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为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的“人水共生,共话长江大保护”学术对话于2023年9月24日下午在武汉成功召开。
本文字数:5453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长江沿线区域迈入长江大保护与长江文化传承弘扬兼顾互益的新阶段,如何推动长江文化融入城乡建设、促进长江文化育民惠民利民,是长江大保护下人与水共同发展的新课题。2023年9月24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称“学会”)主办、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了以“人水共生,共话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学术对话活动。

本次学术对话由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奇志主持。
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朱子瑜,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城市设计分会委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师室主任奚文沁,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副总工程师、总工办主任、国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曹春霞,长江设计集团原副总工程师吴建军,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海军等嘉宾进行了分享与讨论。
主持人:刘奇志
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6年以来,以重庆、武汉、上海为代表的上中下游城市持续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紧密统筹长江治理与城市发展,促进滨江地区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催化剂,构建了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的保护改造利用策略,引导了一大批实施性项目落地,实现了从点状治理迈向系统治理的跨越式转变。
本次对话围绕“国空背景下如何采用新思路、新方法开展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怎样开展滨水空间生态治理与修复工作?”、“以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为目标,如何开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如何引导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实现‘城市功能高质量发展’?”等参考议题展开。对话采取主题报告+圆桌讨论的形式,首先由长江沿线三座代表性城市的专家围绕“人水共生”主题介绍了地方规划和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并跨专业地邀请了文化领域专家对长江文明的内涵及其在中华民族演进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进行了阐释。随后,参会专家围绕对话主题,基于各自特长领域与项目经验,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对谈,并与参会的从业者进行了多轮问答。
李海军:武汉市两江四岸滨水空间品质提升规划与实践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武汉市两江四岸滨水空间规划按照高站位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要求,通过“全口径评估、全覆盖空间、全方位营造、全流程管控”,全流域研究、整体性规划、重点段设计,深化落实“长江大保护”的战略要求。在规划过程中,坚持多部门协同、多专业联动,分析评估规划编制、用地效能、风貌形象、实施管控的实际问题,为规划编制打下坚实基础。
规划坚持策略导向,统筹“江、园、城”一体化发展,确立区域共同发展愿景,将两江四岸地区总体定位明确为“践行长江大保护示范样板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锚固武汉市大开大合的空间结构,提出打造“长江文明之心”,显化长江、汉江及东西山系“山水十字轴”和构建“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空间结构。在空间形象塑造方面,一是聚焦标志性地区进行特色空间形象营造,二是针对重要的建(构)筑物进行经典场景营造,三是结合用地盘整提出建筑特色化、街道精致化和空间艺术化三类专项行动。
李海军副院长指出,为推进规划落地实施,配合规划编制和上报审批,武汉市还完成了《关于加强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管理实施意见》和《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指引》,将城市设计核心内容转化为控规管控要求,成为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将“以两江四岸为核心,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主中心”融入省市“十四五”规划等纲领性文件中,确保了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
曹春霞:长江上游山地城市水资源协同规划关键技术思考与探索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副总工程师、总工办主任、国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代表,在长江大保护中发挥极其关键的生态屏障最后关卡作用。曹春霞副总工强调,十五年来重庆市规划院坚持多学科、多视角、多专题支撑研究,形成了融合资源、环境、生态、安全、水文、气象、规划等多学科的丰富理论成果,开展了长江上游典型山地城市水资源协同规划特色方法攻关和关键技术集成,构建水资源安全供给格局,推进山水城生态融合管控,强化水灾害韧性防御。
针对水资源利用,开展了多方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构建了“一核两网·百库千川”的供水安全格局和三大供水战略分区,基于不同片区水资源特征属性,建立了供水网的一体化布局。针对水生态保护,开展了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水环境评价、水生态评价,基于多重评价结果构建了全域水生态安全格局并划分了一级、二级水生态功能分区,对水岸符合空间的生态保护和协同管控提出了具体指引。针对水灾害防御,分析了重庆地区洪灾、内涝的成因和特性,构建了“韧性-海绵”的山地防洪排涝安全格局。
该系列规划完成了10个自然资源部和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获得了2022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1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并在龙河流域实施性项目中得到实践。
奚文沁:迈向卓越的人民水岸—上海“一江一河”规划实践
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委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师室主任
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从老城厢的城市发源到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再到新世纪陆家嘴CBD,城市的中心虽然在迁移,但始终沿着这“一江一河”呈现出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重心。上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上海产业结构、城市布局调整和国际航运的发展,黄浦江沿岸原来以工业和码头仓储为主的功能布局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浦东开发和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的崛起意味着城市港口外迁和产业结构调整更加迫在眉睫。早在2001年,上海市就提出创造条件逐步搬迁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污染较大的企业,通过用地调整和功能开发形成都市景观轴线,塑造上海滨水城市新形象。航运的发展推动黄浦江两岸内港外迁的进程,全球化趋势下城市经济的转型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将浦江沿岸功能转换成为以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为主。其中,黄浦江定位为“全球城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苏州河定位为“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
奚主任结合“一江一河”区域的历版规划和多年实践,总结了上海在认识、理解和维护自身滨水文脉肌理方面的发展轨迹,并归纳上海“一江一河”规划建设的“四度”原则。首先是提升能级的高度,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与能级提升,发挥资源禀赋,做强特色功能,区段错位互补,在滨水区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群。第二是培育城市温度,构建贯通连续、渗透链接腹地的滨水空间,2017年对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进行了贯通,2020年又打通了苏州河60多处断点,把滨水地区大量的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面向不同的活动需求,植入文化、游憩、体育等功能,凸显场所感和吸引力。第三是增加文化浓度,依托“一江一河”众多文化历史遗产资源,构建“场景-建筑、构筑”策略包,促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塑造更独特的城市形象。譬如在杨浦滨江通过旧船坞的改造再利用,形成了工业风格强烈的船坞秀场。第四个是夯实韧性强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如世博文化公园舍弃了最初较高强度的商务区方案,换取了维育自然的生态空间和市民共享的休闲空间。
傅才武:中华文化的长江底色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长江文明建构了中华稻作文明的基础,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在世界稻作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被誉为“世界稻作之源”。长江稻作文明形塑了中华文化的空间形态。水稻的经济性特征,支撑了华夏民族大规模人口繁衍,维持了中华文化的持续性。稻作经济所培育的社会组织性,造就了中国典型的农耕文明形态。长江稻作文化与黄河粟(麦)作文化的差异,建构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长江文化相对于黄河文化,在发展时序、文化审美和文化形态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性,不同的经济方式造成了长江与黄河流域不同的社会大众心理结构。“江河互济”与“对角线运动”相嵌套,建构了中华文化五千年流变的动态性特征。
最后,傅才武院长总结到,长江文明对构造中华民族21世纪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长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内河流域经济带,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前进基地,其生态环境构成了中华文明体的底蕴。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生态屏障,是文明体的底线。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组成的超级文化空间复合体,构成长江不同资源在特定地理空间内积累、叠加和融合创新的“文化再生产装置”。
朱子瑜
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
对话环节,朱子瑜主任委员将武汉市滨水空间的资源特色总结为三大方面:第一,武汉的滨江空间历史悠久、风光独特。武汉是百湖之城,其湖泊数量和面积在全国中名列前茅,由此形成的滨水空间形态极为丰富,滨水岸线长且质高。第二,武汉滨水空间价值多元,成就与挑战并存。从以前的码头风光到现在的都市景观,可以看出武汉在滨水空间方面一直以来的更新和努力,也证明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未来如何继续提升是要深化研究的。第三,滨水空间潜力无限,压力巨大。滨水空间设计迎合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主题,城市的居民对滨水空间有一个特殊的期待值,这个特殊的期待值正是和现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与人民日益提升的需求和水平有关,未来还有更多可以做的工作。
针对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他提出滨水空间应秉持“用地综合、功能混合、空间复合、业态叠合、专业融合”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城市设计在其中可以起到统筹、引领的作用。规划要为人民留好空间,为国家管好空间,为发展用好空间。国土空间是一种资源,应在保护的大前提下进行可持续、高质量开发利用。滨水空间应当加强“规-建-管”一体化制度体系的探索,比如“分段设计绘长卷,分类施策用导则”,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不仅要考虑传导和衔接,更重要的是尊重现实工作时序,做好协调工作。充分发挥空间规划体系的灵活性,在管理上也实施分段、分层管理,引导和保障开发建设高效推进。
吴建军
长江设计集团原副总工程师
吴建军副总工程师结合自己在长江沿线地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人水关系协调发展的三大原则。第一,基于整个长江流域层面做好顶层设计。首先,加快完善长江流域全域规划体系,发挥规划统领作用。其次,做好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包括城市中的水生态规划、水系综合利用规划,保障规划与空间的有效衔接。最后,要落实到工程中去,从实践中获取经验与成效。第二,注重生态的整体性和流域的系统性。水资源的功能与环境丰富多样,要站在流域的角度上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同时强化底线思维和安全理念,在解决好人的问题基础知识,满足其他生物的需求。第三,坚持水岸的协调治理,实现水城融合发展。水与岸是一个交替的过程,水生态环境问题表面在于水,而根源在于岸,因此滨水空间的系统治理要从岸上抓起,不仅要从单一治理转向综合治理,还要以安全保障为主,发起全面的构建功能转变。
在嘉宾引导发言后进入互动讨论环节。参会听众针对如何看待长江文化中工业文化的地位、价值及内涵,如何发掘堤坝、码头等水工工程的文化基因并与滨水空间营造相结合,以及统筹兼顾守住水安全底线与提升城市品质双重目标等提出了诸多问题,讨论嘉宾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和交流互动。


傅才武院长归纳,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在三大类空间载体中得到了集中展现:一是工业遗产,二是线型的交通设施和工程,三是各国租界。如何发掘、显化滨水场所的文化价值,构建贯穿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文化体验路径,与当前热门的文化消费体验相融合,是空间规划和文化研究必须共同解决的问题。
会议最后,刘奇志副主任委员在总结与会嘉宾发言观点的基础上,分享了他对人水关系的思考:首先,规划师、管理者对于滨水空间、长江和各类河湖资源的利用和管控,必须从人民群众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同时,规划师必须尊重千百年来自然演变的规律和相应形成的资源特征,在规划和设计中踏踏实实做好调研和基础分析,形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方案;最后,长江的上游、中游、下游是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唯有建立共识、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才能够构建长江沿线完整连贯的美好环境和国土空间。

供稿单位: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核。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三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十一:数智规划与中外城市治理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十八:公园城市指数服务城市转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十九:人水共生,共话长江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