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Open Access】如何理解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三)

【Open Access】如何理解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三)

张松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我给大家简单说一下上海城市更新实践的情况。早在“十一五”期间,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海市政府就出台过“三不变”政策,即产权关系不变、用地性质不变、建筑结构不变,这项政策不仅适应了当时工业区“退二进三”转型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促进了工业遗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今天回头再看,可以说“三不变”是上海市最早的实质上推动了城市更新的政策措施。           

回顾历史,“2010上海世博会”之前的旧区改造主要目标还是补短板,如轨道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包括为配合世博会址建设而进行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这也是现在还在推进的“一江一河”重点地区品质提升的起点,并由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包括大量工业遗产的保护保留和再利用。

在具体城市更新案例方面,有不少广为人知的保护利用实例,如M50创意园区、“八号桥”、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等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以新天地、田子坊、建业里为代表的里弄街坊更新改造,还有近年来特别热火的大量微更新项目,等等。

就在城市规划年会开幕的同时,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在上海拉开了帷幕,今年是第四届,主题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主题会场就在“上生·新所”——这是万科在城市更新政策下获得10年租赁权的保护更新项目。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第一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题就是“城市更新”,英文用的是urban regeneration(城市再生),这也反映了当时上海市规划主管部门和业内人士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清晰的。

世博会之后,黄浦江两岸滨水空间建成环境的整体提升“还江于民”工程,代表了上海城市更新进入到了追求可持续发展、高品质生活环境的新阶段。这也是在2019年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杨浦滨江视察后,全国出现“工业锈带”转型为“生活秀带”的城市更新实践探索热潮的源头地。

上海的实践探索表明,城市更新的理念、机制和成效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形成。然而,即使是在上海,大量的微更新和点状的建筑遗产保护修缮并未能全面解决城市建成环境有机更新和住区品质提升问题,如已划定为“风貌保护街坊”的里弄保护利用与旧改的冲突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甚至出现了以民生改善、消灭马桶的名义快速推进“大拆大建”方式的新一轮旧改局面。

目前,在国家层面和全国多数地区还没有城市更新相关立法,因此在全面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时,首先需要明确城市更新的定义,明确厘清城市更新行动在空间上、权益上和实施方式上的边界,这样才有可能保障城市更新科学、有序地开展。

针对如何看待城市旧区“大拆大建”改造带来的社会结构断裂问题,我的理解是,为什么要反对“大拆大建”方式的旧改,是因为这种做法不仅破坏城市历史文化风貌、还会对资源造成浪费并给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这在以绿色发展和“双碳”策略为目标的今天是行不通的。而且“大拆大建”会导致老城区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需要市民、需要与城市形成整体的社区生活环境,没有了人,没有良好的社区环境,所谓的“烟火气”也是不会真正存在的。

还有人问,只保留重要文保单位,其他的旧区“大拆大建”可以吗?我想说,现在各地好像都很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但在具体方法上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有的名城已经被主管部门通报批评正在进行整改,有的城市还在按错误方式进行开发,有的地方正在积极谋划行动。搬迁所有居民,按某时代风格重建的古城古街,做“假古风”影视基地或旅游景区,搞得好的话会有一些游客来参观游玩,彻底失败的例子就是一座空城、“鬼城”,城市财政也会出现问题。这其中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城市是活着的生命体,城市的文化、传统、记忆和风貌也是有生命的,需要被尊重善待、切实保护和科学管理,一旦破坏了就很难恢复活力与人气。


【Open Access】如何理解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三)

潘芳

(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党总支书记、董事、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

城市更新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城市更新和城市更新行动到底有什么不同?广义上来说,城市更新是伴随城市发展一直存在的。但是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全面深化,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走向存量提质,城市更新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在行动的指引下,城市更新的范围和量级以前是局部的、散发的、自下而上的,现在更多是整体的、系统的和自上而下并举的。就因为这已经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了,所以各地的城市更新原则都提到需要政府引领。

怎么理解城市更新行动?我从局部和整体、民生和发展、短期和长效说一下个人的理解。

第一个层面是局部和整体。在城市更新特别是老旧小区改造中,目前做法是政府的投入会比较多,这在小样本量的时候是可行的,但是作为城市整体来梳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基数太大,这种模式不可持续,需要分类施策,多方出资,除了政府的资金,还有社会资金,居民资金。在充分挖掘老旧小区的存量资源潜力方面,很多的地方实践也是大片区统筹,多个小区捆绑,成片改造。这是一个整体思维的解决思路。

第二个层面是民生和发展。从民生保障角度出发,目前我们城市更新补短板的事情做得比较多,但城市更新的难点是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相互促进。城市更新是城市有序发展的新模式,而城市的有序发展和产业是息息相关的,产业的进化史就是城市的发展史,每次产业的发展都推动城市的发展,这是在城市更新中必须深刻思考的一件事情。但目前在城市更新中,产业发展指导还不够充分。我建议在城市更新的规划或指引中,应该有专门的产业发展篇章。

第三个层面是短期和长效。目前有非常多的政策、标准、做法都集中在改造前和改造中,关于改造以后的长效维护机制考虑不足。比如个人住房公积金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合理使用,以及住宅维修基金的补建续存;城市更新项目的全流程管理,比如产业的准入,考核,退出机制;更新改造后的运营管理等等。

希望广大的规划从业者在城市更新的具体项目任务中,要有更高的站位,用更创新的思维去看待这样一个工作。

城市更新是今年年会的一大热点,有朋友问城市更新是否存在生命周期?如果存在,目前我们处于什么阶段?从宏观上预测,城市更新黄金阶段大概什么时间段?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国家大力推行城市更新行动,大的背景是城市发展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从这一点上来看,城市更新行动处正在一个关键的攻坚期,因为它是一个新发展模式的探索。而城市更新工作是有地方特色和阶段性的。有些大城市受限于增量发展空间的不足,广泛性更新活动开展得很早,已经从物质空间更新转向与城市转型发展紧密结合;有些中小城市的基础任务还没有完成,比如说老城的基础设施改善问题。所以我觉得每个城市它的更新阶段、目标、方向都是不一样的。至于说黄金阶段,我觉得现在就是最好的阶段。

还有个提问是关于城市更新动力方面的。怎样去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方的更新动力?怎样去解读综合整治项目的动力不足现象?以我比较了解的北京来讲,北京的城市更新难度很大,它是全国唯一的有建筑量总控的城市,且明确地提出“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模式。虽然说还没有系统的全面解决方案,但有很多的创新实践可以借鉴: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愿景模式”,挖掘存量资源,发挥运营优势,长期限微利可持续。又如,在月坛街道真武庙老旧小区创新的“租赁置换”模式。这是一个地理位置优势非常明显的小区,紧临金融街,周边办公区域上班族租房需求量大。改造的办法是:对于以获取租金为主要需求的业主,按照市场价格支付租金;对于有改善居住环境需求的业主,通过租赁平台提供置换房源;对于有与子女共同居住或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业主,提供子女居住小区内房源或不同档次的合作养老院。然后,公司对小区环境整体改造升级,租赁房源也重新装修,出租给周边上班族,这同样也是微利可持续的做法。还有一个典型做法就是北京老城内的“共生院模式”,包括 “申请式退租”“申请式改善”等诸多方式。我想说的是,城市更新是一个特别因地制宜的工作,很多模式都是针对解决特定问题而产生,它的资金回报方式自然也需要一个探索过程。但是在整个城市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种探索非常有战略价值,也会越来越多。

本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2年第2期
《如何理解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Open Access】如何理解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三)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Open Access】如何理解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三)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Open Access】如何理解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Open Access】如何理解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