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新浪微博@赵延峰CTI,作者在城市间联系强度图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间联系测度的一些方法。
——作者赵延峰
航空来自于"从统计看民航", 表现的话,gis类软件应该都可以,民航与百度指数图,使用的是transcad。
——作者赵延峰
百度指数的方法表达的更多为期望,实施后就是交通流,所以会强化交通流的极端表现,具体就是强的更强弱的更弱。你在北京,可能对上海三亚大城市的关注度高于郊区,但实际上你的出行更多发生在郊区。熟悉的你不会过多关注。研究全国尺度可用,但要注意这是增强版。
——作者:微博@规勒个划
微博轨迹的方法实际上是人的实际移动路径,是真实出行反映,摈弃掉了前两者的缺陷,但受制于微博覆盖人群及使用偏好的限制,当然样本足够大是可以弥补,但仍有天生弊端。现实解释能力仍有待考察。
总体上还不存在一种可以完整表现全国尺度的联系强度测度方法,需要根据研究需要选择。交通流的方法直观易获取,但受各种方式经济运距的不同,铁公机强度表现特征不同,这里的航空只表达800公里以上的出行联系,铁路联系可以弥补300-800公里的出行。如果研究全国足够了,但涉及城市群内还要补充公路。
相关评论:
@慧思慧想:嗯,用当下多源大数据去印证城市与区域科学一些传统认识理论,是一件有趣也有意义的事。
@王土匪want2fly:多年前做交通规划有用电信部门市话长途统计进行联系分析的。
@赵延峰CTI:通信联系跟交通联系(如汽车、火车、飞机等发送数据)特征是一类,特征是基本相同的。
@潘昭宇微博:总体还是客运联系强度,货运联系强度、经济流联系强度还需要补充
@分角圭:大数据可以作为技术手段的补充,可以更加准确地模拟行为并对现实预测进行印证,但是总的来说目前的研究尚未上升到对模型的建构,对深层次的结构化原因解释力不足。
@弱有效:如果再造中国物流网,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应以哪些为基干网络?
@赵延峰CTI:综合交通时代应当是根据货物附加值不同距离不同发展多式联运。具体情况来讲,当前铁路货运在远距离运输中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航空货运发挥超远距离优势,公路承担比例过高。
@金融起航家:学习一下大数据,看看中国的流量中心:京津冀、沪宁杭、广深、成渝四角独立,基本上可以看出人口聚集密度。哪里的房价有支撑,除了最核心的货币政策、住房供应情况等,人口密度等也可作为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金融起航家:我觉得需要看产业方向。中国的城市规划习惯于先造城,人为创造需求,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失败的案例很多,如曹妃甸。理论上应先有市,后有城。好的基础设施自然非常重要,但这不应作为规划的主导。现在遍地都是产业园区,个个目标高大上,但未来哪些能活得好还很难讲。
微博作者:赵延峰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院
联系方式:新浪微博 @赵延峰C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