结合,并逐步完善历史街区乃至历史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相关规范,在历史城市、历史街区多层级空间中形成完整的地下空间建设体系,系统化、体系化地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注:文中未标注来源的图片均为作者绘制。

 

作者:廖钰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博士研究生。514633140@qq.com

许熙巍(通信作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常务副系主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历史保护与发展研究所所长。xuxiwei@tju.edu.cn

汤岳,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yue.tang@nottingham.ac.uk


【专家意见】文章介绍了日本城市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发展变革的历程,重点在于如何在既保留历史文化空间又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下发展地下空间建设。文章归纳了四类地下空间组织模式的特点和适用类型,对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其多元复合的功能,灵活多样的建设更新方法,以及先进创新的地下开发技术。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地下空间发展建议。总体而言,本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借鉴意义


延伸阅读

探索城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多伦多市地下步行系统为例

赫尔辛基的地下空间规划建设

特大城市非正规地下居住空间合法化改造研究——以纽约实践为例【抢先版】


编辑、排版 | 张祎娴

期刊精粹 | 日本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适应性利用与借鉴【抢先版】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期刊精粹 | 日本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适应性利用与借鉴【抢先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期刊精粹 | 日本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适应性利用与借鉴【抢先版】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