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重庆:低效“巴掌地”变高产“增收田”

重庆:低效“巴掌地”变高产“增收田”

初夏时分,渝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峥嵘,正是各种农作物生长的大好时节。走进重庆市城口县庙坝镇石兴村,碧绿的田野里,金灿灿的油菜花潮刚刚退去,绿油油的菜籽果荚簇拥在一起。村民们穿梭在田间地头,脸上洋溢着笑容。
“以前这里山高坡陡,爬上去种地十分困难,每移动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庙坝镇石兴村村民张树人讲起前些年种地的情形感慨地说。
山大、沟深、坡陡,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县是典型的立体山地地形,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耕地面积22.84万亩,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就占了58.26%,且零散破碎,多为“巴掌田”和“鸡窝地”,耕地利用率低,产业规模化难,曾面临“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
为提高耕地利用率,城口县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在当地政府配合下,积极克服耕地坡度大、选址难度高等实际困难,创新实施并分类推进“零改整、坡改梯、建改耕、低改高”土地整治项目,努力让荒地变水田、碎地变片地、坡地变平地。目前,该县累计分类推进“零改整、坡改梯、低改高”土地整治项目40个,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还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土地整治让全县的土地数量、质量都得到了提升,也让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城口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零改整”合理归并零散耕地,将碎地变片地,小田并大田,有效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问题,改变人背畜驮的传统耕作方式,实现了粮油产业规模化、宜机化发展。“坡改梯”将坡度大、地形陡、地块窄的耕地降坡整治为层叠有序的梯田,有效提升了土地耕作条件且利用良好。“低改高”是指耕地质量提升改造,整治后的耕地灌溉抗旱、土壤蓄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低产田变身高产增收田。
“现在小农机可以直接开进来,这一季油菜收割后,马上又要种上玉米了。”石兴村村民张树人笑容满面地说。原来的坡地经过悉心整治后,地块平整、耕作便利,不仅有效提升了土地耕作条件,灌溉抗旱、土壤蓄肥等能力也明显提升。“一地两季”(即一块田种植两季作物)无缝衔接,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不仅让村民们实现“一田多收”的目标,还带动了产业发展。去年以来,当地村民每亩地至少增加上千元收益,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作者:毛艳艳 于瀚钦
文字编辑:王希

新媒体编辑:陈平


重庆:低效“巴掌地”变高产“增收田”

推荐阅读

重庆:低效“巴掌地”变高产“增收田”

“我为‘i自然’献一策”有奖征文启事

《奋斗者说》主题短视频开始征集啦!


欢迎投稿!地灾防治新媒体作品征集展播启动


全国耕地保护全媒体作品开始征集啦!

重庆:低效“巴掌地”变高产“增收田”

重庆:低效“巴掌地”变高产“增收田”

重庆:低效“巴掌地”变高产“增收田”

重庆:低效“巴掌地”变高产“增收田”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重庆:低效“巴掌地”变高产“增收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