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调查监测,让看不见的地下水可见

调查监测,让看不见的地下水可见

 “ 

地下水因深埋于地下,不易被人们看见常常被忽视。然而,地下水是地表以下全球被开采最多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成为维系生态系统健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水源,甚至是唯一水源。

地下水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对地下水的过度索取,最终也会伤及人类自身。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地质调查局作出高质量推进地下水调查监测工作的部署,助力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地下水这一隐藏的宝贵资源。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高质量推进地下水调查监测工作

——写在2022年世界水日之际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  牛之俊

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个“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今年主题为“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指出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2021年《地下水管理条例》颁布施行,从国家地下水的调查与规划、节约与保护、超采治理、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重要制度安排。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我国地下水调查监测这项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重大任务,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地质调查专业优势,与水利部通力合作,深入推进国家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不断提升对“隐藏的”地下水的认知水平,全力保障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国家水安全。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认识地下水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深刻领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充分认识地下水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地下水作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水井出现之前,人类逐水而居,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水的地方,地下水开发利用改变了人类“靠水而居”的居住方式,也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农业耕种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地下水成为工农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生产资料,目前地下水为全球40%的农业灌溉和30%的工业用水提供了水源保障。地下水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对地下水的过度索取,最终也会伤及人类自身。一些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水质恶化等生态问题,威胁到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内涵,充分认识地下水的资源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水青山涵养优质地下水源,地下水又孕育绿水青山。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全国地下水开采量为892.5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15.4%。北方17省(区、市)除宁夏外,地下水供水比例均超过10%,其中河北、河南、内蒙古、黑龙江占比超过40%,开采量60%以上用于农业,有力保障了供水安全与粮食安全。以山东济南趵突泉、山西太原晋祠泉、甘肃敦煌月牙泉、陕西临潼华清池等为代表的历史名泉,孕育了中国特色水文化,带来了巨大旅游经济效益。因此,保护地下水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修复地下水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在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价值的同时,努力挖掘其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并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健康双赢。

深刻领会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充分认识地下水在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地下水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是重大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地下水是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具有分布广、储量大、总体质量优良、可调节季节变化等特点,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干旱气候的重要依靠,是人类最普惠的可靠饮用水源。含水层作为地球的天然地下水库,存储了全球97%的液态淡水。全球一半以上人口以地下水为水源。

美国中小城市和农村主要饮用地下水,绝大部分欧洲国家地下水在饮用水中的占比超过50%,奥地利、丹麦、匈牙利超过90%。我国400余个城市饮用地下水,部分调水工程沿线外的北方广大农村几乎全部饮用地下水。

深刻领会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念,充分认识地下水是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地下水是水循环中的活跃因子,维持着河川基流,维系着生态系统健康。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内蒙古高原湖泊萎缩、西北干旱区天然绿洲退化、北方岩溶大泉断流等都与地下水不合理开发利用有关。研究表明,西北干旱区维持天然植被生态系统稳定的适宜地下水埋深为2~5米,当埋深超过5米,自然生态系统开始退化,当埋深超过10米,自然生态系统将发生灾变。

二、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质量推进地下水调查监测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地下水调查监测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自然资源部门组织实施了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重点地区详查、农牧区和重要城镇工矿区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等工作,基本实现除高寒地区、沙漠腹地外的全国陆域水文地质调查全覆盖,完成首轮全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评价,与水利部联合建成由20469个自动化监测站点组成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完成三轮全国地下水资源周期评价,基本掌握了我国主要平原盆地含水层结构、分布、富水性及地下水数量、质量状况,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作出重要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进军。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要求,高质量推进地下水调查监测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立足优势,打牢地下水工作基础。充分利用水文地质调查60余年的工作积累,紧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需要,进一步拓展调查监测范围,提升调查监测精度,加强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污染、劣质地下水、矿山水害等地下水问题区,以及西南岩溶、西北干旱、高原荒漠等生态脆弱区与水源涵养区的基础水文地质工作。高效运维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持续开展全国地下水统测,积极推进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二期建设。开展全国地下水年度评价、周期评价与区划,全面准确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环境、生态状况,为地下水科学高效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支撑。

创新引领,促进水资源调查转型发展。坚持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工作,构建部门合作共享、上下协调联动的地质调查支撑服务水资源管理工作体系。研发先进调查监测技术和装备,深化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研究,探索冰川冻土固态水与生态水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开展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和重点地区水资源详查,创新水循环和水平衡理论,加强生态水文地质研究,提升对重要地区水资源形成规律、蓄水容量、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认识,客观评价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与支撑作用,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与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建议。

数字赋能,智慧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加强新一代网络、北斗导航、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推进水文地质数字化填图与含水层系统智能识别和精准定位,开展智能化三维地质建模与模拟预测,构建高分辨率、实时动态、智能自控、多维产出的国家水资源监测网络,建设国家水资源数据中心,搭建数据集成化、信息综合化和成果可视化的水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形成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保护修复的智慧服务产品体系。充分利用平面媒体、公众号、融媒体、学术期刊、直播平台等数字媒介,加强科学普及,提升社会公众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加强合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更大力度推进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在水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主动参与国际水科学领域的规则和标准制修订,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推送。充分发挥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作用,办好第49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推广亚洲洲际尺度水文地质编图经验。充分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作用,组织实施好“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充分利用中国-上合、中国-东盟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广泛开展中国周边国家跨界含水层合作研究。加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循环与生态效应研究,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新时代水资源调查监测体系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  郝爱兵

水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核心要素,既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维系生态环境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诱发因子。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以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和“五水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要求,高效支撑服务自然资源部门履行“两统一”职责,为水资源资产评估、确权登记、有偿使用、合理开发与保护、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等提供基础依据,必须大力拓展水资源调查监测工作领域和研究内容,构建新时代的水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探索形成多方位的支撑服务产品。

全方位拓展水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构建新时代水资源调查监测体系

在工作对象上,应实现对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冰川冻土水、海洋水等的全覆盖;在工作内容上,应在对数量、质量、范围、边界、开发利用(用途)、动态变化进行调查监测的基础上,强化水资源资产价值和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灾害属性的调查评价,科学评估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修复、自然灾害防治中的关键作用;在工作要求上,建立统一的水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标准体系,构建高分高精、实时在线、智能运维、多维产出的水资源监测网络。

探索构建支撑服务“两统一”职责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和成果体系

探索建立水资源资产价值、环境价值、生态价值和灾害损失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支撑开展水资源资产价值评估,为资产清查核算、资源确权登记、生态补偿等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不同尺度、不同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地面沉降防治等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多水源综合区划成果。研究构建“五水统筹”的监测预警技术方法和服务产品,使之成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和城市安全体检评估等的核心内容之一。

着力推进水平衡研究和水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方法创新

加强大尺度和长周期的水循环与水平衡研究,提升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水资源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的认识。深化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地下水生态效应、湿地水平衡机制等的研究,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支撑。强化水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方法创新,开展水资源感知与探测技术、水资源数据融合与智慧模拟技术研发,在无人机传感及视频图形智能识别和传感监测、基于大数据的机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耦合的水资源模拟模型及仿真试验手段等方面实现长足进步。

构建国家水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机制

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的新时代水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既需要立足相关部门和机构已有的工作基础,更需要开展大量探索创新。因此,按照统一组织、优势互补、数据共享的原则,构建多部门协调、中央地方联动、跨学科联合的国家水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机制是实现工作目标的重要保障。

加强调查监测,助力依法保护地下水
——地质调查精准支撑《地下水管理条例》实施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副主任  吴爱民

地下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地下水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保障地下水质量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第一部地下水管理的专门行政法规,《条例》对地下水调查与规划、节约与保护、超采治理、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地下水调查监测,为《条例》的贯彻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地下水状况调查评价,支撑地下水规划编制

《条例》明确,国家定期组织开展地下水状况调查评价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地下水资源条件和地下水保护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国家建立地下水储备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完成了全国水文地质普查、主要农牧区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和重要地区、重要城镇地下水详查,组织完成了两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划定了全国地下水评价单元,评价了全国地下水储存量,为地下水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贯彻落实《条例》,地质调查系统要积极参与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重点做好水文地质勘查评价。要健全完善地下水年度调查监测和十年周期调查评价制度,系统掌握地下水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开发利用、生态状况及动态变化。要开展地下水相关专题调查研究,为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提供科学论证依据。要开展地下水战略储备专项调查研究,划定地下水战略储备区,为建立地下水储备制度和制定动用地下水储备预案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重点地区水文地质专项调查,支撑地下水节约与保护

《条例》明确,国家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制度,制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并就合理确定地下水取水工程布局、禁止开采难以更新的地下水、有效涵养地下水水源、建设应急备用饮用水水源、编制重要泉域保护方案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长期以来,我国完成了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开展了地下水循环模式与可更新性、西北干旱区和西南岩溶区地下水生态效应、北方岩溶大泉保护恢复等研究工作。

贯彻落实《条例》,地质调查系统要继续加强地下水主要开采区、问题突出区、生态脆弱区等重点地区的水文地质专项调查,进一步查明含水层系统结构,精细划分水文地质单元,准确掌握水文地质参数,支撑地方政府制定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加强地下水水源补给保护调查研究,提出地下水保护区划,支撑地下水自然补给调蓄与水源涵养。开展应急地下水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和重要泉域勘查,支撑建设应急备用饮用水水源,圈定泉域保护范围和岩溶强发育带。

加强水平衡研究,支撑地下水超采治理

《条例》明确,根据地下水状况调查评价成果,划定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省级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编制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并对地下水采补平衡、海(咸)水入侵等作出了规定。

我国拥有近70年的长序列地下水位观测数据,近年来建立了全国地下水统测网,控制面积达到740万平方千米,掌握了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漏斗分布及年度变化情况,有力支撑了超采区划定。

贯彻落实《条例》,地质调查系统要加强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指标和技术方法研究,修订完善技术标准,开展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与优化调整,支撑省级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划定。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水平衡研究,深入分析地面沉降机理和生态环境问题演化规律,分析国土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统筹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和再生水等本地水资源与外调水源,研究制定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开展河湖生态补水、地下水回灌等示范研究,研发地下水采补平衡技术。加强海(咸)水入侵调查,加密布设海(咸)水入侵区监测站网,提升对海(咸)水入侵的预防支撑能力。

加强水环境研究,支撑地下水污染防治

《条例》对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泉域和岩溶强发育区的地下水污染防治以及防止多层地下水串层污染作出了规定。

我国先后完成了主要地方病区水文地质调查、重要泉域和岩溶地下河调查,以及全国首轮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调查,基本掌握了地下水质和污染状况,并开展了典型污染场地水土污染修复示范研究。

贯彻落实《条例》,地质调查系统要充分利用全国已有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成果,开展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支撑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深化地下水污染溶质运移与水岩作用研究,分析地下水天然背景值和人为污染过程,研发不同类型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积极开展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场地详细勘查、风险评估与修复治理。开展专题水文地质调查,划定泉域保护范围和岩溶强发育带,为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提供支撑。围绕防止多层地下水串层污染,深化地下水多层含水层系统划分,提供地下水分层开采与回灌技术支撑。

加强监测网络建设与信息共享,支撑地下水监督管理

《条例》明确,建立统一的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网和多部门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估;划定需要取水的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的禁止和限制取水范围。

自然资源部和水利部联合实施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已建成20469个自动化监测站点,实现了对我国主要平原盆地和岩溶地区的地下水动态实时监测。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数据中心与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与31个省级节点的互联互通。

贯彻落实《条例》,地质调查系统要加强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网优化设计,高效运维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推进工程二期规划实施,做好部门间地下水监测信息共享技术支撑,加强地下水监测数据挖掘和成果服务,支撑地方人民政府划定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并实施定期安全评估。根据需要开展地热开发区地热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实施地热水开发利用监测,支撑需要取水的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划定禁止和限制取水范围,服务地下水监测监督管理。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调查监测,让看不见的地下水可见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调查监测,让看不见的地下水可见

i自然全媒体


编辑:沙玛建峰  高慧丽  李卓聪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调查监测,让看不见的地下水可见


调查监测,让看不见的地下水可见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调查监测,让看不见的地下水可见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