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为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数据赋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涵,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持之以恒推动数据赋能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 数据赋能数字融合,构建统一高效的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推动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以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立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自然资源管理和数字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对科学把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更好发挥数据效能,提升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数据赋能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作为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数据赋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涵,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数据赋能促进绿色发展,助推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运用大数据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有助于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加速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是建设绿色智慧数字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自然资源领域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推动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数据赋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挖掘数据要素的潜能,以数据赋能支撑自然资源保护监测管理,支撑自然资源工作的现代化,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
数据赋能促进自然资源治理,支撑“两统一”职责履行。充分利用各类数据资源,融合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能够为自然资源部门履行“两统一”职责赋能,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治理水平,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新时代,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持之以恒推动数据赋能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为自然资源管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提供数字化支撑。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切实保障数据安全。强化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将安全贯穿于数据生产、供给、流通、使用全过程。划定监管底线,守牢数据安全红线,全方位、全过程做好信息安全、数据存储、人员管理,用高标准严要求筑牢数据安全屏障。
坚持数据共享共用,促进数据合规流通。以数据安全为底线,提高数据要素供给数量和质量,增强数据要素的共享性、普惠性,释放数据价值红利。健全数据交换机制,完善电子政务外网、涉密内网和业务网之间的数据安全交换模式,满足跨层级自然资源数据互通共享的业务需求,实现各部门行业数据的实时获取和交换,促进数据合规流通。
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数据应用驱动。以数字化改革创新为目标,以数据智能化应用为主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自然资源数据创新应用,激发数据要素活力,驱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优化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科学性,更好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数据赋能数字融合,构建统一高效的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加强数据标准建设,健全完善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实现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管理数据的标准化。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健全部门管理数据的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不同部门的行业数据可以实时获取。以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自然资源“一张图”为基础,推进“地上地下、陆海相连”的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建设。大力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动态感知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与修复的时空变化,展现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新画卷。
数据赋能“一码管地”,加强基础地理测绘信息和土地管理数据融合及其智能化应用。以基础地理测绘数据为本底,贯通自然资源内部“批、供、用、补、查、登”等全流程管理数据,整合税务、工信、水电和金融等企业生产经营数据,形成覆盖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的“一码管地”监管体系,实现建设项目全流程动态更新、实时监管。依托“一码管地”数据信息应用,实时监测土地利用效率,促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消化利用,提升土地监管的智能化水平,及时对各类疑似违法行为作出快速响应。
数据赋能全要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监测,强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战略性矿产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的高水平保护。根据耕地空间分布、土壤质量等调查数据和遥感等时空大数据,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全方位监管,确保全国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打通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两个数据库,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同时,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数据库、供需数据库,准确掌握战略性矿产资源家底,编制动态关键矿产资源清单并实行特殊保护,加强矿产资源安全形势分析与研判,完善矿产资源安全监测预警体系。此外,根据国土调查、遥感实时监测和电子围栏等数据,严格管控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强化“三区四带”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固碳能力。以水源地监测数据为基础,从严控制江河湖湿周边的开发行为,确保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水源涵养区得到高水平保护。
数据赋能“一码管空间”,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国土空间格局。以自然资源“一张图”统一编码的数据资源为支撑,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导,构建“一码管空间”应用。以此为基础,依据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优化农业空间格局:遏制耕地重心持续向北偏移,促进优质耕地“南增北稳”,推动耕地从“山上”换到“山下”,使耕地下山集中连片布局;优化木本油料发展格局,推动油料用地从“山下”换到“山上”,释放油料生产潜力;加强盐碱地调查监测,全面挖掘盐碱地利用潜能,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同时,充分挖掘不同类型自然生态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数据,以适宜性为基础优化林灌草空间布局,促进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围绕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加强“三区四带”等重点地区的生态修复,使生态空间织补成网、生态保护空间更加山清水秀。此外,利用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国土空间规划数据,为科学确定城镇规模,把握建设用地总量、时序和节奏提供支撑,使城镇空间更加宜居高效。在城市,促进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更新,中小城镇的人口适度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合理疏解人口和产业,以地下空间和公共生活空间登记数据为基础,规划布局平急两用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农村,完善“增减挂钩”“人地挂钩”的土地利用政策,遏制农村建设空间无序蔓延,坚定不移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道路。
数据赋能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核算及价值实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监测,全面掌握生态产品的本底,摸清生态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同时,健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形成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价值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依据市场需求科学配置供给,使生态产品的市场价格真实反映品质和稀缺程度,为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和价值转化提供依据。此外,以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以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文字编辑:赵婧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数据如何赋能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