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期刊精粹 | 田园城市思想百余年中国之旅研究【抢先版】

期刊精粹 | 田园城市思想百余年中国之旅研究【抢先版】

【编者按】 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田园城市思想百余年中国之旅研究》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思想传播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后殖民理论代表人萨义德(Said)将思想传播比拟为旅行者的旅行过程,提出了“旅行的理论”(Traveling Theory),指出思想旅行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起点,即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初始内容;二是通道,即思想从发源地传播至目的地的路径和过程;三是目的地对思想的接受、拒绝和改造。他认为,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变化,会失去原有的批判性,但也有可能在新的语境中被重新解释,产生新的意义和更大的活力[1-2]
田园城市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城乡规划思想,也是对中国城乡规划影响最深的外来思想之一。它产生于西方尤其是英国社会问题和城乡问题最突出的时代,是霍华德(Howard)针对工业革命时期的一个个“梦魇之城”提出的总体解决方案[3]。田园城市思想诞生后,很快传播至世界各国,但不同国家对田园城市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各不相同。根据“旅行的理论”,田园城市思想进入中国的时间之旅可以划分为具有明显差异的三个阶段(图1)。
期刊精粹 | 田园城市思想百余年中国之旅研究【抢先版】
图1  田园城市思想中国之旅示意图
一是20世纪初至1940年代的“误读”阶段。从1908年开始,中国的报刊杂志开始发表译自日本和美国的与田园城市相关的文章(图2),开启了它的中国之旅[4]。由于缺少对霍华德原著的完整翻译,日本和美国对田园城市思想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中国对它的认识。因此,中国对田园城市思想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误读还伴随着想象,民国知识分子将中国城市当作病症,将误读的田园城市当作药方,在多个城市的市政计划中被采纳,也在抗日战争期间因防空的需求而被改造[5]
期刊精粹 | 田园城市思想百余年中国之旅研究【抢先版】
注:1908年,刘石荪在《时报》上发表了《田园都市制度》,这是中国第一篇关于田园城市思想的文章。刘石荪,又名刘封建,辛亥革命后改名刘大同,是清末秀才,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曾跟随孙中山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
图2  中国第一篇关于田园城市的文章
二是1950年代—1970年代的“拒绝”阶段。田园城市曾是苏联早期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思想支撑,但从1931年开始遭到批判和否定[6]。1950年代初期,中国在“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了苏联对于田园城市思想的态度。到1950年代末,虽然中国开始反思和修正苏联模式,但随后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导致城市规划发展受到严重挫折[7]。此后20年,中国大陆再未出现专题讨论田园城市思想的文章。
三是1980年代以后的“再读”和“再造”阶段。改革开放以后,田园城市思想再次进入中国,并于1990年代末再度成为城乡规划行业的热点话题。田园城市思想也契合了中国21世纪初期的城市发展需求,一度成为众多城市的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中国对田园城市思想进行了再造,提出了公园城市的新命题[8]
田园城市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融合了当时盛行的社会思想,回应了工业化时代城市面临的关键问题,同时建构了一种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理想社会秩序,使世界各国在不同语境下可以对其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和按需所取。公园城市若要成为其后继者,应当在立足于中国式和人民性的基础之上,积极吸纳人类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有效回应后工业化时期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和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彰显其普遍性,使其成为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下可以进行解读的新经典,由此才有望开启公园城市的世界之旅。UP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赛义德. 世界·文本·批评家[M].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2] SAID E W. Traveling theory reconsidered[J]. 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 1994: 436-452.
[3] 埃比尼泽·霍华德. 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4] 刘石荪. 田园都市制度[N]. 时报, 1908-03-06.
[5] 张国瑞. 战时田园市计划[M]. 北京: 中国建设出版社, 1940.
[6] COOKE C. Russian responses to Garden City Idea[J]. Architectural review, 1978, 163(1): 353-363.
[7] 许皓. 苏联经验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研究(1949—1965)[D]. 南京: 东南大学, 2018.
[8] 赵建军, 赵若玺, 李晓凤. 公园城市的理念解读与实践创新[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9, 33(5): 39-47.

作者:郑国,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林政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延伸阅读

重读经典——霍华德生平及其田园城市著作版本研究

再谈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

新型城镇化的“和平道路”: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原型的解读与猜想

编辑 | 许   
排版 | 顾春雪

期刊精粹 | 田园城市思想百余年中国之旅研究【抢先版】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期刊精粹 | 田园城市思想百余年中国之旅研究【抢先版】
期刊精粹 | 田园城市思想百余年中国之旅研究【抢先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期刊精粹 | 田园城市思想百余年中国之旅研究【抢先版】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