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讲座回顾|唐孝祥、吕江:中外民居研究发展历程讲座综述

讲座回顾|唐孝祥、吕江:中外民居研究发展历程讲座综述


讲座回顾|唐孝祥、吕江:中外民居研究发展历程讲座综述

2022年11月27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和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主办,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为学术支持单位,通过线上腾讯会议的方式举办了华南景观讲座:“民居新声、云上讲堂”之八——中外民居研究发展历程。

会议开始,由华南理工大学的潘莹教授介绍了中外民居研究发展历程的主题背景。接着介绍了各位演讲嘉宾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成果,并宣布会议进入主讲嘉宾演讲时间。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进程》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唐孝祥教授做了《中国民居研究发展历程》的主题演讲,回顾了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居建筑的调研工作开展以来,中国民居建筑学术研究走过的近百年历程,总结了中国民居研究的3大历史阶段、4大突出贡献、5大标志性成果。同时,结合1988年至今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认为在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的组织推动下,民居建筑学科业已形成,并焕发出强大的学术生命力,展示出广阔的学术前景。
讲座回顾|唐孝祥、吕江:中外民居研究发展历程讲座综述
唐孝祥教授《中国民居研究发展历程》



传统民居研究方法从系统大框架到真实场景个人体验


来自美国东密歇根大学的吕江教授做了《传统民居研究方法从系统大框架到真实场景个人体验》的主题演讲,主要以美国著名学者亨利.格拉西(Henry Glassie)的杰出学术贡献为线索,基于众多学科理论及方法介入的视角,展示出美国研究乡土(民间)建筑研究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亮点,并指出相关研究承认多样性,具有包容性。最后,介绍了本人及团队开展民居研究,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互动的生动实践,对于乡土(民间)建筑研究的前景做出满怀情感的展望。

讲座回顾|唐孝祥、吕江:中外民居研究发展历程讲座综述
吕江教授《传统民居研究方法从系统大框架到真实场景个人体验》


主题演讲结束后,在对谈环节中,杨大禹教授回顾了昆明理工大学师生基于云南丰富自然资源和深厚民族历史文化底蕴,长期坚持开展云南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靳亦冰教授讲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乡建团队从黄土高原到青藏高原,开展西北民居研究的历程,二人简短发言浓缩、反映了近40年间,西南、西北民居研究学者几代人的耕耘传承。同济大学的潘玥副教授,以国际视野探讨了民居研究新范式的风土建筑理论与方法,回应“中外民居研究发展历程”的学术主题,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围绕港、澳、台民居的学术研究及其保护更新实践,曾担任中国香港建筑师学会文物及保育委员会主席,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香港分会、香港可持续发展教育学院任职的梁以华先生,以香港的“唐楼”建筑为例,讲述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及近年来的保护活化实践。中国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王伯勋副教授同样从典型的传统民居类型讲起,对澳门“围屋”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来自中国台湾华梵大学文化资产研究中心的李树宜研究员,梳理大量文献资料,总结了台湾民居研究在不同阶段研究内容及方法的演进变化。会议持续三个小时,即时在线参会人数达300人上限,在线收看1800人次,并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以及专业院校师生的关注。
讲座回顾|唐孝祥、吕江:中外民居研究发展历程讲座综述
在线嘉宾视频会议合影


图文来源:民居建筑研究公众号



讲座回顾|唐孝祥、吕江:中外民居研究发展历程讲座综述

讲座回顾|唐孝祥、吕江:中外民居研究发展历程讲座综述
《建筑遗产》学刊创刊于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公众号将继续秉承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推进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核心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公众普及度、学科引领性、专业渗透力为目标,不断带来一系列专业、优质的人文暖身阅读。

讲座回顾|唐孝祥、吕江:中外民居研究发展历程讲座综述


感谢关注“建筑遗产学刊”微信平台!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923
官方网站:
https://jianzhuyichan.tongji.edu.cn/
联系电话:(86)21-65982383
投稿邮箱:jzyc.ha@tongji.edu.cn
微信平台:jzyc_ha(微信号)
建筑遗产学刊(公众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建筑遗产学刊):讲座回顾|唐孝祥、吕江:中外民居研究发展历程讲座综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