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图,了解最新课程
近日,白云湖数字科技城项目迎来新进展,《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城市设计深化》方案日前已经白云区政府批复同意。根据方案,将借鉴岭南园景“理干蓄枝”的建构手段,把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的园区打造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数字园景城。
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定位为世界级数字湖区,规划打造“数字中国”实践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试验区、广佛同城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以数字经济为主导产业方向,重点发展高端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数字创意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整体进程。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是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创新载体和平台之一,已被纳入“1+4”广佛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及广州市重点功能片区。
2019年以来,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德国ISA国际设计集团、AECOM(上海)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团队,在高标准完成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市设计国际竞赛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设计成果,最终完成的《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城市设计深化》方案于近日获白云区政府批复通过。
都市山水是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最突出的特征,流溪河、珠江西航道环绕,3000亩白云湖公园占据基地核心地位,万亩白云湿地毗邻,生态资源得天独厚。
总体城市设计理念借鉴岭南园景“理干蓄枝”的建构手段,打造“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数字园景城。
围绕区域内主要“生态斑块”白云湖,梳理区域核心绿色“主干”,打造2条枝干。
打造云山、云湖、流溪河生态通廊,融合交通、服务、交流、娱乐休闲、运动等功能,塑造生态资源与城市服务功能交织的绿色能量环。
围绕区域主要线性水系,梳理打造区域滨江带,形成生态连绵湿地,为广佛区域提供生态休憩空间。
“蓄枝”即是自主干向珠江水系延展形成6条新的都市生长脉络,“滋养”弹性生长的都市组团。
通过围绕白云湖布局生态、商务、科技等功能,构建活力数字湖区,引领科技城发展;
围绕白云湖结合周边功能,形成科技产业服务、综合商务服务、周边功能枢纽及国际交流服务、粤港澳创新服务四个核心;
依托白云湖和现状水系,通过复合生态、休闲、科研产业功能,构建五条科技绿廊;
通过白云湖数字科技轴串联各园区,加强各组团间联系。
区域内生态蓝绿空间占比高达53% ,河流长达62.4 公里,河网密度为2.23km/km2。
通过复合生态、休闲、科研产业功能,重点预留2类共7条流溪河至白云湖至白云山的视线通廊,规划弹性绿廊宽度超100米。
围绕白云湖构建2处标志性建筑群和6处特色建筑群,通过高度和形态的双重布局,形成疏密有致的环湖空间形态。
基于TOD开发理念和组团发展模式,站点周边400m进行高强度综合性开发,容积率控制为4.5-6.5;站点周边400-800m进行中低强度开发, 容积率控制为2.0-4.0。
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结合基地现状条件,遵循原有空间肌理,塑造各具特色的组团,构建多种功能布局模式,打造独特的门户空间。
以轨道站点为引擎构建商务服务核心并向白云湖延伸,形成以商务办公、商业休闲、生态景观为主导功能的中央服务轴线。中央服务轴线外围分为若干开发标准单元,每个单元内布局居住、商业、产业办公、科技研发等功能。
以轨道站点为活力核心营造科技组团,科技产业、生活服务等功能梳状向流溪河布局。以珠江水岸为线索,结合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生态等功能,营造滨江活力游憩带,作为珠江西航道10公里广佛合作共生带一部分,体现科技、生态共生图景。
整个片区联通白云湖至北侧流溪河,将原有滘心村形成水系环绕的国际文化创意客厅,通过景观廊道联通东侧大朗客整所上盖服务组团,形成通达的视廊与景观效果。
利用白云湖东湖东南侧石井河、夏茅涌多水系交汇区域肌理特色,布局文化场馆、休闲商业街区、大师筑工坊等功能,引入知名建筑师的设计作品,形成个性迥异的服务型特色岛屿。
本方案提出,通过城市设计导则对组团、廊道、重点地块三个层级进行管控引导。
下一步,白云湖数字科技城还将组建地区规划师团队开展项目建设综合服务与技术把关,以“绣花”功夫把控地区建设品质,提升人居环境,树立白云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设标杆。
陈志敏、梁晓翔(白云分院)、毛耀武、姚斌、林苑、聂淼垚、由之一、雷可心、谢光源、苏振强、苏伊珩、孔涛、黄静怡
最近有朋友问我们:为什么没有及时看到推文?因为微信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点“赞”或“在看”,没有把我们“星标”,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加“星标”,不迷路!看完文章顺手点点“赞”或“在看”,就可以准时与我们见面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数据派):【项目成果分享】《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城市设计深化》方案理念及设计亮点丨城市数据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