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中国城市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2022”线上发布会,作为中规院2022年学术活动的收官之作,为中规院全年的“中规智库”系列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中规院自2019年以来,持续开展对中国城市繁荣活力的跟踪观察,力求探究“城市活力如何表征”、“城市活力如何提升”等主要问题。本次发布的《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是该系列研究发布的第3期年度报告。今年的《报告》以全国 36 座主要城市为评估对象,聚焦“人的活力”构建城市活力指标体系,回答城市活力如何表征问题;建立“城市活力基因图谱”、“城市活力观察矩阵”两个工具,探索城市活力与城市空间组织的关系,为“后疫情”时代推动城市活力的恢复与提升提供研究支撑。
会议由中规院副总规划师彭小雷主持。中规院党委书记王立秋、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指数公司董事长曹占忠致开幕辞。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规院院长王凯进行了“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2022”的发布,并做了主旨报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教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数字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詹庆明教授,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指数首席研究员、指数研究咨询部亓芳芳主任,中规院学术信息中心张永波副主任,中规院院士工作室徐辉主任围绕城市活力的不同视角,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王立秋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任务要求。中规院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科研单位,近年来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影响的规划咨询综合服务机构”为目标,推出了“中规智库”学术品牌,不断开展高水平学术活动,为国家提供高质量政策咨询和科研成果,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倪虹部长对中规院提出的“自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中发挥智库作用”的发展要求。《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2022》是“中规智库”系列报告之一,中规院将以报告发布会为契机,借鉴先进经验,汇聚众家之长,系统思考城市问题,解决城市问题,为国家提供智库咨询,为行业做好公共服务。
曹占忠
新华指数公司董事长
清华大学全球证券市场研究院金融指数研究部副主任
曹占忠董事长在致辞中指出,中规院发布的《报告》,通过指标体系量化城市活力特征,探究城市活力提升路径,为城市统筹规划、建设、治理环节,并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提升,提供了有益参考。《报告》使用了大数据资源,聚焦城市中“人的活力”,深入刻画城市活力空间,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作为新华社旗下的全领域指数服务机构,近年来新华指数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源,持续在区域和城市领域发布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指数报告,为城市发展、城市转型、城市更新提供智力支持。未来新华指数将与中规院以及社会各界加深合作,创新经济信息服务内容,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活力,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王凯院长发布了《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2022》,王凯院长指出在“后疫情时代”城市发展应重点关注“城市活力”、聚焦“人的活力”、研究“活力与空间关系”。《报告》延续“以人为核心”的城市活力评价方法,回答了城市活力如何表征的问题;通过对“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的分析,回应城市活力如何提升的问题。
《报告》在评估方法上使用了三个工具。一是“活力指标体系”,即从基本活力(常住人口吸引力)和功能活力(外来商务人口、外来休闲人口吸引力)两方面构建城市活力指标体系,对城市活力进行评估。二是“活力基因图谱”,即从城市居住、就业、服务、交通四大功能出发,提出 81 项指标构成的备选因子,通过相关性分析,识别出 20 项和城市人口活力显著相关的关联因子,进而建立一套由“活力类型-城市功能-活力因子-空间测度”构成的城市活力基因图谱。三是“活力观察矩阵”,即通过居住、就业、服务、交通四个功能维度和密度、混合度、耦合度三个空间维度形成观察矩阵,帮助城市寻找提升活力的路径。
王凯院长总结了《报告》的主要结论。一是城市人口活力与城市规模成正相关,千万左右规模城市的活力最强。二是城市活力存在区域差异,中部城市人口活力强,南方城市活力高于北方城市。三是城市基本活力与居住、交通功能关联强;功能活力与产业、服务功能联系密切。
王凯院长指出城市的活力终究是依靠人,对人的精细化态度、精细化服务是提升城市活力的关键;对人的关怀要从小微空间做起,在小微处见真知,通过老城“微更新”、营造完整社区、塑造活力街区等举措,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思想,城市才有长久的活力,城市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张永波副主任结合《报告》研究内容,重点对城市活力与城市空间关系做了进一步解读。一是在回顾城市研究相关学科对城市活力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代表性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城市活力空间因子的识别思路,即重点聚焦城市活力与城市功能、空间组织之间的关系,筛选识别相关因子。二是对城市活力基因图谱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对基因图谱的10个功能维度、20项关联因子进行了详细介绍。三是分享了《报告》对稳定型、活力型、提升型、改善型四类不同活力类型城市的观察结论。稳定型城市应重点优化居住环境和交通结构;活力型城市应针对各自的点状问题,差异化进行提升;改善型城市应重点改善产业结构和服务品质;提升型城市应从增加城市功能密度方面,实现城市活力的提升。
张文忠教授做了《城市宜居性的测度与分析》的学术报告。张文忠教授首先介绍了对“宜居城市”的理解和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他认为宜居城市是安全、健康、生活方便、出行便利、居住舒适的城市,是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完整统一的城市。
张文忠教授提出,宜居城市的测度指标体系应包括客观评价、主观评价两个方面,其中居民的感受对宜居城市的评价尤为重要。他以全国城市体检工作为例,介绍了全国不同城市、不同类型居民对城市宜居性关注内容的差异。指出房价高、停车难、道路通畅、噪声影响等是各地城市居民普遍关心的宜居性问题,居民的户籍、收入、年龄、性别等属性是影响居民宜居性关注重点的重要因素。
张教授指出,城市的宜居性与居民的生活幸福度密切相关,影响到居民对居住、就业行为的决策,进而影响城市的吸引力和活力。
詹庆明教授做了《基于多源数据的武汉城市圈综合发展研究》的学术报告。
詹教授介绍了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充分利用多源时空数据和大数据,通过区域系统视角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状态进行诊断评价的研究成果。
詹教授从区域发展格局、大都市区空间结构、重点板块空间发展、区域双碳发展四个层次构建研究框架。区域格局方面,利用遥感、人口、经济、交通等多源数据,从城市群、城市圈、市域三个尺度开展对比分析;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方面,利用夜间灯光、POI、手机信令等数据,从功能、交通联系等方面分析区域结构,识别发展潜力;重点板块空间发展方面,利用多源大数据,对武汉市四个副城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为武汉城市圈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支撑;区域双碳发展方面,结合国家双碳战略,分析武汉“1+8”城市圈的双碳时空格局,提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武汉城市圈政策建议与规划措施。
亓芳芳
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指数首席研究员
指数研究咨询部主任
亓芳芳主任做了《新发展理念下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观察报告》的学术报告。
亓主任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解读,并介绍了新华指数的相关研究案例。一是围绕“创新”发展理念发布“国家驱动发展指数”,提出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应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是围绕“协调”理念发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指数”,提出协调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分析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政策协同、产业合作、设施共建、服务共享、分工合理的一体化格局逐步成形。三是围绕“绿色”理念发布“国家绿水青山发展指数”,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倡导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结构。四是围绕“开放”理念发布“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和 “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五是围绕“共享理念”发布“中国网红城市指数”等指数,倡导共享凝聚人民城市发展共识。最后,亓主任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趋势及发展路径进行总结和展望。
徐主任指出在我国总人口增速变缓、人口主要向城市群和大城市及周边聚集、中小城市老龄化程度高于大城市的背景下,中小城市的城镇人口发展面临不确定性,甚至面临减少风险,城市活力面临挑战。
徐主任从经济与产业、投资与消费、交通设施支撑三个维度分析了当前中小城市活力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在上述维度的差异性。他提出不能简单以大城市的活力视角与标准来衡量中小城市,应结合中小城市居民对城市活力的感知,综合分析评价城市活力。
徐主任结合对长江流域6座中小城市的特色活力分析,提出中小城市在提升城市活力方面不是靠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取胜,而是要切合人民关切,突出链接性、特征性、本土性,走以人为本、开放链接、弘扬本土文化和精致发展的道路。
彭小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科技处处长
彭小雷副总规划师在闭幕致辞中简要总结了《报告》的主题和各位专家的学术报告内容,并指出,活力是城市能够永续生存的能力;一个城市有了活力,也就有了战胜困难的能力和韧性。今天的《报告》发布深入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如何让城市再次焕发活力”这一主题,建立了“城市活力基因图谱”和“活力观察矩阵”等技术工具,尝试探索、挖掘城市活力背后的空间影响因子。各位与会专家分别从城市宜居性、城市经济学等不同的研究视角,通过武汉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城市活力关系、中小城市活力观察等不同的实证研究,对城市宜居、城市活力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解读,开拓了城市繁荣活力评估、分析与应用的新视野。这次发布会不仅是一次研究成果的发布会,更是一次成功的学术交流会。未来,中规院将继续致力于城市科学研究,系统思考城市问题,解决城市问题,探索城市的未来,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建设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解析城市繁荣活力的基因图谱——“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2022”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