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版——
【摘要】面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城市居民能否正常获取生活物资是维持居民正常生活的关键之一,也是城市韧性重要的微观体现。当前我国针对社区等微观层面的应急生活物资保障建设仍存在不足,应急状态下生活物资运输的“最后一公里”成了当前应急生活物资保障的重点难点。日本、美国广泛推动社区商业设施的平灾结合建设,强化社区层面的应急生活物资保障能力。本文从平灾结合和韧性城市理论出发,梳理当前我国社区层面应急生活物资保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社区商业平灾转换的建设和管理问题,结合日本、美国在社区商业应急应用建设的实例,提出推进法规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强韧硬件设施、构建应急预案等方法,强化社区商业点的平灾转换效率和应急管理能力,以期为未来社区层面应急生活物资保障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引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以及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冲击。韧性是降低灾害冲击,使城市迅速恢复的重要手段。社区是城市内部的典型空间,因此社区韧性也是韧性在城市内部空间最具实践意义的典型代表。社区韧性被定义为社区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稳定能力、恢复能力、适应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影响下,社区往往因为与外界的联系中断而成为城市中的“孤岛”,在这种情况下,保障社区内生活物资的正常供给是维系居民生活与社区稳定的重要措施,也是评价社区韧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随着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的冲击,我国以政府为重要主体、自上而下的应急生活物资保障体系在社区等末端节点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包括:生活物资保障品类供需不对接,物资供应依赖政府储备分拨或定向采购,非专业分拣配送团队缺乏物流知识以及相关工作经验等。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开始重视企业、社区组织等社会力量在应急生活物资保障体系中对政府的补充和支持作用。在社区层面,社区商业设施极高的可达性、丰富的业态和商品储备、较高的设施布局密度,使得其具有服务应急生活物资保障的潜力。
当前我国社区商业的应急生活物资保障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1)法规制度建设尚存空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出台的应急物资保障管理办法中有关政企合作的相关条款缺少对长效深度合作机制的要求,而地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综合防灾规划等也未将社区商业纳入应急生活物资保障体系。这些因素易导致社区商业的应急应用缺乏合法性,应急援助责任不明晰。(2)设施建设缺乏对灾后救援使用的考虑。《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201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18)等相关标准未提及社区商业设施的防灾韧性建设要求,重要生活物资供应设施硬件缺乏韧性,一旦遭遇突发事件极易导致功能瘫痪。(3)社区商业应急运营管理预案制定工作普遍不足。当前的超市、便利店等社区商业设施的应急预案多与消防疏散、疫情防控、食品安全事故等相关,缺乏灾害响应的相关内容,亟须以业务持续性运营的思路完善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
日本、美国在运用社区商业设施支持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两国在常见社区商业设施建设中融入“平灾结合”这一防灾避难设施的重要设计原则,使设施兼具日常使用功能和灾时应急功能,以保障社区应急生活物资供应,强化社区的灾后自救能力。日本政府通过与社区内零售企业进行防灾事业合作,加强灾后社区的应急生活物资供给能力;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则将社区商业设施视为用于保障社区水和食物等物资的重要生命线设施。本文针对未来城市社区应急生活物资保障的现实需求,剖析城市社区商业设施在应急生活物资保障工作中的重要潜力,通过分析日本、美国社区商业在应急生活物资保障中的作用以及平灾结合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社区层面的应急生活物资保障提供策略。
1.1 社区应急生活物资保障
针对社区应急生活物资保障,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应急物资管理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和社区应急物流网络三方面展开。在应急物资管理机制角度,国外学者明确梳理政府、社区、企业和家庭等不同主体在社区应急物资保障中应承担的责任;在社区应急物资储备模式方面,研究侧重从社区应急物资种类数量需求分析和物资储备成本优化策略设计等视角开展;此外,有学者从社区端应急物资仓储设施选址和最佳物资配送路径等角度对社区层面应急物流网络展开研究。国内有关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关注应急物资保障制度体系设计,从城市等相对宏观的尺度针对社区应急物资供给能力建设、应急物流运输机制建设以及应急物资储备分配管理等保障体系中的不同环节展开分析;另一个层面则聚焦社区尺度,从应急物资的末端配送问题出发,重点关注不同配送模式的效率研究、应急物流网络构建以及高新智能技术在应急物资末端配送上的应用。
1.2 社区商业的应急生活物资保障应用
不同国家对社区商业有不同定义。通过对比中、日、美三国对社区商业的概念界定和建设目的可以发现,三国的社区商业都凸显了以社区居民为服务主体的特征,除基本的商业功能外,在减轻行政负担、振兴社区、促进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功能性(表1)。由于消费场景的客群相对固定,社区商业作为社会单元,往往能够与社区居民建立稳定的邻里关系,在紧急状态下的社会互助中发挥重要作用(图1)。2020年我国发布了新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办法》,将“是否与社区内及邻近超市、企业等合作开展救灾应急物资协议储备”作为“社区应急物资保障”一项的评分标准之一,以促进社区管理机构与社区商业在应急物资保障事业方面的合作。


针对社区商业设施的应急物资保障应用,国外的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日本学者和学术机构较多从社区商业设施平灾结合利用的角度展开研究,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运用零售店和便利店等社区商业设施开展应急生活物资援助工作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另有研究从社区商业设施的应急生活物资援助能力和援助机制出发,探讨优化策略,以提升社区商业设施的应急物资援助效率和稳定性。欧美学者则更多关注社区商业的灾后快速恢复,主要针对社区商业设施因灾害停滞对社区灾后恢复的影响,社区商业作为社会单元在灾后援助和社区韧性建设中的意义等方面展开研究。
当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较少。姜凯凯等结合日本便利店的建设经验,提出应制定扶持政策引导便利店均衡发展,适度提高地方品牌集中度等策略,从而利用连锁便利店构建物资应急配送终端体系。柳宏程从韧性理论出发关注了突发事件下社区商业的持续运营能力,将社区商业设施的韧性特征归纳为五个维度,包括可达性、适应性、多样性、稳健性、冗余度。其中,提升设施可达性的策略包括强化标识引导以及提高设施的布点数量和均匀性;提升适应性的方法包括依据地区气候特征改进硬件设施,调整业态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政策背景;提升社区商业设施的多样性须丰富设施组织形式、业态、运营方式;社区商业设施的稳健性直接与建筑的结构安全性、防火安全性相关;提高社区商业设施冗余性的策略包括对设施空间进行弹性利用,并强化关键系统功能的冗余。
综上所述,当前国外针对社区商业设施的应急物资保障应用,在平灾结合建设、设施持续运营和灾后快速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由于国情不同,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不能被全盘吸收。国内学者针对社区物资保障的研究较少关注运用社区商业等社区内资源提供应急生活物资保障服务,也较少提出具备短期内可操作性的策略措施;部分研究关注了社区商业的持续运营能力,但未涉及平灾结合建设;涉及经验借鉴的研究也多为对单一国家的案例解析,且主要从宏观布局、企业发展等方面提出策略。本文力图填补我国在社区商业设施的应急生活物资保障应用研究方面的空缺,重点对比分析日本和美国社区商业的应急生活物资保障应用策略,从政策制度支撑、硬件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策略等方面寻找两国在社区商业平灾结合建设路径方面的共同性,并结合我国体制凝练经验与启示。
2 日本社区商业平灾结合建设与管理经验
自1960年代起开展的“社区营造”运动使得日本社区逐渐形成了以市民为主体的建设管理模式。“自治会”等居民自治组织负责领导和治理社区,并配合市町村政府开展社区自主建设活动。2010年内阁政府出台的“新公共”政策,更是强调了政府、公共组织以及居民个体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联动作用。以公众为主体的社区建设也使得个体对所属社区呈现出较强的归属感,形成“地域共同体意识”,对于各类社区活动保持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在这样的社区治理背景下,日本社区的防灾减灾建设活动也十分强调公众参与。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十分关注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灾害风险治理。早在1980年,日本官方首次提出“防灾生活圈”这一概念。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进一步加强防灾生活圈的独立性和平灾结合建设,并强调结合社区内家庭户和商业机构等力量,统筹资源,开展社区自主防灾减灾活动。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在灾后的生活物资供给能力,日本政府与社区自治团体高度重视社区内商业设施的应急物资保障应用,形成了社区商业的平灾结合建设路径,在制度构建、设施建设和运营策略等方面均形成了大量经验(图2)。

2.1 政企合作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方面,日本政府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实施了相关对策,以加强政府与社区零售企业的防灾事业合作。
国家层面,2017年7月,日本政府将罗森、全家、7-11等多家便利店和超市规定为“指定公共机构”,要求相关门店在灾中提供救援物资,并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支援与庇护。“指定公共机构”是由日本首相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指定的公共机构,通常包括交通运输机构、电力公司、通信公司等在灾害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企业和公共机构。日本政府要求此类机构制定防灾行动计划,从公共性和公益性原则出发,在自行实施防灾活动的同时,协助政府开展灾害的预防、响应和恢复计划。作为指定公共机构,零售企业的运输车辆可被登记为“紧急交通车辆”,获得优先出入灾区的权限;企业还可接入“中央防灾无线网络”,以掌握损失规模并迅速恢复服务。政府鼓励指定公共机构之间相互协作支援,促进地区恢复。2018年,罗森集团与日本中国电力公司签订协议,明确:在灾害发生时,罗森集团须向中国电力提供援助物资,中国电力则将确保罗森集团各类设施的应急供电。将便利零售企业纳入“指定公共机构”,能够充分发挥便利店布点密集的优势,并利用企业的专业物流与配送网络,强化社区的应急生活物资保障能力。
地方层面,日本多地政府也积极与社区内企业开展防灾事业合作,指导经营者制定自然灾害应对策略,构建自主防灾体制。以大阪市为例,《大阪市防灾减灾条例》明确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缔结合作协定,帮助企业持续运营或尽快恢复,确保物资供给。市政府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应急物资请求与配送机制,协定企业除了参与以政府主导的物资配送,其自身面向受灾地区门店的物资配送也同样是物资保障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图3)。为促进条例实施,加强包括生活必需品供给在内的五项社区应急保障能力,市政府于2017年开始推行“防灾合作伙伴登记制度”。该制度通过预先登记包括零售店、餐饮店等具有救灾作用且拥有救灾意愿的社区内经营性场所,并开展针对此类社区企业的防灾培训,以提高社区的灾后自救能力。
2.2 平灾结合的硬件设施建设
(1)门店设施建设
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会导致电力、燃气等关键生命线系统的中断,从而阻碍零售门店的持续运营。为此,罗森等企业针对门店开展了一系列设施建设,以增强门店设施韧性,使门店能够在灾后迅速恢复运营能力并投入使用。以电力系统为例,为加强系统冗余性,罗森等便利店门店均设置有小型发电机或不间断电源,以保证店内的收银机、照明设备等能够在灾后正常运行,为社区居民提供照明、热饮、热食以及临时避难地。此外,在门店因故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企业也会通过搭建临时门店的方式尽早恢复受灾地区的商品供给业务。
(2)信息系统建设
灾难发生之际,日本便利店企业会利用专门的物流系统调配其他地区的商品物资,在短时间内将各类生活必需品输送到受灾地区门店,以保证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为了更有效地了解门店、仓储、物流的运行情况,罗森、7-11等便利店企业与政府合作,构建了灾情信息系统,使门店、地区办公室和工厂的运行状态、配送车辆、供应链状态以及受灾范围、交通情况和疏散情况等信息能够清晰地反映在地图上,从而实现应急物资的精准调配与快速运输。
(3)库存储备建设
在灾害初期,运用零售门店固有的商品储备是社区应急生活物资保障的重要途径。根据相关研究,东日本大地震后3天内,仙台市便利店的使用量约为平常的4倍,小型零售商店的使用量约为平常的8倍。零售门店内的商品储备品类涵盖了食品、婴儿用品、女性用品、卫生用品等生活必需品(表2)。此外,零售商铺等还会设置防灾储备专门柜台以售卖被称作“非常食”的应急食品,种类包括主食、肉类、甜品、果汁饮品等,保质期可达2~5年。
2.3 平灾转换策略构建
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罗森等大型便利店企业从管理机制和经营策略入手,构建了业务持续计划(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计划旨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在确保员工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不中断关键业务或迅速恢复关键业务,尽可能继续为客户提供商品和服务。当灾害发生时,总公司将迅速成立灾害对策本部,收集有关员工的安危情况、门店设施的受灾情况、防灾业务实施情况、商品以及救援物资的配送情况等信息,并组织专班对援助行动和受灾地区门店设施的运营进行指挥调度。
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门店等地方设施的应灾能力,相关企业还出台了防灾业务计划。计划重点确立了防灾体制,为灾害的预防、响应、重建对策实施建立标准。针对设施防灾应急工作的流程,计划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1)定期检查店内的防灾设备及用品,并调查门店墙体、照明以及其他设施设备的老化情况,根据需要进行修理;(2)定期检查应急通信设备,在灾后及时通过内部通信网络汇报情况并获取相关指示;(3)对仓储、门店内的物资储存品种、数量等进行定期清点,对即将到达保质期限的物资进行置换;(4)为员工定期举办有关灾前准备和灾时响应的研修学习,并开展防灾实践演练,使员工在灾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实施应灾对策。
3 美国社区商业平灾结合建设与管理经验
与日本类似,美国的社区治理也呈现出高度的居民自治化。美国社区治理依赖于社区公民、公共服务企业及组织的参与,政府等公共权力机构并不直接干预社区内部事务,仅提供辅助性服务。社区内的最高权力机构“社区委员会”由选举产生,负责管理社区各类事物,社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为社区的建设提供资金、策划和技术支持。美国社区建设较为强调塑造社区精神与社会价值,强调培养社区居民的主人翁精神、自治精神与互助精神,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基于高度自治的社区治理背景,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提出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该模式明确了社区在应急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倡导公众参与应急管理,强调利用社区内人力、物力和社会关系等资源主动应灾,以提升社区防灾韧性。社区内各类零售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广泛的信任,与社区居民形成了稳定的纽带关系,因此在“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下,社区零售企业被视作政府与社区的重要应急防灾合作伙伴。联邦与地方政府、社区与企业自身等也从体制构建、规划建设和运营策略等维度提出了社区商业平灾结合建设的相关策略措施,并形成了建设管理路径(图4)。

3.1 注重社区商业作用的社区韧性制度构建
针对社区韧性建设,FEMA将构建强健、适应力强且能够迅速恢复的社区作为建设目标,并建立了社区生命线体系,其中食物和水的保障是社区生命线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美国,社区的各类零售企业是食物、水以及其他生活物资的重要来源。以纽约市为例,根据官方统计,2016年该市的超市、零售店的食品分销量占全市食品供应商销售量的49%。FEMA将这些社区零售企业视为社区生命线的基础设施,要求这些企业必须参与备灾规划,进行风险评估,明确与其业务开展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关键社区生命线工程,并了解可能对其正常运营和供应链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或连锁效应,以保证在突发事件下这些企业能够通过自身的内部应急响应,维持正常运行,强化物资供应链,持续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为进一步强化与社区商业设施在应急防灾方面的合作关系,美国农业部与FEMA等部门共同构建了灾时营养补充援助计划(D-SNAP: Disaster 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istance Program)。该计划旨在通过与包括社区零售企业在内的食品售卖企业签订合作契约,为受灾民众发放特定的应急食品津贴,使其能够利用这些津贴在合作企业门店兑换应急食品等物资。相关企业在申请并通过美国农业部审查后可参与该计划,参与计划的企业能够获得人员应急培训、设备支持和资金补助等多项支援,以进一步强化这些企业在灾后的持续运营能力。
3.2 强调社区商业持续运行能力的规划建设
美国多地政府从规划和设施层面关注了社区商业的韧性构建。纽约市2013年出版的总体规划《更强大、更具韧性的纽约》(A Stronger, More Resilient New York)中分析了飓风、洪水等灾害情景下该市食品供应系统所暴露出的问题,并就社区食品零售提出了强化社区商业的应急供电建设,提升社区食品零售店的布点密度等相关策略,以加强设施应灾能力。2016年,纽约市规划局发布了《海岸气候韧性:韧性零售》(Coastal Climate Resiliency: Resilient Retail)规划,旨在解决纽约市沿岸社区零售业面临的雨洪风险问题,通过促进店面硬件设施改造,减少企业可能面临的损失,同时确保社区商业在灾后保持可达性与可访问性,满足社区对关键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规划从街区和单体建筑的角度分析了社区商业的洪涝脆弱性,并将典型店铺空间内的区域按照价值、易损性等进行风险划分,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区域提出了不同的改造要求和策略(图5)。

马萨诸塞州政府关注应急准备策略在保持社区商业持续经营能力方面的作用。2007年,州政府发布了《食品零售场所应急行动规划指南》(Guidance for Emergency Action Planning for Retail Food Establishments),为食品零售企业制定灾害应急响应指南,帮助企业主制定应急计划。针对断水、断电、火灾、洪涝等不同紧急情况,指南为灾中应对和灾后恢复两个阶段提出了店铺内物资库存建设以及常见设备检修维护的相关策略。
3.3 强化物资可获得性的前端仓储布置策略
美国的餐饮、零售等小型社区企业往往会利用其店面设施以及冷柜、运输车辆等设备作为社区食物储藏室(community food pantry)。社区食物储藏室这一概念起源于1960年代美国出现的“食物银行”,即通常利用社区内的仓储设施收集社区内多余的果蔬食物和民生必需品等,为有困难的人群或慈善机构提供物资。1990年代,联邦政府设立了《好撒马利亚人法》(Good Samaritan Law),以减税的方式鼓励企业捐赠食物等物资,促进食品分发策略的实施。
如今的社区食物储藏室已不仅仅提供食品资源,其储备品类涵盖了新鲜农产品、瓶装水、罐头食品、冻肉、鸡蛋、牛奶等食品,以及洗手液、个人防护用品、婴儿奶粉和卫生用品等多种生活物资。在紧急情况下,这些遍布于社区内的公共食物储藏室为捐赠的生活物资提供了临时的社区端储存点,大大提升了食品物资的可获得性,在短期社区应急食物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储藏室策略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种无接触的应急生活物资获取方式。餐饮、零售等小型社区企业还与“赈济美国”(Feeding America)等民间慈善组织合作,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等构建了公开的食物储藏以及分发设施地图,进一步方便居民获取社区食物储藏设施的地理位置信息和库存情况(图6)。

日本和美国的经验证明,针对社区商业设施开展平灾结合建设,能够有效利用社区内部资源支持社区应急生活物资供应,缓解政府集中保障的压力。对比日美两国的相关策略可以发现,两国在建立社区自主防灾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制度引导下的政企协同参与、多维度的硬件设施系统完善和以持续运行为目标的运营策略,不仅能够提升灾害风险下社区商业设施的持续运营能力和恢复能力,提升平灾结合利用可能性,而且能以社区商业为着力点,自下而上地构建社区应急物资保障机制,提升城市社区韧性(表3)。

相比日本和美国,我国密集的城市社区人口和“强政府”的应急管理体制使得应急生活物资保障体系末端供应的问题更加凸显。随着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建设,关联激活社区组织力量、整合社区自身资源开始成为解决各类应急管理问题、提升社区韧性的重要途径。社区商业设施作为社区居民生活物资的重要日常来源,有必要重视设施的平灾结合利用。因此,我国城市社区亟待以政策制度为支撑,以硬件建设为重点,以运营管理为抓手,构建支持城市社区应急生活物资保障的社区商业平灾结合建设路径。据此,本研究结合日本和美国可行经验与我国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建设的现实需求,提出以下关键启示。
4.1 推进制度建设,加强设施灾时利用的合法性
日本和美国均通过法规制度建设的方式将便利店、杂货店等社区商业设施纳入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与规范。我国目前在社区商业的应急利用方面仍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尽管《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已经强调了社区商业设施在社区应急物资保障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中央及地方的应急物资保障管理办法和各地的应急物资保障规划中均未明确社区商业设施的相关工作标准。
未来我国应通过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商业平灾结合使用的合法性。同时,抓住社区生活圈和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的契机,将社区商业平灾结合建设的要求纳入相关标准,并制定相关规范以细化社区商业在灾前、灾中、灾后不同阶段的具体责任义务,将社区商业纳入应急生活物资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我国安全生活圈、防灾韧性社区的发展。
4.2 强化政策扶持,健全社区企业参与合作机制
为充分发挥社区商业设施在应急生活物资保障工作中的作用,日本与美国政府均出台了相关合作政策,为相关企业提供包括资金支持、信息共享、应急培训等在内的多项援助。当前国内部分城市已出现与便利店企业等签订应急物资保障协议的先例,但合作往往缺乏深度,仅为临时性的保供协议。
未来需进一步深入各级政府与超市、便利店等企业的合作机制,在地方应急物资保障管理办法中增加各级政府、街道与相关企业签订长期物资保障合作协议的要求。同时出台相关引导性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平台优势,多维度提供协助,提升社区企业的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效率。例如:考虑将涉及应急生活物资保障的社区商业设施和企业接入政府应急信息网络平台,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防灾减灾信息共享能力,强化不同主体的信息交换和协同服务,串联协同运输配送管理等环节以实现精准的物资调拨和高效的应急管理。
4.3 强韧关键系统,提升硬件设施灾害适应能力
提升硬件设施防灾韧性是促进社区商业平灾结合建设的基础。日本、美国均在房屋设施安全、关键系统设备功能冗余以及库存设施建设等方面高度关注社区商业硬件设施设备建设。
未来我国应加强对社区商业硬件设施的防灾减灾建设。针对涉及应急生活物资保障的社区商业设施,地方政府可在《建筑物与应急设施地震安全韧性建设指南》等相关建设标准中添加相关的防灾建设要求,提升其房屋建设安全等级,结合城市更新的工作开展,强化相关房屋结构安全检查、评估、维护以及改造。除了结构提升,还应通过设置备用设备等方式加强涉及设施运营的电力系统等重要系统的维护管理,并针对性地强化重要应急生活物资的库存建设,从而进一步提升设施在灾中的持续运行能力。
4.4 构建应急预案,强化设施持续运营能力
构建应急预案有助于社区商业设施的业主与工作人员明确应急管理流程,减少企业在灾中的损失,并提升企业的灾后恢复速度,加强设施的持续运行能力。日本的大型便利店企业构建了以事业持续性为核心的应急预案,美国政府则为社区商业制定了应急管理流程。
我国较少要求社区商业制定应急预案,未来需加强对于社区商业的应急转换策略构建。针对与政府签订相关协议的超市和便利店企业,应出台相关办法,要求企业针对不同紧急情况制定业务持续性计划和应急响应预案,并为门店、仓储、物流等不同部门出台标准化的平灾转换策略,如通过设置临时售卖点等设施设备促进灾时运营;对于社区内的小型商店,可由街道、居委会等组织开展定期的应急生活物资查验、应急转换演练、应急防灾教育等,并促进社区内不同功能企业的合作,从管理层面提升设施应急转换效率。
5 总结
非常态下,维持社区稳定、保障社区功能持续是社区韧性建设的核心。当前我国积极推进韧性社区、防灾安全社区建设,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激发社区自主能动性,使社区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通过自身力量维持社区功能有序运行,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从而提高社区稳定性。因此,有必要针对如何运用社区内资源提供应急生活物资保障服务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
当前我国对于社区应急生活物资保障的研究较少关注社区商业设施的利用。本文从平灾结合和韧性理论出发,研究了如何开展社区商业设施的平灾结合建设,总结了日本与美国社区商业平灾结合利用的策略机制和建设管理方法,并结合两国在社区治理制度以及社区应急防灾建设管理政策等方面的背景,分别从政策制度支撑、硬件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策略等多个方面对日本和美国的社区商业设施平灾结合建设管理策略进行了梳理,力图补充国内研究对于利用社区内资源开展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的空缺,为我国城市社区商业设施平灾结合管理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但须承认,与日、美两国不同,我国目前的社区应急管理更加依赖政府的主导,应急管理建设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因此,我国社区商业平灾结合的建设与发展应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上而下的社区治理和应急管理模式,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分析具体情况,形成有效的社区商业设施平灾结合建设与管理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社区应急生活物资保障体系。UPI
作者:夏静安,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xiajingantommy@outlook.com
翟国方(通信作者),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guofang_zhai@nju.edu.cn
编辑 | 顾春雪
排版 | 徐嘟嘟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期刊精粹 | 平灾结合视角下城市社区商业设施的应急生活物资保障研究——基于日美经验【2023.4期优先看 ·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