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6)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6)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出版于2008年,可以算一本“老”书了,其中收录了梁鹤年先生十多年前关于城市规划和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分为经济、土地、城市三个专题。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与国土开发:几个政策上的意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等,共32篇文章。本系列将分享李媛、韩汉白两位青年学者关于本书的读书心得。想阅读本书的读者,可在文后评论区留下邮箱地址,我们将发送电子资源。在此特别感谢梁鹤年先生慷慨惠赠版权。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6)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

梁鹤年

商务印书馆,2008


“第二六篇  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 读书心得二则


共建共享美好城市——当公交遇上艺术


本篇探讨了城市设计追求“美”的理论框架,厘清了规划求真、求善、求美之间的关系——美的追求是官能享受,善的事物是美好的事物,因此求美也是求善;善分为表善(个人欲望或需求[wants]层面)和真善(人类欲望或需要[needs]层面),求善时需要以真知鉴认出两种“善”并对两者进行协调,即求善以真知为依据,求真以求善为目的[1]。可以看到,在梁先生提出的这套理论框架中,真、善、美形成了互构、有机的整体。

通过对经典理论的梳理,本篇分析了追求美的不同视角。例如: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强调以人的尺度追求美;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从应对贫穷和环境混乱等社会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倡追求创造“秩序”的美;戈登·卡伦(Gordon Cullen)基于英国浪漫主义的传统“如画”(picturesque),强调城市景象之间的协同之美[1]。其实,美往往出于主观感受,因此美往往被认为是主观的。然而,“人性是共通的,城市阅历也是类似的”[1]48。既有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共识为美的城市,也有微观尺度上居民认同的美的街道、美的小区、美的建筑。因此,美的感受虽然是主观的但不是武断的,人们对什么是好的城市往往存在共识。

而美的城市共识有赖于求真,即探索城市和人的城市活动的本质。本篇也梳理了城市规划领域不同学者对真的追求历程。例如: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认为城市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最具体表现,梁先生认为雅各布斯的美在于培养城市的真意义即多元化和多样性;阿莫斯·拉波波特(Amos Rapoport)认为环境认知是人与环境最基本的关系,因此求真就是要求城市规划设计者观察所有的环境,感知环境的复杂,作出能使市民感知环境与意向一致的设计;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认为城市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组织体,需要用格子式的(自然的非人工的)设计架构进行组织;马尔文·韦伯(Melvin Welber)认为城市是社会秩序的空间现象,美就是一个符合和配合社会活动过程需要的空间组织和形状[1]

在求真的基础上,如何确定好的城市即“求善”?文中指出,凯文·林奇(Kevin Lynch)认为越好的城市应该越能获得市民的共识,城市设计的责任是深化共识。在《城市意象》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他开创性地使用图例去收集和分析市民的意见,最终总结出被广泛应用的“五个基本元素”。作为林奇的学生,梁先生在林奇的基础上将受访市民的类型进一步拓展为司机、小贩、警察、邮差、推销员、公共汽车司机、记者、城市摄影师等,认识和分析这些普通市民对城市的观点,创作了《城市意象——一个内在的观点》City Images: An Internal View一书[2]。在这本书中,梁先生强调“倾听”与“反思”:“倾听”城市生活中普通人的“内在观点”,即他们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城市的意义是什么;“反思”这些现实生动的“内在观点”,更好地思考城市规划是“为了什么”(what for?)的问题[2]7。梁先生认为,除了“专家观点”,这些普通人的内在观点是形成市民共识最重要的灵感来源。

基于此,笔者联想到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顿市发起的“当公交遇上艺术”(Where buses and art collide)项目(图1),该项目希望激发市民共建共享美好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3]。“当公交遇上艺术”项目由石灰石区中学牵头发起,金斯顿市交通管理部门合作协同,鼓励学生将他们观察到的或理想中的金斯顿市通过绘画的形式创作出来,并以公交车为载体打造“流动的展馆”。在金斯顿市,由地方组织和团体发起的类似项目很多,市民对这类项目往往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积极性,为地方感和归属感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孩子是普通市民不是技术专家,但他们是地方性知识和灵感最直接的来源,更是美好城市家园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正如《城市意象——一个内在的观点》一书中呈现的那样,好的倾听和反思将有助于公众对美好城市的共识鉴认,规划师和设计师可以通过专业知识深化这种共识,创造出更接地气、更受认同的美好人居。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6)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6)
图1  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顿市“艺术”公交车外观(上)与车厢天花板(下)
资料来源:左图来自https://globalnews.ca/news/3952985/here-comes-the-art-bus-kingston-students-create-a-gallery-on-wheels/;右图为作者拍摄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2] LEUNG H. City images: an internal view[M]. Ronald P Frye & Co, 1992.
[3] The Limestone District School. Where buses and art collide. (2020)[2022-10-11]. https://seeyourselfinlimestone.ca/stories/where-buses-and-art-collide/.

作者:李媛,加拿大女王大学地理与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6)

真善美的分析架构

美是什么?城市规划中的美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梁先生在本文开篇提出了一个真善美的理论架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规划领域中的经典作品,并在文末指出应该如何追求真善美。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美不是个人的,也不是武断的。美有“客观的”(超越主观的)标准,因为人性(humanness)是共通的。真包括客观追求产生的知识和主观追求产生的见解。善是“美好的事物”;善的追求来自欲望,表现为基于个人欲望的表善和基于人性,是共通的。真与善的连接是:真知是真善的依据,真善是真知的追求。美,一方面是官能的享受,如果是人类共通的享受,是真善,也是真美;如果只是个人的享受,是表善,也就是表美。这是美与善的连接。从另一方面看,美是需要观察和鉴别的。美的鉴赏需要通过知识和判断【英国诗人约翰·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在《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一诗中写道,“美是真、真是美,这是你们在这世上所知的,也是你们只需要知道的”(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 — that is all ye know on earth, and all ye need to know)。这是美与真的连接[1]。所以真、善、美是相通的、一致的。


当然,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相互连接、相互补充的。根据柏拉图“形与物”的理念,美是一种“形”,对美的追求不仅是外貌,也是内涵。内涵包括了功能、规律、历史或寓意。对内涵的追求是美和真、善的连接。对真的追求是“知”。求真知有观察归纳、演绎推理等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真知来自普通市民或“城市人”对城市环境认知的过程和内容等方面。这是真与善、美的连接。善的追求是“仁”,更接近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意味。因此,善的追求先要了解人类的基本需要、人与人的正确社会关系和人类与大自然的正确生态关系,这是善和真的连接。其次,对善的追求,可以满足人们在官能和感性上的需要,这也就是善和美的连接[1]


在这个真善美的分析框架基础上,梁先生分析了十多部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经典作品。


其中,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Image of the City和《一个有关美好城市形象的理论》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最为典型。


林奇寻找美的路径是通过真和善。在《城市意象》中,林奇通过对市民的访谈总结出城市形象的五个元素:道路、边界、节点、地区和地标。这是对真知的追求,并且真知来自普通市民的感受,可以看作真善。他在《一个有关美好城市形象的理论》中进一步探讨真善的意义,提出了“生态学习”(learning ecology)城市的五个特性:活力、认知、恰当、机会和控制。林奇不仅强调城市环境对市民身心的影响,他更强调人类的共通性(生存条件、官能作用、抽象价值观),它们是真、善、美的结合[1]


总之,梁先生的真善美的分析框架,不仅适合用于分析经典文献,也为我们研究和写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6)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目录

经 济

人家的月亮

外国的泥土

政策分析
比较研究:论方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经济三部曲之一

可持续性消费经济:两个循环,一个手段——经济三部曲之二
经世济民——经济三部曲之三

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

流域发展模式的选择

西部地区开发战略——来自国际与加拿大开发经验的一些启示

农村发展与市场经济:一套理论分析与一件实际工具

解“三农”之困

经济与几何


土 地
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与国土开发:几个政策上的意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城市土地开发上的意义
在耕地转建设用地中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及提高土地市场经济效率的建议
集体土地股份化:一个互利互律的耕地转用补偿和土地整理分配处理办法
指标拍卖(竞投)的一些想法


城 市

精明增长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

规划战略:来自生态学的启发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一些城市与规划随想

高与低、快与慢、新与旧

城市规划的和谐与适度
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
可读 必不用之书(一)——顺谈操守
可读 必不用之书(二)——顺谈情况含糊和感情矛盾
可读 必不用之书(三)——顺谈“法”与“字”
哀公问政——孔孟思想对规划理论的启发
“孟子见梁惠王”与城市规划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6)


相关阅读

中外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

城市形态与数字化城市设计

真实+价值:欧洲空间规划的可视化语境支持


编辑顾春雪、张祎娴
排版 | 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6)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6)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6)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