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专访吴志强院士:以更宏观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历史的长度,推动城市迭代创新

专访吴志强院士:以更宏观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历史的长度,推动城市迭代创新

小编: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接近作品提交截止日期,相信各位选手正在悉心打磨自己的作品。为开阔选手思路,大赛特邀专家大咖为选手指点迷津。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与专家面对面,畅谈学术观点,畅想行业发展。本期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孙道胜、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张少涵专访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和我们聊聊城市与规划的“变”与“不变”,城市生命体等热门话题。

吴志强院士简介

专访吴志强院士:以更宏观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历史的长度,推动城市迭代创新
同济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德国工程与科学院院士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院师
上海市政府参事
世界规划教育组织主席
2010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


专访吴志强院士,聊聊:

  • 规划如何把控未来城市迭代过程中的挑战?

  • 城市生命体与城市智慧性之间的关系?

  • 不同的社会主体应形成怎样的合力,为规划创新添砖加瓦?

  • ……


吴志强院士如何解答这些问题?更多精彩观点,尽在完整版视频。



部分精彩剧透

一、关于规划与未来

作为城市的规划者来说,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城市发展的难以预知性,毕竟我们的城市发展的太快了。过去我们所积累的经验方法,往往很难应用于未来,甚至是当下的规划实践活动。您认为,应该如何把握城市发展的未来呢?

吴院士:非常好一个问题。大家以为城市是不变的,实际上假如放到一个大的尺度上,城市不仅仅是在变,而且在从能级上来说是质变。从农业社会的城市农产品的交易,再到工业化的城市大规模生产,再到现在科技创新城市,是过去不曾有过的。到了今天我们移动数据出现,又是完全不一样。

当然历史上也是出现了大量的过去没有经历过的新技术。比方说,突然之间出现了电梯,城市就开始密度大规模提升,高楼就出现;后来出现了自来水,城市的每一块土地上可以供养的人数就完全不一样。所以说一方面是生产生活方式的代际迭代,另一方面是技术的不断武装,造成了城市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两百年来没有停止过(变革)。

并不是说今天我们面临一个新一代的城市诞生——智能的、生态的、百姓都可以参与的后工业的城市。而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必须以更宏观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历史的长度,来把控城市本身迭代过程中间,会碰到的挑战、问题、路径,来平稳的提升。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在更大的视角、全球的观察下来做这些事情,我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城市的升级换代、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在“爬不上去”的时候,脚力要站得住,别一脚就踩空,然后造成“骨折”,要看到爬楼梯过程的每一个风险。

二、关于城市生命体与城市智慧性

智慧城市从提出至今已经十余年了,而大家一直以来都在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智慧城市究竟如何体现智慧性。您早在上海世博园规划中就提出,城市是一个“生命体”。那么,您认为这种生命体的概念,会不会就是我们理解城市智慧性的关键所在?

吴院士:提出城市是个“生命体”,实际上有两个涵义。

第一,给了城市自主性。城市并不是说我们的一个简单的产品,城市不是简单的被动的被你造成怎么样,它也在“制造”着我们的后代,在每个城市里面出生、成长,被这个城市培育,它有非常大的对人的影响。

第二,给了城市非常重要的规律的隐喻。既然是生命体,就具有生命规律,这种生命规律体现在空间的布局上、体现在它的流动上、体现在不断发育的生命过程中间。这句话说了以后,大家都会来好好的来学习、发现这些规律,进而尊重城市规律。

因为有了自主性以及规律的隐喻,也就为智能城市是个智能的生命体的理论搭建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城市有生命的高级和低级之分——全世界13,800多个城市,它自己分级分类很多——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城市要更加智慧化理论基础。

三、关于规划竞赛

世界规划教育组织是此次的城垣杯大赛的主办方之一,同时咱们WUPENiCity也长期举办国际城市设计竞赛。您认为,像这类竞赛赛事,对于当前的规划学科和事业发展,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吴院士:第一,通过这些探索,培养了一批未来的城市的主人——今天的学生,明天城市的主人。城市迭代太快,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明天的主人在需要什么?明天主人在想什么?明天主人在创新什么?这些学生不仅是队员,还是明天的整个赛场的主人。所以说(通过竞赛)培养了一批学生如何去思考、观察、创造、创新明天的城市,这是最大的(意义)。

第二,发现了一批得奖者,发现了一批有创新意义的方案,发现了一批创新的年轻的学子,也发现了一批能够培养创新学子教授、指导老师。这个是巨大的财富,这是我们中国的财富,也是明天世界城市的财富。所以(这个过程)非常认真,非常谨慎,尽量不漏掉一个好方案,尽量不漏掉一个好学生,尽量不漏掉一个好老师,一层层的挖掘。我非常高兴看到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iCity),(大家)在一块都来支持,把世界的明天交给这些有创新的青年学子,发现那么多的创新的想法,这些想法是人类的财富。

四、关于规划合力创新

规划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长线条的工作,这两年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有多样化的社会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等在内,都在探讨和推动规划创新工作。您认为,不同的社会主体之间,应该形成怎样的合力呢?

吴院士:各个社会的力量都是城市创新的一个侧面,合成才能形成合力。很多人学规划、教规划,教到后面以为规划是一种固定模式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一种流程的规范。

实际上是这些规范本身每天都在适应新的城市、新的人群、新的技术,天天在变。只是大家忘记了,城市在创新过程中间,在面临巨大的、各方面的挑战,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力量一块来贡献。政府官员可以认真剖析这个城市正在面临的挑战和具体的问题,然后提出创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老师可以充满科学的敏锐,去把握明天的城市应该是怎么样的,明天的城市的挑战是什么样,这些老师就会去启发学生;学生们又是一种角色,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间去考虑我们作为明天的城市,需要什么。

所以说每个人都不一样,不是说阶层的差别,而是我们的社会角色中,每个人都很不一样,但是我们推动社会进步、推动人的生活更美好、推动未来的城市对地球的能源资源消耗更少的这些创新性的想法都集中在一起,这种力量就是正能量的汇聚!这就是我们看到明天的希望!

五、层级递进、规划应用

今年的城垣杯大赛即将拉开序幕,在此次采访的最后,您对于今年的参赛选手,有哪些宝贵建议呢?

吴院士:第一,我们要回归我们的生活——城市生活、城乡生活真正面临的挑战。比方说,(因为疫情)我从3月9号进了自己的书房,就足不出户,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儿。食品、生活、人和人的交往,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城垣杯的选手们要看真实的生活,百姓需要什么。

第二,我希望城垣杯的选手们要敢于张开眼睛看世界,博采众长。不仅仅是看外面的世界,这个世界也包含我们中国自己,也包含我们中国古代的城市的智慧,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第三,要敢于创新,要提出创造性的想法。不敢,怎么会做成创新?一辈子要做那么多的事情,前面都不敢,后面就没有办法来真正的创造更美好的城市。一个世博会,我提出近200多项创新的想法,最后落实了百分之三十,我已经很幸福了。但是假如没有前面的近200项的创新,我后面还有啥东西?因为真做的时候,会碰到资金问题、组织能力问题、实践问题、安全问题。所以先放开想,同学们首先要敢于想,敢于创新,后面我们再来克服困难,一块来推动各种力量,一块来实现更美好的梦想!

友情提示:

竞赛提交成果的截止日期为北京时间2022年5月31日24:00,请各位选手按照规定格式尽快提交成果,提交邮箱为chengyuancup@city-if.com,邮件标题为“报名编号-议题名称-作品名称”,如“A123-空间发展战略与城市治理策略-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采编:
  • 孙道胜,现就职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事面向规划应用的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应用等研究方向。

  • 张少涵,世界规划教育组织执行办公室主任。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决策

注:本文为国匠城编辑、排版,转载请在明显位置标明来源




更多内容,欢迎加入国匠城
规划师成长学社——关注规划师成长的知识星球
点击查看详细介绍

APP | 网站 | 小程序

同步更新


专访吴志强院士:以更宏观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历史的长度,推动城市迭代创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专访吴志强院士:以更宏观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历史的长度,推动城市迭代创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