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深汕合作区区位示意图
图片来源:深汕视点
ONE
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经验
1
资源整合:
汕尾提供土地空间,深圳负责发展
2017年前,合作呈现“深圳以资金入股、汕尾以土地入股”特征,2017年后,合作呈现“汕尾提供土地空间、深圳负责发展”特征。合作区的建设指标来源于省政府预留指标和深圳结余建设用地指标,有效发挥了土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指标最大的能效。
在30年合同期内,汕尾每年可获得一定的深汕区公共财政预算分配比例。深汕合作区借鉴深圳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经济水平突飞猛进,2021年高达70.91亿元,增速达17.8%,成为汕尾追赶先进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点。

图2:2021年深汕合作区GDP增速位于深圳各区首位
图片来源:深圳梦
2
全要素流通:
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加快要素循环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全要素流通大市场。深汕合作区采用深圳市经济功能区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合作区作为深圳、汕尾两地战略合作的平台,使汕尾成为临深城市,进入同城化发展时代。
在统一的区域大市场下,交易成本减小,资源整合速度加快,实现了规划联通、政策互通、产业贯通、交通畅通和要素融通。同时,深汕合作区与深圳在干部选拔、事权划分、财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助力汕尾实现“融湾”战略。

图3:深汕合作区对外交通“十四五”规划示意图
图片来源:广东发布
3
产业协作:
链主企业带动,形成稳健的产业链条
深圳与深汕采用“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应用”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做好深圳产业的补链、强链、延链、稳链工作的同时,给汕尾带来了大量难以自生形成的先进产业。
合作区充足的土地资源,为深圳产业外溢提供了“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低成本的产业空间和“百万平方米级”高标准产业用房。而深圳企业的引入,为深汕合作区“战略产业培育”和“招商选资”提供了支撑,为汕尾市和海丰县破解发展困境提供了路径。截至2021年,合作区已累计引进深圳产业项目达102个,华润数据中心、腾讯数据中心、天威视讯等均落户于此。

图4: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片区产业集群
图片来源:香蜜湖智库
4
制度保障:
在地人、企与深圳同权
在合作区工作的人员同权深圳市民,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推进深圳的一批学校、医院等在深汕合作区开设分校或分院,如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圳市百外国语教育集团有限公司、深汕人民医院等。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以申请深圳市人才入户安居、补贴等有关政策福利,如落户合作区的海外人才可申请深圳市“孔雀人才计划”。
在合作区注册的企业同权深圳企业,包括落户深圳户口和购买深圳保险等,吸引了比亚迪、麦轩食品等企业入驻。
在地人、企与深圳同权的制度,吸引了大量人才和龙头企业,为汕尾市和海丰县的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图5:深汕特别合作区南山外国语深汕西中心学校
图片来源:香蜜湖智库
TWO
对广州跨区域合作的启示
1
资源互补,因地制宜地谋划合作“试验田”
结合合作区域特征与关系,因地制宜地谋划经济特别合作区、产业园区等“试验田”。采用融合式合作、互补式合作、飞地经济等模式,合理划分事务处理权限及利润分成方式,由点到面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如广州与清远构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聚焦“三园一城”开展合作行动;粤黔推进共建产业园“双百”行动,加强东西部资源互补。
2
协作发展,围绕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一体化
瞄准龙头产业,整合优势资源,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省内如广清合作中,探索广州开发区与合作区“一区三园”的梯度合作模式,推动各园区产业特色化、错位化、差异化发展。
省外如广东与贵州合作中,形成“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的产业链协作模式,推动产业“异地再生”。
3
要素流动,多个层面推进制度与政策共享
推动合作区域要素流动,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制度与政策融合共享。
对于类似广清的省内合作模式,应积极创新在市民待遇、人才福利、购房政策等方面同省同权,促进土地、政策、户籍、资本、劳动力等多种要素的无障碍流通。
对于类似广州-毕节、广州-黔南的省外合作模式,探索股份制合作模式,通过土地、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互补,实现多方面的合作共建与区域协同。
供稿|规划设计一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编辑|办公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城市眼|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经验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