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导 读
司前镇美丽乡村环境提升行动计划”是入选《2021年度盘点|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颜值”和“价值”》的年度项目案例。该项目的实施提升了乡镇景观风貌和整体形象,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为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窗口。作为该项目中具体落实的一部分,司前镇小型休憩空间设计为打造生态宜居田园乡村、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广大农村居民福祉进行了探索实践,积累了“四小园”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的经验。
本文以司前镇小型休憩空间设计为例,提出乡村小型休憩空间改造策略,探索“四小园”生态板块在乡村公共空间拓展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开展该类设计的项目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01
项目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因地制宜打造农村“四小园”等小生态板块的通知》,提出因地制宜打造农村“四小园”等小生态板块,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
“四小园”小生态板块指利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以及“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的空闲土地,见缝插绿,种植蔬菜、瓜果、花草、树木等,形成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
02
场地现状问题


司前镇位于江门市新会区西部,境内人文资源丰富,包括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大队部旧址(松山炮楼)和历史悠久的井水庙水井,更有丰富的龙舟文化和重阳孝道文化。

设计场地位于白庙松山村、建宁里村和新建陈鹤村、东和村的水塘边、建筑前后院等地,面积共约为0.56公顷。通过现场调研发现,村内公共绿地较少,预留绿化空间不足;临近水塘驳岸损毁严重,无防护措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流线混乱、公共设施分布不合理,且绿地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居民户外活动的需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不合理,杂草丛生,使用度不高、缺乏文化内涵。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白庙村绿地现状


03
司前镇小型休憩空间改造策略

 

3.1 设计主旨

 

设计依托司前镇丰富的旅游以及文化资源,以满足当地居民日常需求为根本,以地方文化为载体,打造山水秀丽、环境宜人的公共休憩空间。


(1)改造设计原则


开放便利性原则:加强场地通达性,设置开放式入口及绿地,方便居民到达,将场地打造成为乡村开放空间的主要构成元素。


文化协调性原则: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凸显文化底蕴,充分展现当地居民生活品质,体现乡村独特魅力。


多样化原则:主要体现在活动空间的多样化,尽可能设置多种功能相互支持来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


因地制宜原则:场地多位于水塘、道路转角、入口处等废弃地,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条件,有效盘活农村废弃地,变废为宝。


经济性原则:场地选址结合拆旧复垦,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遵循经济性设计原则,选择成本较低、耐久性较高、方便维护的材料,最大程度降低建设成本。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白庙村、新建村小型休憩空间选址


(2)方案设计概念


小型休憩空间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规划布局、功能建设改造等多个方面,广泛征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设计主题来源于宣扬集红色、人文、生态、政法于一体的“党建、振兴、文明和法治”,打造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优的新时代尚美乡村,弘扬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3.2 设计手法

 

(1)多样化功能使用:在清除农村环境治理盲区的基础上,以打造多元休闲复合空间为根本,通过多样化人性化绿地达到公共空间延伸的目的。


场地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休憩空间的多样活动和多功能使用。以白庙村休憩空间为例,设计选用多种乡土植物,利用植物层次结构,构建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的空间,实现居民游憩、绿化遮挡等效果;设计人性化汀步引导空间,延伸场地至周边环境;合理规范垃圾处理点,避免因生活垃圾乱堆放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不同植物特性(驱蚊、去味)有效治理厕所异味问题;排水渠增加驳岸设计,有效清除农村环境治理盲区;在景观亭、景观廊架下设置休闲桌椅供市民休憩,满足功能性的同时,创造出更加宜人的景象。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白庙村小型休憩空间设计图


(2)植物搭配:选择乡土性花草地被植物,丰富植物的层次结构,加强绿化细节设计。


针对场地现状,科学合理地设计软质景观,调节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占比,多样性选择花草地被植物,加强乡村物种多样性,形成错落有致的层次结构。首先调研场地的基底环境,保留有价值植物,以乡土高大乔木作为主景树,园景设计实现”一园一景”;其次选用维护成本较低的小乔木和灌木弱化场地边缘线,勾勒园景中的竖向屏障;最后,结合植物生长特性、园林布局,搭配相适应的不同色彩的地被植物,打造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白庙村小型休憩空间设计图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3)文化保护与宣传:量身定制景观小品,打造多样化、人性化、生动化的宣传载体,同时突出本地特色,传承村庄人文风俗。


场地景观小品设计充分挖掘当地人文特色,保证设计方案既能体现地方特点、融入当地环境,又能节省工程造价。例如符合乡村文化的休憩平台、碎石铺装、景墙、健身设施等;利用多样宣传栏设计,响应不同的设计主题,在每个场地中搭配与设计风格协调一致的人文宣传栏、主题相关的标识语,在美化乡村生态的同时做到多样化、人性化、生动化宣传,多方面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04
结 语


农村“四小园”主要是以规划设计为引领、以风貌整治为契机,结合“六治”活动,统筹建设有品质的“四小园”。


“四小园”建设对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有着巨大价值:在功能上落实规划要求,满足村民对户外公共游憩空间的需求;在社会效益上,盘活乡村废弃地,美化村容村貌,作为窗口展示乡村振兴成果;在生态效益上,丰富乡村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全面提升空闲土地利用率,有效缓解乡村绿地空间使用率不足的矛盾,采用更少的资源,创建更好的乡村环境。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规划有形,智慧无境:国地云讲堂本周五正式开讲


国地云讲堂交流群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管理员微信,备注“云讲堂”。




专题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资讯):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小园”休憩空间建设实践探究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