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各地两会密集召开。近期,全国31个省(区、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发布,回顾了各地过去五年来的工作,并为2023年及今后五年工作定下目标任务。
为更好地了解地方动向和各地代表委员关注热点,我们围绕新时代新征程自然资源工作“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定位,对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建议提案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摘编,仅供参考。今天刊发第三部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如何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也是今年各地政府工作部署中的必答题。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各地严阵以待,打好稳增长提前量,把强化要素保障、推进重大项目落地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明确了要素保障方面的做法,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不少省(区、市)提出,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持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同时,也提出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举措,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1
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山东提出,大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加强用地、用海、用能等要素保障。
河南提出,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要素保障,确保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万亿元。
海南提出,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深化“机器管规划”“土地超市”应用,完善国土空间智慧治理体系,健全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制度。
新疆提出,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强化项目用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推动基础设施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提速提效。
在优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方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致公党江苏省委建议,探索“工业上楼”破解土地资源制约。强化规划引导,把“工业上楼”作为清理散、乱、低效工业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制定标准体系,制订产业优先“上楼”名录,制订“上楼”项目准入标准, 制订“工业上楼”建筑设计标准;配套扶持政策,降低拿地成本,鼓励土地复合开发等,增强企业上楼意愿;优化体制机制,推动“工业上楼”园区市场化建设。
四川省政协委员李斌建议,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前提下,针对乡村振兴项目制定出台一批规范性强、灵活适度、审批快速的项目用地政策,在吸引乡村振兴项目产业落地方面挖掘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筹好农村工业用地以及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农产品交易场所等乡村振兴项目所需配套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协调好发展农业所需的维护管理用房用地。
民建福建省委建议,积极解决中小企业 “用地难”问题,切实降低中小企业初始用地成本。具体包括安排专项指标建设中小企业产业园;支持中小企业“挖潜增效”,鼓励其实施“零增地”技改,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可予以减免相关税费等奖励措施,对长时间未产生产值及纳税的、亩产效率低的企业要制定惩处措施,倒逼企业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
河南省人大代表李艳芬建议,在满足耕地保有量和足额划定耕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为发展现代化农业预留用地空间,提高区域农产品供给能力。村中非基本农田土地建议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使用。同时,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用地指标数据库,实现乡村土地资源动态管理。
2
生态保护修复
福建提出,协同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和勘界定标。
山东提出,强化生态建设和修复,编制完成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严格“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四川提出,开展自然保护地“绿盾”行动,生态保护红线内矿业权全面退出。
云南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建设管理。
青海提出,高水平建设国家公园,科学编制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中长期规划,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巩固提升行动。
西藏提出,积极创建羌塘、珠峰等国家公园,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片区。
天津提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871”重大生态工程提质建设。
重庆提出,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广西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系统治理,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抓好红树林、珊瑚礁等保护修复。
新疆提出,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绿洲退化防护林保护修复、防沙治沙工程建设。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江苏省政协委员张鹤建议,摸清家底,筑牢生态保护修复的基础;构建完善协同高效的监管体系,建立以自然资源部门为牵头部门的生态保护修复管理体系,将生态系统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要素分工,明确细化每一个要素的主管部门责任;加大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以及相关成果的转化应用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天津市政协委员魏鹏建议,启动全国集约化生态田园示范区建设行动,进行集约化生态田园系统设计与重构,创新集成集约化生态田园系统构建技术体系与技术模式,激励农业生产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低碳绿色发展。
河北省政协委员杨昆建议,大力推进京津冀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加强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建设。统筹调度南水北调中东线、引黄水、水库水、再生水等多处水源,实施常态化河湖生态补水与地下水回补,逐步修复河湖生态环境并扩大水生态空间。
3
碳达峰碳中和
北京提出,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
山西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山东提出,稳步推进碳排放“双控”,开展森林、湿地、海洋等碳汇调查。
海南提出,打造博鳌东屿岛等零碳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和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实施区域性林业碳汇试点和蓝碳增汇等示范工程。
许多代表、委员建议,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辽宁省政协委员闫巧玲提出,通过打造“遵从自然、分色分区、精准施策、系统提升”的模式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建议积极发展海洋碳汇,加强法律保护和政策管理,加强技术创新攻关和实践,积极开展海洋碳汇专项调查,规范各项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经济等。
福建省政协委员林修凤提出,建立资源环境要素市场交易平台,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交易规则的海洋碳汇交易模式;推进资源环境要素市场资本配置,设立海洋碳汇发展专项基金;完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服务机制,打造国家海洋碳汇研发、资源交易、科普教育、人才实训、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江苏省政协委员施学雷提出,建立林草资源监测体系,建立林草碳汇资源项目库,建立林草生态补偿交易机制,强化林草碳汇资源科技支撑。
江苏省政协委员许建荣提出,促进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开展碳封存与利用潜力调查评价,开展碳封存与利用技术攻关及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与标准规范体系。
也有代表、委员建议,加强清洁能源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民盟江苏省委建议加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推动地热产业战略性规划与布局,加速实施地热资源开发人才战略,加强推进地热行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升地热资源开发监管水平。
河南省人大代表侯涛建议,加大黄河以南地区地热能供暖规模化发展,加快黄河以北地区地热能替代燃煤、燃气供暖力度;支持地热能领域重大技术攻关,扩大地热能在农业、畜牧业、养殖业方面的应用。
相关链接
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丨纵览地方两会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地方两会提出这些目标任务
新媒体编辑:赵志坤
初审:杜潇诣
审核:程秀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保发展保生态,地方两会传递出这些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