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下五千年,规划从何起?
中国文明具有早熟和连续的特征,先秦到秦汉在中国文明的进程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从思想、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奠定了后世2000多年文明的基础,直到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之前,一直为后来者所宗所本。先秦、秦汉也是中国古代城乡规划知识奠基和成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规划塑造了后世2000余年中国人居环境的空间基底,天下九州,百郡千县,都在那时得到擘画。同时,这一时期的规划思想和方法,也流传后世、迁延不断,成为中国古代规划的源头和根基,后世许多规划思想和方法都能从中找到最初的原型,明人的地理书中仍谓“ 公刘相其阴阳,周公卜于瀍、涧,此形家之祖也 ”。(明·姚希孟《棘门集》卷八《堪舆说》)
2
碎金断玉、浑金璞玉中的金科玉律
要了解和认识中国早期的规划思想和方法,古代文献是系统、可靠和重要的信息来源。正如《墨子·贵义》所说:“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 而文献典籍之完美、承载史料之丰富,正是中华文明一大特色,在各古文明中可谓首屈一指。流传至今的先秦和秦汉文献中包含有大量与规划相关的信息。虽大多成书在春秋战国以后,但其内容渊源甚远,呈现出从文明肇始到战国争雄直至天下一统的全貌,可视为对中华文明早期规划经验的理论化呈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之中并没有一部专门的规划著作,规划相关知识的分布是散点式的(可称之为“碎金断玉”),常常“隐匿”在驳杂的信息背后(可称之为“浑金璞玉”),其边界与结构是散漫的、模糊的,究竟要如何从中辨识中国古代规划的“金科玉律”?
3
以“概念”为抓手的规划思想研究
▲ 图 | 《乘马》国土规划和城邑规划思想体系与《管子》的相关篇章
资料来源:郭璐.《管子·乘马》国土规划和城邑规划思想研究[J].城市规划,2019,43(1):75-81.
▲ 图 | 公刘规划豳地聚落空间结构形态推测
资料来源:郭璐,武廷海.《诗经·大雅·公刘》的规划解读[J].城市规划,2020,44(5):74-82.
▲ 图 | 隋大兴城市规划的实践机制、知识体系与职官体系
在浩渺的文献烟海中寻找系统研究的抓手,“概念”可以作为一个可行的入手点。所谓规划概念,是指规划各领域和各阶段思维的基本单位。它用固定的关键词来表达思想和方法等内容,是较为明确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也是相对固定的。纵使文献及其包含的信息凌乱、散漫,仍可从中提取共通的概念,分析概念的内涵与演变,进而理解散落于不同文献中的系统的规划思想和方法。
4
“位”:中国早期都邑规划中的重要概念
《尚书·召诰》: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西都赋》: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
虽为同一个字,但内涵却存在明显的偏重和差异,也远不止今天通常所认为的方位、位置等意。可以对三个“位”的含义进行深入考证和解读,从而剖析西周、战国和西汉时期都邑及其规划的特征,并通过三者的比较,对都邑及其规划在先秦、秦汉之际的演化有所认识。
-
攻位:西周营建洛邑时的“位”指“神主之位”,所谓“攻位”主要是指确定宗庙、社稷、郊祀等各类祭祀建筑的基址,并加以整治。 -
辨方正位:《周礼》的“位”,既是空间秩序框架中的方位,也是社会秩序框架中的等级地位,“辨方正位”可以理解为在对不同区域土地进行综合调查的基础上,确定都邑及其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和尺度,从而明确其政治上的等级地位。 -
坤灵之正位:《西都赋》的“位”,是八卦体系中的卦位,是对宇宙结构的一种概念性建构,“坤灵之正位”,意为确定坤卦所代表的西南位为都城大朝正殿之所在,都邑是在宏观的宇宙结构中被定位和建构的。


▲ 图 | 汉长安城与八卦方位的关系
与此同时,不同文本所体现的都邑的性质及规划的重点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一时代政权组织形式的直接产物。西周时期,在依靠血缘联系的宗法制度下,借由共同的神灵祭祀将分散的族群连结为团结的共同体是时代的政治主题,因此在《尚书》所载的洛邑规划中,宗庙、社稷等祭祀建筑是都邑的核心,其选址和修治是都邑规划的首要任务;战国到秦汉,通过土地吞并,建立新的、统一的“秩序”是时代的中心议题,《周礼》强调都邑作为地域枢纽的特性,都邑规划是在九州大地的空间秩序框架中展开的;及至西汉,天下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权力前所未有,规划都邑的气魄也空前宏大,将人工修筑的都邑,尤其是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帝国都城,置于宏观的天地结构中进行规划,成为时代的选择。
5
中国规划知识体系的挖掘与建构
现代的中国城市规划学在本质上是外来的学问,城乡规划学的中国化和本土化问题,在20世纪早期就已有呈现,当前,在纷繁剧变的国际形势中,建构中国规划知识体系的需求更为迫切。本文的研究可视为一次尝试,试图追根溯源,体认中国规划思想的原本体系,希冀点滴成果能有裨于中国规划知识体系之挖掘与建构。
原文介绍
《中国早期都邑规划中的“位”》刊于《城市规划》2021年第 12 期第77-83页。
郭 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978362),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YTC037),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CLAB202012)资助。
# 郭璐 | 《管子·乘马》国土规划和城邑规划思想研究
刊载于《城市规划》,2019年 第 1 期
刊载于《城市规划》,2020年 第 5 期(点击标题阅读)
# 郭璐 | 隋大兴城市规划的知识体系——以历史人物为线索的文献考察
刊载于《城市规划》,2019年 第 3 期(点击标题阅读)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中国早期都邑规划中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