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等
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是一个创新平台。实验室的科研重点瞄准首都特大城市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聚焦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的理论创新、方法探索和应用实践方面内容。为探索首都城乡规划研究前沿创造条件。
实验室是一个综合平台。结合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作重点,在开展实验室建设中设立若干研究模块,结合各业务所工作,形成了业务所和专业模块交叉的科研组织体系,推动项目成果向科研成果转化和规划学科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完善规划研究学科体系奠定基础。
实验室是一个开放平台。实验室以研究课题为纽带,通过加强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行业专家开展合作,建立开放、共享的技术平台,有效整合各方技术力量,为提升城乡规划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贡献力量。
前言
当前,北京正处于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职能,正经历着调整和变革,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的推动下,北京正在开始发生由增量的传统空间向存量的城市创新空间的转变——
城市创新空间是“知识经济”或“创新产业”在空间上的集群。作为聚集创新活动的场所,城市创新空间是以创新、研发、学习、交流等知识经济主导的产业活动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系统。
图1-城市创新空间类型示意图
城市创新空间一般分两类:一类是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研发部门、独立科研机构的知识型;另一类是附属于企业的研发中心、工作站和科技城、科技园、孵化器及“创客”空间的产业型。
城市创新空间的形成,大都离不开创新主体、资金投入、空间提供及政府的政策引导。
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上述四个关键要素。
一、回顾: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的生成及演进
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的形成,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建国初期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空间的“雏形”,经过60年“风风雨雨”的规划建设,演进成了今日“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空间新格局。
1、从“校区”和“园区”到“产学研一体化”
我们以历年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为标志,将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形成,大致分为6个发展阶段:
①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开始“校区”建设,形成了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的“雏形”
1949年5月,北京市政府在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研究中,一致认为:北京“除了是行政中心外,还应是文化的、科学的、艺术的城市,也应该是一个大工业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提议“高等学校放在西北郊与风景休养区毗邻”。
在这一时期,除了对清华和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建设外,还新建了中央民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校舍。自此,高校“校区”空间成了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的“雏形”。
②第二阶段:建设了西北郊文教区和科研机构,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初聚”规模
1953年11月,北京市政府将《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上报中央,提出“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要把它建设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技术科学的中心”。
根据这个建设方针,在北京西北部开始大规模地建设高等院校,总计规模102万平米。高等院校从建国初期的15所增加到31所,学生人数增加4.7倍。在北太平庄至五道口地区,建设了北京钢铁、地质、石油、矿业、农机、林业、航空、医学的八大学院,北京西郊文教区初具规模。在市区和郊区,还新建了北京农业大学、工业学院、政治学院、外交学院、体育学院等高等院校。
在兴建高等院校的同时,还建设了34万平方米科研机构。相继建成了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电子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化工冶金研究所、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等,并在中关村地区集中建设了一批研究机构,至此,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发展已初具规模。
③第三阶段:高校和科研设施建设大发展,迎来了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大发展
1955年4月,北京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
提出“北京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使它站在我国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最前线”;“今后需要扩大统一投资建设范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等,都可以采取统一投资、统一安排和建设的办法”。
从1958年开始,北京的科研机构有了更大地发展。这一时期,总计建设科学研究机构79.6万平方米,为解放后新建科研机构的70%。其中,社会科学、生物、地质等研究所大部分集中在东城区,基础理论和尖端科学等研究所大部分集中在中关村和北中轴一带。中央各部委的科研机构,比如规模较大的石油、钢铁、化工、有色冶金研究院,还有从外省市迁来的橡胶研究院、食品研究所等,一般都安排在各部委机关附近,集中在北郊和平里、北太平庄和西郊百万庄一带。
到1960年底,北京的高校增加到54所,建筑面积增加到178万平方米,学生人数增加至9.8万人。其中,北京纺织学院、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都是在这三年内建设的,还有许多干校、中专升级改为高等院校,如北京轻工业学院、水电学院、煤炭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
随着北京科研和高校建设大发展,迎来了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大发展。
④第四阶段:建设高科技产业区,“园区”成为北京城市创新空间从市区向郊区拓展的新形态
1980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做出了关于“首都建设方针”的重要指示,1983年7月中央正式批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草案)》。
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北京的文化教育事业有深厚的历史基础,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中心,今后应该成为全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最发达、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首都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主要应安排那些能反映我国现代化建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全国指导意义的典型单位,还要肩负起为全国各地培养、输送各种人才的任务”。
在本次总体规划方案贯彻实施后,北京市高等院校(含中小学教室)建设完成了653.6万平米,科研机构建设完成287.4万平米。
1988年5月,北京市政府决定,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划定100平方公里范围,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1年8月,又划出60平方公里,开始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北京形成了以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为中心的海淀、昌平、丰台高新技术产业带。
通过这一时期“园区”的建设,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完成了从市区向郊区拓展的新形态。
⑤第五阶段:提出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布局初步形成
1993年10月,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2-2010)》做出批复,提出北京“成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城市”,“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安排必要的空间”,“建立科技、信息市场,完善科技开发和服务体系”。
1999年6月,国家下发《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批复》,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又迎来发展新通道。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关村已经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这里不仅有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类高校68所(其中,仅985、211大学就有26所,占全国同类高校的30%)。还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13家,拥有的国家实验室占全国的1/3,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占全国的36%。
另外,中关村及其周边地区还集中了全国40%的科研经费;国家专利交易中心的年成交技术金额,占到全国的40%以上(徐颖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5)。
北京城市创新空间所需要的创新群体、资金投入、空间建设、政策支持等创新要素已经完备,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布局初步形成。
⑥第六阶段:新世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形成了以中关村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北京城市创新空间“新生态”和新格局
2005年,新世纪的《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得到中央的批复,规划提出:北京是“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中心城实施“六个调整、六个优化”战略,调整迁出部分“教育、科研”等设施,完善建设了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海淀山后科技创新中心等城市职能中心。
东部新城引导发展电子、汽车、医药、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以及商务、物流等功能,积极推动开发区向综合产业新城转变。西部新城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南部新城则以“亦庄”为核心,建设创新孵化制造基地。北部新城则打造北京创新职能核心区。
中关村地区突出科技金融、专业化服务、科技企业总部等职能;引导海淀山后地区的研发部门集聚,孵化职能则向昌平平原地区扩散。最终依托中关村海淀园、海淀山后地区、昌平平原区,集合基础科研、总部管理、专业化服务、中试孵化、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形成北京科技创新职能核心区。

图2-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现状分布意图
(和朝东、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5)
图3-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用地和单位比率示意图
(和朝东、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经过10年的建设实施,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北京城市创新空间资源。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现状约1807公顷,存量约1139公顷。其中,存量创新空间用地40%分布在中心城和新城国家级开发区内。

图4-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各区的现状与规划用地规模示意图
(段瑜卓、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出现了新变化。
从2011年起始,北京第一家“创客空间”(Hackerspace 或Makerspace)在宣武区一间小屋出现,从此这种新空间、新业态,开始在北京大量出现。
图5-北京“创客空间”类型及特征示意图
经过多年发展,海淀中关村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创投孵化器和加速器,不仅有车库咖啡、3W咖啡、“36氪”等创新型孵化器以及“海淀留创园”等21家留学人员“创业园”,还有“硬创帮”、“北京IC咖啡”、“创研工坊”等专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集成电路、物联网设备的“创客空间”。
截止到2015年底,北京市各类的创新机构已经超过150家,国家级孵化机构36家,各类新型“众创空间”130家,入驻企业超过9000家,吸纳就业17万人(北京市科委2015年数据)。
除了实体“创客空间”外,还有北京“众创空间”联盟等“创客服务”组织,为成员提供投融资、制造加工、市场营销、终端消费、教育培训、创业导师等专项服务。
北京各高校还建设有13家高精尖创新中心。例如,清华大学已经建设了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中心”(ICENTER1.65万平米),北大及其他高校还建设有12家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现今,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指引下,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海淀创业中心、中关村软件园、昌平未来科技城等为代表的15个国家级孵化器初具规模,北京创新空间所需的、高端化的创业“生态体系”—“产学研一体化”已逐步形成。
2、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的60年总结
通过对60年来的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的回顾,我们认识到:
从创新主体来看,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的从业者,从最初的国家、部委、大学、市属等科研单位人员,逐渐增加了国企、私企、“创客”等多元化创新单位和群体。
从资金投入来看,北京城市创新空间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政府投入,逐渐增加了外资、私营企业(国内外的天使资金)的支持和投入。
从创新空间形成来看,北京城市创新空间从最初内部单位的“封闭式”高校科研空间,逐步向外部开放和扩展,既有“内生”大学的“校区”空间,又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园区”空间,还有最近大量出现的“创客”集聚形成的“创客空间”。
从创新空间形成机制看,北京城市创新空间从计划经济体制指导下的、从中心城的空间集聚到郊区化的分散发展,再到政府与市场双轨体制下的、中心城和新城的重新集聚与快速生长,总之,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发展至今,创新主体、资金投入、空间提供、政策引导四方要素协同一致,成就了“产学研一体化”和“产城融合一体化”的出现,成就了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的“新生态”和“新格局”。
二、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
经过60年的形成和演进,并受国外发达国家创新趋势的影响,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开始面临新问题,遇见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1、新问题
①协同创新方面明显不足
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的创新活动虽然非常活跃,但是在协同创新方面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
创新活动和空间组织布局不完善不匹配。
创新政策和空间配套功能脱节及落地难。
创新空间从增量向存量调整中缺乏政策依据。
创新空间实施缺乏前瞻性、综合性、战略性指导和研究。
在面对国家及北京城市创新空间政策支持上,存在不匹配、不配套、执行难。
例如,如何实施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尚未明确;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的目标、规模、结构、布局尚未研究;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平台的搭建和机制缺乏顶层设计。
②创新空间亟待资源整合
中心城区虽然集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但协同创新空间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例如,中心城区集聚了高校、中科院、高科技园区等重要研发资源,但高校和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还十分有限,还缺少真正推动北京走向创新驱动的创新引擎。
近郊区科技园区的“产城融合”尚显不足,功能区的特征还十分明显,配套功能相对较弱,创新和生活还未完全与城市汇聚和融合。
远郊区科技新城尚未真正形成,新城创新空间存在定位特性不够、定位雷同等问题,新城的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昌平未来科技城等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整体优势。
③创新空间“需求侧”和“供给侧”的错位
中心城的创新空间需求面大,而供给不足。中关村核心区创新活动高度聚集,发展空间受到局限,而存量的创新空间,又大多位于中关村核心区外围的老工业区,尚不能完全承接中关村的创新空间“外溢”功能。
新城的创新空间存量较大,而大学城的创新空间有限,两者没有形成空间“互补”。未来科技城入驻的都是国家级的科研单位,内部自成“生态系统”,无法产生“外溢”需求,“内生”和“开放”的矛盾,存在供需错位。
④新兴“创客空间”处于管理和政策真空
总体来看,北京“创客空间”仍处于发展初期。
从收入来源讲,北京“创客组织”仅在维持“创客空间”的基本运转,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自身发展能力讲,北京“创客空间”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受“投融资渠道、商业模式选择、市场理念、生产和人才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好创意只能停留在样品上,难以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北京的“创客产品”保护存在明显不足,前期投入了大量智力和资金的项目在分享之后,很容易被别人复制加工,不能有效保护“创客群体”创新活力。
中心城内的“差异化”(Heterotopia)的“创客空间”会“脱变”原有功能使用,大多“创客空间”在住宅、厂房里生存,城市存量创新空间的更新,还存在着许多规划管理和政策的真空。
2、新机遇、新挑战
①面临新机遇
保持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对国家发展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而“长尾市场”的“分布式、去中心化、个性化定制”的需求,为创新企业带来机遇。“创客空间”模式代表了新一代制造技术突破发展下,生产组织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这势必给“小微企业”带来新机遇。
未来“创客空间”是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引擎,像富士康、联想、腾讯这些大型企业,从“创客空间”寻找“企业外在”的创新价值,已经成为这些大企业的重要选择之一。
②迎接新挑战
欧美等创新发达的国家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新硬件时代”。
新硬件时代,是以美国强大的软件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基础,由“创客”为主要参与群体,以3D打印设备为硬件表现形式的一种新产业形态。
作为引领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必将面临“新硬件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
北京的创新空间发展的新趋势,应该走向“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生产组织网络化、空间功能综合化”(北京市科委)。
创新空间操作的重点:构建创新空间平台,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创新空间制度的保障:政府应成为创新空间运行机制的主要引导者、操作者。
创新空间市场的构建:创新服务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发力;创新主体从“小众”到 “大众”;创新活动从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创新理念从技术供给到需求导向。
创新空间的提供:借助中关村创新活动的聚集,越来越多的、适合互联网+的、大量的创新空间必将被激发出来,城市创新空间从“内生”走向“开放”,从“校区”和“园区”走向“产学研一体化”和“产城融合一体化”。
三、展望:以协同创新共同体为平台,谋划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发展新战略
目前,欧美国家都在积极着手构建“创新共同体”。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大学科技园区协会等诸多组织,陆续联合发布了《空间力量:建设美国创新共同体体系的国家战略》、《空间力量2.0:创新力量》等报告,提出了美国“创新共同体(科技园、大学学院、联邦实验室、私营研发企业)”这一概念和相关重要举措。
创新共同体突出了政府角色,着重谋求政府与企业间“双向互动”,关注“产学研用”融合,强调共同体的协同、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
借鉴国外经验,北京理应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和文化优势,实施“协同创新”驱动战略,最终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图6-北京城市功能板块图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专题2015)
1、确定空间新目标
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
在传统要素主导阶段,商业是促成世界城市形成的决定因素,城市商业中心(CBD)是世界城市的核心载体。在资本主导阶段,金融是促成世界城市形成的决定因素,中央商务区(CBD)是世界城市的核心载体。在创新主导阶段,技术创新是促成世界城市形成的决定因素,中央智力区(CID)是世界城市的核心载体。
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长期坚持实施的战略目标。
北京应发挥规划空间平台的统筹引领作用,将北京市创新活动和政策在空间上落地,并通过北京市“协同创新共同体”实施平台,打造国家中央智力区(CID),强化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地位,推进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大发展,形成引领全国乃至世界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新格局。
2、打造空间新结构
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结构为框架,通过“多心集聚、廊道拓展、板块引导”,集中建设若干创新中心,强化创新空间沿交通廊道和大学城的培育,促进中关村科技创新板块与周边地区功能的融合,实现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3、谋划空间新布局
打造北京的科技创新中心,搭建“一核、两副、八园、多节点、网络化”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搭建北京城市创新空间新布局。

图7-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布局示意图
(杨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5)
①建立“一核”:在中心城,以中关村核心区作为创新源,打造国家中央智力区
②做强“两副”:在近郊区,完善海淀山后地区、亦庄新城的协同创新副中心建设
③做大“八园”:依托新城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多园”,做大丰台总部基地、良乡大学城、生物医药基地、新航城、沙河大学城、科技商务区、未来科技城、中科院大学“八大创新中心”
④培育多节点:发展重点城镇创新产业生长点,培育多个微中心
⑤完善网络化:完善创新活动从“内生”向“开放”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无缝接通
⑥实施创新空间重点内容:积极创建国家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打造中关村软件城、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一条街、科技金融一条街。发挥中关村、海淀山后、亦庄的核心带动作用,形成区域梯度协作发展的创新空间新格局(北京市科委)
4、创新“协同”新机制
以协同创新共同体为实施平台,建立国家级的中央智力区实施机构和体制机制,研究制定中心城、新城和重点科技园区创新空间差异化的政策和激励办法。
结合最新颁布的《国土发改科技住建商务部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意见》(2015),保证“低成本”的城市创新空间供应,提出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增量用地”新制度和“存量用地更新”新办法,适时建立起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实施公共参与、监控和评估法定制度,出台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的行动计划。
五、城市创新空间的实施纲要:从“校区”和“园区”到“产学研一体化”和“产城融合一体化”;从“内生”和“开放”走向“协同创新”,实施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发展新战略和新转变
1、中心城区:面向初创群体,释放“内生”和“存量”空间,北京城市创新空间从“校区”和“园区”向“产学研一体化”转变
实施中心城区的创新驱动,开放“内生”空间,激活“存量”空间,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政策,为“初创群体”提供“低成本”的创新空间,实现中心城“产学研一体化”。
①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引擎
构建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引擎,由政府、企业界和大学、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和构建,将创新要素向中心城集聚,以此建立中关村的“创新驱动核”以及金融街和中央商务区的“投资驱动核”引擎,“三核”共助“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引擎驱动力”。
②强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和融合
鼓励高校培养企业家精神,实施办学、研发、培训、生产和创新一体化,推动中心城区的学院派文化、科技园区的创业文化、社区的“创客文化”之间的融合。
③建设国家级的中央智力区(CID)
以中关村核心区为创新源,重点建设国家中央智力区(CID)。
中科院、八大院校要担当起国家中央智力区“角色”,提供高教研发和创新服务。为此,北京要进一步在高校体制改革、创业环境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打造国家自主创新“新源头”和创新驱动“新引擎”。
2、近郊区和城乡结合部:面向创新企业,推进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的“产城融合一体化”转变
①探索科技园的存量更新
加快中关村科技园由单一功能的开发区向城市功能的“创新社区”的转变,使得每一个科技“园区”既具有教学、生产、研发功能,还具有城市生活功能,最终实现北京城市创新空间“产城融合一体化”。
②完善配套生活设施
构筑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态良好、文化教育发达的宜居环境,加大生活性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如大型连锁超市、百货、文化娱乐设施、医疗教育设施等,完善科技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生活便利程度,吸引大量创新企业进入,构建北京城市创新“新社区”,实现北京城市创新空间“产城融合一体化”。
③实行优惠激励政策机制
积极实行购房税收优惠、经济适应房优先配售、人才公寓配给、外来高端人口优先落户等优惠政策,逐步完善科技园区的社会服务体系,最终形成有利于优秀创新人才向“创新社区”集聚的体制机制。
3、新城和远郊区:面向国家级创新单位,推动以国家战略性创新为主导功能的“科技新城”建设
在北京新城发展建设规划中,应把“大学城”的“校区”作为更为重要的创新资源,预留创新发展备用地,结合新城的建设,大力实施国家级科学城的建设。
①加强科学城推进
新城战略定位要从郊区新城向创新新城的转变,创新新城的建设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国家级、市级层面的协调推进机制,推动“郊区新城”向“科技新城”转变。
②集聚郊区科技资源
鼓励中心城区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入驻新城,全力推进科技新城的建设。昌平、大兴、房山新城可充分依托大学城的建设,提高科技资源集聚规模,加快促进国内外大批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建立科技研发平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③积极开展先行先试
要争取国家和市里的支持,鼓励创新空间发展向科技新城倾斜的激励政策,支持国家部委和北京市级的高校和科技重大项目落户新城,加强新城的创新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推动以国家战略性创新为主导功能的“科技新城”建设。
文献参考
1邓智团,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创新功能,软科学研究2015。
2曾鹏,当代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发展,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3石晓冬、陈军、王亮、袁晓辉、叶依谦、加雨灵、任俊宇,北京市创新空间现状调研与规划建议,首都区域规划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2015。
4张敬淦、赵峰等编,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资料,第一卷,城市规划部分,北京市规划管理局,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辑部,1987。
5黄艳、赵知敬、刘文忠等编,岁月回响-首都城市规划事业60年纪事,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城市规划学会。
6杨明、杨春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5汇报稿),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5。
7段浩,中国创客空间地图与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工业评论,2015。
8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文本,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