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以下简称“规划年会”)于9月23日-25日在武汉召开。2023年9月24日下午,作为规划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教育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住建部全国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承办的学术对话三十一“规划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在武汉顺利召开。
本文字数:3071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2023年9月24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教育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住建部全国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以下简称“评估委”)承办的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规划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V32会议室举行。

学术对话上半场由学会常务理事、教指委秘书长、同济大学孙施文教授主持,下半场由学会常务理事、评估委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彭震伟教授主持,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石楠,教指委委员、评估委委员以及来自规划教育界、学界和业界的代表共100多人共同参与了本次对话。
主持人:孙施文
学会常务理事、教指委秘书长、同济大学教授
主持人:彭震伟
学会常务理事、评估委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
孙施文教授指出,我国城乡规划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和有效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体系,为我国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作出了贡献。在新的历史阶段,规划教育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国家规划体系改革,对专业人才及其能力的要求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专业知识爆炸和科学技术发展,也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改变的基础上,加强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培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整合各种知识和各种能力。
张京祥:规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
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教授
张京祥教授提出,面临城市发展动力、城市规划价值取向的重大环境转变,规划教育急需推动规划师知识与能力的重建。具体包括:其一,以制度经济学为动力的空间政策设计能力;其二,以产权重构为基础的空间要素配置能力;其三,以产业、运营为核心链条的空间策划规划能力;其四,以多元协同为路径的空间规划治理能力。最后张京祥教授认为,对于个体规划师不可能做到全能全才,但规划师应该知道什么事情在什么环节做、找谁做。
杨贵庆:规划专业的关键能力如何培养
学会理事、教指委委员、同济大学教授
杨贵庆教授认为,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已经到了关键阶段,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型,专业需要与时俱进。杨教授围绕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的六大核心能力:前瞻力、综合力、技术力、共识构建能力、公平公正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展开讨论,他认为最关键的能力应该是“一头一尾”。“一头”即必须建立起具有前瞻能力的规划思维,培养学生的系统观、整体观和时空观;“一尾”即通过规划专业培养、知识培养、项目和课程训练培养协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空间干预。
毕凌岚:授之以渔,何以为渔
学会理事、教指委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毕凌岚教授围绕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发言。她首先回顾了城乡规划专业6大能力的提出和课程体系的响应。毕教授认为,知识和素养是成人的基本要求,能力培养是成材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应该回答五个问题:一是规划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如何区分?二是通专结合的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如何设计?三是知识领域拓展与专业能力提升如何协同?四是专业能力培养重心何在?五是能力培养中实践平台如何充分发挥作用?最后,毕教授指出了城乡规划专业专业教育的趋势,是从专业知识传授转向专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从综合素质提升到强调创新能力的习得。
林坚:规划专业要顺应时代发展动力做出抉择
学会常务理事、教指委委员、北京大学教授
林坚教授认为,首先,规划除了描绘未来蓝图还要解决问题,在存量规划时代,规划更多的是类似中医一样的调理手段,这导致了培养逻辑的转变。其次,规划培养人才出口应该为“3+x”,即一部分从事规划设计,一部分从事规划管理,一部分从事规划教育,但除了这三部分外还要宽出口,要能写能画能说能算,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再次,从历史规律和趋势来看,任何时代发展都和动力有关系,迎接算力时代和网络时代,规划专业要做决择。
曾鹏: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与创新
学会理事、评估委委员、天津大学教授
曾鹏教授认为,面向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教育面临挑战与机遇,驱动教育创新做出回应。他提出,规划教育的创新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升维、知识体系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变革、培养机制的迭代。曾教授以天津大学的实践为例,介绍了学科融合、创新驱动、实践引领的、以城乡规划为核心的新工科培养体系,即以空间价值为核心,面向现实需求,培育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强化基础训练,探索产教融合,搭建交流平台。
石楠:打破“三维同构”的理想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指委副主任委员
石楠秘书长指出,城乡规划专业过去的教育是将城乡规划学的综合性理解为专业的综合性,并落实到学生个体的综合性;是规划职能、规划职业和规划学科的“三维同构”。新时代下规划要回归“治道”的使命,要为治理现代化服务,是有强烈公共利益导向的政策过程,是有底线思维和多元开放特征的社会工程,是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以人民权利为核心的城市治理机制。因此,城乡规划专业要打破“三维同构”的理想,放弃全能型专业,重构知识体系/细分专业,做好城市的事、做深设计、做细统筹,包容不同专业人群进入规划师群体。
冷红:规划能力培养的五大关键问题
学会理事、评估委委员、教指委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冷红教授围绕规划专业能力培养提出了五个关键点:其一,把握专业核心竞争力,各高校要明确自身培养什么样的规划人才;其二,空间治理语境下对综合掌控能力的培养,结合人才培养知国家战略,关注人和生活方式,拓展学生视野;其三,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通过对新能力培养的补充,求新应变;其四,课程模块设计和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最后,教师能力的提升。
刘博敏:让学生学会提问
学会理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刘博敏教授指出,规划未来将向着细化方向、拓展任务、提供服务三个方向发展,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规划的教育应该有所创新,包括人文历史的加入、新技术的加入、案例讨论的比重增加、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规划行业师资和职业经验的引入、以及终身教育。最核心的是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的能力,不回避问题、学会提问。
阳建强:“博雅”与创新
学会理事、评估委委员、教指委委员、东南大学教授
阳建强教授认为从知识学习转向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他提出应对规划的复杂性,城乡规划专业有三个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其一是“博雅”,即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二是科研能力的培养,即打破以前传统工程设计培养模式,加强科学方面的培养,并提升协同统筹能力;其三是创新能力,应对新发展不断创新的能力。要达到以上能力的培养,阳教授认为需要打通实践和教育、加强国际化培养、鼓励学生提早参与重大项目和课题。
学会常务理事、评估委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彭震伟教授在总结环节提出,所有专业都需要能力的培养,这是高校普适性的命题,需要与专业人才特定能力的培养相区分。专业人才的特定能力培养需要一直在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根本是要认清专业的内核是什么。
对话最后,来自苏州科技大、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教师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并与专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核
供稿单位:教育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住建部全国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活动 | 2023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汇报会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高考志愿填报季|2023年度城乡规划专业评估通过院校一览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教育 | 这些高校的规划专业有调整,全国高校本科专业新增一批、撤销一批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三十一:规划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