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高强度、等价值、大连通: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港前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港前地区是机场航站楼前的战略发展区域,其区位和交通优势对促进机场地区实现港产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支点作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港前地区主要包括虹桥枢纽及虹桥商务核心区,受限于机场控高,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建设之初就有地下空间大开发大配置的规划理念,在十余年规划建设中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对广州国际航空枢纽港前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01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港前地区

地下空间规划特点


2010年上海虹桥枢纽正式启用,虹桥商务核心区也同步开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划以“各地块地上地下统一出让,整体开发”的理念为指导,从控规到导则,形成了完整的地下空间分权开发模式。其中,地下公共性的空间如各地块间的联通通道、广场等产权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统一开发建设,确保整体连通性。开发地块内的地下空间则由开发商负责建设。控规层面对地块内的地下空间提出明确控制指标,并将其纳入到地块出让合同中,包括地下空间用途、边界、开发量、开发深度、退界、连通性等,保障规划实施落地。


高强度、等价值、大连通: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港前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上海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区位

(图片来源:彭芳乐,赵景伟,柳昆,等.基于控规层面下的CBD地下空间开发控制探讨

——以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一期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3(1):78-84.)



02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港前地区

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经验


◈ 高强度:往地下借空间,打造国内最大的地下城

虹桥商务核心区一期地面开发总量17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开发总量150万平方米,地面和地下的开发建设规模比例达到将近1:1。虹桥枢纽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其中地下空间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两者结合共同构成了国内最大的地下城

在地下空间开发深度方面,控规对紧邻枢纽的一类开发区域明确了三层的开发下限;对其他片区规定了两层的开发下限,并鼓励开发商开发第三或第四层作为停车场。而实际建设中,区域地下空间统一开发到地下三层,与政府扩大空间资源的愿景达成一致。


◈ 等价值:提升地下空间体验,强化配套政策保障

精心设计的空间环境和建筑要素丰富了地下空间体验,弱化地上地下空间边界感,实现地下地上的等价值开发

通过下沉式广场、中庭、天井、以及建筑的天窗和侧窗,将自然采光和通风引入地下;通过强化层高及通道宽度的规划控制,其中规定地下一层层高不低于6米,地下通道宽度不小于6米,提升地下空间的宽敞性;此外,下沉式广场和中庭提供了标志性的地下公共开放空间,加上空中连廊,整体形成地上地下一体的空间体验。

在实施保障层面,上海市政府不断完善地下空间使用权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了《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审批和房地产登记规定》《上海市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规定》等政策文件,消除了开发商的投资建设疑虑,提高了开发地下空间的积极性。


高强度、等价值、大连通: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港前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开发分区图

高强度、等价值、大连通: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港前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地下一层功能设施布局图

(图片来源:彭芳乐,赵景伟,柳昆,等.基于控规层面下的CBD地下空间开发控制探讨

——以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一期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3(1):78-84.)


◈ 大连通:实现开发地块与枢纽之间地下互联互通

一是形成商务区内各地块地下大连通。连通性作为控规控制要求纳入各个地块的出让条件,保障了地下空间的连通基础,而政府主导建设连通各地块地下空间的公共通道实现了由地块到片区的公共网络。在实施过程中,原本仅要求在主干道下建设连接两侧地块的公共通道,随着入驻企业增多,不少企业希望在次干道上增加地下通道。最终,通道由原定的7条增加到21条,形成了互联互通的地下步行系统。

二是实现商务地块与虹桥枢纽之间的无缝衔接。地下通道的建设控制在地面以下10米左右,即商务区楼宇的负二层。这个高度和虹桥枢纽B1层轨道交通及各枢纽功能层的换乘大厅在同一平面上。B1层与“地下城”连接,意味着从换乘大厅出来的客流,可直接通过地下通道连接商务区任何一幢大楼。


高强度、等价值、大连通: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港前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虹桥商务区立体分层步行网络

(图片来源:《虹桥商务区规划建设导则》)



03

对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

启示


《广州临空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机场港前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广州市临空经济区条例》进一步提出探索城市地下空间竖向开发、分层赋权等改革创新做法。在此背景下,借鉴上海虹桥经验,可从以下方向推进广州国际航空枢纽港前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


◈  强化规划统筹作用,推动地上地下一体化规划编制

广州空港经济区目前正谋划实施航站楼前的“U港计划”,打造空港新城。应着力于推动港前地区地上地下一体化规划编制。规划、建筑、交通、市政、智能化管理等多专业统筹,同步构建地上、地下空间管控与指标体系,促进港前地区的土地集约复合利用。


高强度、等价值、大连通: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港前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广州空港经济区“U型”重点建设区域

(图片来源:广州空港新城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方案

国际竞赛优胜方案之一)


◈  开展地下空间连片开发,实现港前区域互联互通

依托轨道站点,通过地下通道、下沉广场、中庭、天井等地下公共空间联通周边会展、商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地块,打造集中连片的地下空间开发区域;同时以此为核心,谋划面向未来的轨道交通,形成与航站楼及港前重要节点的快捷联系。


高强度、等价值、大连通: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港前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高强度、等价值、大连通: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港前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广州空港经济区“U型”重点建设区域地下空间总体布局

(图片来源:广州空港新城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方案

国际竞赛优胜方案之一)


◈  完善地下空间规划管理制度

强化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效力,将地下空间控规指标要求转译设计条件并纳入地块出让合同,保障地下空间规划实施。并进一步探索地下空间分层赋权的创新制度。


高强度、等价值、大连通: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港前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高强度、等价值、大连通: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港前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广州空港经济区“U型”重点建设区域地下空间效果图

(图片来源:广州空港新城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方案

国际竞赛优胜方案之一



|文图提供|

林伊鸿、李文龙、吴天谋

(政府规划编制部)


|技术审稿|

总工程师办公室


|美术版式|

办公室

高强度、等价值、大连通: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港前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高强度、等价值、大连通: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港前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