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专家大咖现场头脑风暴,为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提出“解题思路”


专家大咖现场头脑风暴,为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提出“解题思路”


6月17日

武汉第二届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论坛召开

现场,六位院士大师齐聚一堂,星光闪耀

他们对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

提出了哪些“金点子”和“解题思路”?

我们一起来看看!


专家大咖现场头脑风暴,为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提出“解题思路”

专家大咖现场头脑风暴,为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提出“解题思路”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带来了《城市水系统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他指出,武汉是百湖之市,百湖首先就是一个大的排水系统,需要更好利用大大小小的湖泊资源,多关注湖泊生态的完整性。需多方面理解海绵城市的真正含义,将所有水资源进行全面统筹管理,只有全盘保护与利用,才能从水安全上升到水文化,最终实现蓝绿融合。


专家大咖现场头脑风暴,为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提出“解题思路”

专家大咖现场头脑风暴,为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提出“解题思路”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指出,一直以来,武汉高度重视以水治城、以水兴城,在防洪排涝、水环境改善、水环境修复、水文化塑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他建议,未来要立足武汉的大河文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风景名胜等特征,充分融合水文化,整体打造具有特色和标识性的大文化体系,建设武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示范区,提升武汉水文化的标识性。


专家大咖现场头脑风暴,为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提出“解题思路”

专家大咖现场头脑风暴,为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提出“解题思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提出生态修复应以水循环理论为支撑,要优化基于水循环过程的生态修复顶层设计,需加强水文地质学、生态水文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跨学科的聚合,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演化规律探索生态系统健康保障的路径。探索“人工智能+”的水循环生态修复技术。对于水循环过程的模拟方法,涉及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城市水生态环境问题的表象在水里,实际上根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未来可研究如何用机器人对管网的渗漏和修复开展智慧水务、各类监控。


专家大咖现场头脑风暴,为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提出“解题思路”

专家大咖现场头脑风暴,为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提出“解题思路”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辰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辰认为,在“双碳”背景下,应更重视污水污泥与厨余垃圾的治理。污泥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技术标准将引导协同处理项目的高质量建设和规范化运行,通过标准化所产生的乘法效应,引导创新模式发展,加速创新成果推广。


专家大咖现场头脑风暴,为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提出“解题思路”

专家大咖现场头脑风暴,为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提出“解题思路”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树苑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树苑表示,武汉的水资源丰富多样,经过多年治理,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今后需重点关注污水收集,可利用网格监督管理,建设韧性城市,进一步促进人水和谐。


专家大咖现场头脑风暴,为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提出“解题思路”

专家大咖现场头脑风暴,为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提出“解题思路”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点赞了武汉的水资源和治理成果,他表示,武汉今后要使低碳生活和创新聚集在城市,须多思考如何让年轻人留下来低碳安居。未来,需要更多人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充分认识低碳转型的重要性,城市低碳化转型将带来巨大的机遇。


当天,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兴业银行总行也受邀到场,分享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全国优秀经验。

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武汉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规划设计产业联盟单位进行了优秀项目交流。


/
撰文:涂为、孙佳、周颖
审核:徐中
编辑:金莎
出品: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
长江日报城建传播中心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众规武汉):专家大咖现场头脑风暴,为建设生态和谐大武汉提出“解题思路”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