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喜报! 清华同衡科研成果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喜报! 清华同衡科研成果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Awards

11月8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由清华大学、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成果“城市建筑与建筑群多尺度抗震分析理论与性能提升技术”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01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022年度获奖情况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开始设立的奖项,旨在奖励科技界的优秀人士与团体。根据最新奖励办法,分为杰出人物奖和优秀项目奖;奖励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做出重大技术发明、完成和应用推广创新性科技成果,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2022年共有21位科学家、188项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其中,10项成果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2项成果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成果获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5项成果获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9项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96项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资料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02

城市建筑与建筑群多尺度抗震分析理论

建筑与建筑群的地震破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我国2/3的大中城市处于高烈度设防区,提升城市地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的抗震能力涉及防灾规划、抗震设计、抗震加固等多项工作内容,涵盖建筑群、单体建筑、结构构件等多个尺度。科研成果在建筑群、单体建筑和结构构件三个尺度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及情景应对减灾技术、强非线性全过程分析模型与体系能力设计法、非线性关联分析模型与构件韧性提升技术,形成了贯穿“分析与评估-规划与设计-应急与加固”全链条的城市建筑地震安全综合提升技术体系及标准体系,实现了抗震弹塑性分析从单体建筑到城市建筑群的理论突破,带动了城市建筑抗震性能提升的各环节从分割独立到融合贯通的技术进步。


科研团队长期合作,注重积累,共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8部,获中美发明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36项,主编北京市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8部。成果应用于150余栋重要建筑的抗震评估、设计与加固,北京等国内外50余个城区的抗震性能评估与防灾规划,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了地震安全保障。

喜报! 清华同衡科研成果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喜报! 清华同衡科研成果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城市建筑群抗震弹塑性分析



03

实践运用:唐山市综合防灾减灾详细规划震害模拟研究

《唐山市综合防灾减灾详细规划》获得了河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出版发行《风险与安全:唐山市灾后重建40周年规划建设回顾与总结》。震害模拟使用“城市建筑与建筑群多尺度抗震分析理论与性能提升技术”,基于唐山现有的城市建筑数据,开展了唐山城区20万栋建筑群的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了建筑单体以及精确到建筑楼层尺度的结构反应和震害分布,再现 1976年唐山大地震再次发生情景下现代唐山的震害过程,评估了唐山市的建筑抗震水平,支撑了防灾减灾详细规划的编制,示范作用显著,社会效益突出。

喜报! 清华同衡科研成果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喜报! 清华同衡科研成果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喜报! 清华同衡科研成果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喜报! 清华同衡科研成果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唐山市中心城区地震地质影响模拟评价



相关研究出版

《风险与安全:唐山市灾后重建40周年规划建设回顾与总结》

喜报! 清华同衡科研成果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书籍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唐山震后重建40周年之际,以地震为主线,围绕灾害进行全景式历史回顾,简要阐述唐山城市建设的演变过程及各种灾害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留下的印记;系统梳理震后重建规划以及历版总体规划对城市防灾减灾的思考与探索;对新形势背景下唐山市所面临的主要灾害风险重新界定,展望并着手将其建设为一座安全的韧性城市。

《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

喜报! 清华同衡科研成果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书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过城市建筑震害模拟可以揭示地震对城市造成的破坏,服务震前防灾减灾规划和震后快速救援,对减轻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通过将完整的地震动时程记录输入城市建筑群,逐个建筑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从而可以充分反映不同建筑的抗震特性差别及不同地震动的时域和频域特征,从理论上说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与已有方法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清华同衡城市安全技术创新介绍

清华同衡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领域的规划设计项目实践与重大课题研究。通过整合城市防灾减灾专项研究,统筹构建城市安全格局与防灾救灾减灾体系,并与应急管理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清华大学、国家消防救援局、中国地震局、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不断进行科技攻关与技术集成。


先后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安全问题现状及应对研究》、应急管理部《应急避难场所功能技术指标体系表和指导意见规章指南及案例库研究》、《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标准及设计示范应用》、天津市《城乡规划管理涉及城市安全控制要求的研究》等重大课题。


在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安全韧性空间与设施布局规划、城市消防安全与建筑消防技术、抗震防灾与城市避难规划、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平急两用基础设施规划、地质灾害与风险评估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先后完成福州滨海新区、北京市石景山区、张家口市安全韧性规划;福州、杭州、银川、绵阳、唐山、廊坊市等城市抗震防灾及防灾减灾规划;杭州市、济南市、海口市、银川市地下空间规划,以及镇江、广安、广元市、海南省及海口市、三亚市、洋浦开发区消防十四五规划等重要专项规划实践。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图片|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

供稿|清华同衡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

喜报! 清华同衡科研成果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喜报! 清华同衡科研成果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