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为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儿童中心承办的学术对话四十六“城市儿童友好空间营造”于2023年9月25日上午在武汉成功召开。
本文字数:6055字
阅读时间:19分钟


会议现场照片
2023年9月25日上午,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学术对话四十六:“城市儿童友好空间营造”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召开。本次学术对话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儿童中心承办。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推进100个儿童友好城市,成长空间友好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的内涵之一。儿童友好理念的落实、儿童服务的落位、儿童权益的保障、儿童友好环境的建设都需要在城市空间层面做好承接。2022年9月9日《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共同发布;2023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发布《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实施手册》(以下简称《<导则>实施手册》)。
为推进我国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本论坛重点围绕“儿童友好空间营造”理念和原则、“一建、三改、两增”建设改造的策略方法,以及实施机制和政策保障等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儿童友好空间营造路径和模式。会议邀请了九位专家围绕《导则》详解、国际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城市实践、儿童参与等多角度进行了的报告分享,并邀请了五位点评嘉宾对儿童友好空间营造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精彩点评。本次学术对话由中国儿童中心事业发展部负责人宗丽娜主持。
主持人:宗丽娜
中国儿童中心事业发展部负责人
付冬楠:《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解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副秘书长
付冬楠介绍了《导则》和《<导则>实施手册》编制和发布的背景,从现状与问题、内容与行动、统筹与共谋三部分详细解读了《导则》的主要内容。我国城市儿童成长具有隔代抚育现象突出,儿童运动锻炼强度明显不足等特点,对此《导则》从适儿化空间建设角度梳理了儿童各类设施空间量不足、活动空间质不高,出行空间不方便等问题,以及儿童活动空间存在的使用不安全、设施不可达、环境不自然、人群无参与、代际不共融等共性特征,提出了“一建、三改、两增”的总体建设框架。“一建”强调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应在城市、街区、社区三个层级统筹推进,形成三级三类相对完备的友好空间建设体系;“三改”强调结合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儿童需求特点,重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改造;“两增”强调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优先增补校外活动场所和游憩设施建设。同时在实施环节应关注问题导向、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龄施策、多元参与等原则。
杨 菡:《儿童友好城市国际概况及本土化思考》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官员
杨菡分享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的背景、历程和主要框架。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应是在常规和原有工作基础之上所采取的额外的、更多更好的承诺、投入、行动或取得的成就,以推进儿童权利落地,持续改善儿童福祉(增量增效)。她还介绍了在东亚和太平洋区域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采用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可(CFCI)”和“政府主导(CFC-G)”两种模式的差异,结合欧洲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案例,分享了儿童友好空间的建设和评价应重点关注保护、供给和参与三方面原则,保护原则强调避免物理伤害(污染、安全等)、社会风险(排挤、霸凌、犯罪等)、提供支持条件和环境让所有儿童、照料人和其他人(无论其社经背景)都可以享用空间及设施;供给原则强调使儿童、照料人和其他人更方便、平等和公平地享有某种资源、技能和服务(教育、安全、医疗、交通、市政服务、文体休闲等),并让资源公平分配和递送;参与原则强调应体现儿童权利、儿童视角和真实需要,采用公平公正的方式来一起决策、规划、建设、运维和管理。
杨彩霞:《以儿童为中心的空间设计策略与应用——以学前儿童友好教育场景为例》
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杨彩霞主任提出以儿童为中心是设计儿童友好空间的重要依据。她介绍了在儿童友好空间的设计中需遵循的以儿童为中心的4原则和把握好儿童友好教育场景的5要素,并以中国儿童中心0-3岁儿童家庭养护支持中心、中心实验幼儿园和老牛儿童探索馆3个儿童友好场所空间设计为例,展示和剖析儿童友好学前教育场所的设计策略与应用,通过关注儿童的自身特点、基本权利、发展需要和个体差异,创造安全、健康、全纳的学习环境,以及与家长和社区的紧密合作,能为儿童提供积极的学习和成长体验,并为培养儿童多方面能力创造良好的空间条件,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并展示他们独特的才能和创造力。
邱 红:《北京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系统路径和规划实践》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委员
邱红介绍了北京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系统路径和规划实践。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北京减缓老龄化、少子化倾向,提高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全龄友好”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目标,展现大国首都担当的重要举措。北京在全过程保障儿童权益、全方位促进儿童发展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系统路径方面:一是开展基线评估,为儿童友好政策出台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纳入顶层设计,为儿童友好创新实践提供政策依托;三是推动试点先行,为儿童友好城市创建树立示范标杆;四是扩大宣传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入共建共治和共享。北京在儿童友好城市空间规划实践方面:一是将儿童友好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三级三类四体系”,不断完善儿童友好城市规划框架;二是开展全市儿童友好空间现状评估和规划导则研究;三是依托全国首个青少年城市规划宣传计划持续为儿童赋能;四是发动全市责任规划师团队为儿童赋权,促进儿童参与城市治理全过程。希望通过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努力,最终把北京打造成为安全、共享、绿色、繁荣的儿童友好城市。
于一凡:《上海市浦东新区儿童友好城市的规划与实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学科团队负责人,上海城市更新关键技术实验室全龄中心主任
于一凡教授介绍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儿童友好城区规划导则》的编制和实践情况。2022年12月编制完成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儿童友好城区规划导则》,围绕“实现儿童友好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建设健康包容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构建安全舒适的儿童友好出行环境、保障儿童参与及推动多元共建共治”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儿童友好城区建设的空间管控与规划引导要求。《导则》构建了“城区、街镇、社区”三个层级的儿童友好空间,同时兼顾补短板和改造提升两个维度,覆盖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和出行环境共三类25个要素的管控体系。编制过程充分结合浦东新区的基础条件,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应用创新工具开展儿童参与。规划成果充分体现了浦东新区的空间特色和儿童友好社会氛围,为浦东新区36个街镇的规划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撑。实施以来,完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公共空间、出行环境和社区环境适儿化改造,推进了多项儿童友好设施建设,获得了社会、家长和儿童的广泛好评。
刘 磊:《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建设指引探索》
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儿童友好中心主任,高级城市规划师
儿童友好实践基地是以儿童优先为原则,为儿童提供满足身心健康成长需求,兼具教育性、趣味性、体验性、实用性和普惠性的实践场所。深圳先行探索,已发布《深圳市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建设指引(试行)》并建成400多个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广东省近期也颁布了《广东省儿童友好基地建设指引(试行)》。国家层面,住建部在《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中提出对“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要求,教育部也在《关于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提出“社会资源面向儿童开放共享”。为响应国家对儿童友好实践基地的相关要求,刘磊主任从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建设背景、共性问题、分类和建设原则、建设要点等方面分享规划探索经验。他首先分享了国家、广东省、深圳市层面阐述儿童友好实践基地的提出背景、建设目标和所取得的成绩;其次,结合对儿童友好实践基地的调研工作,介绍目前儿童友好实践基地的建设基础及特点,同时指出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再次,介绍儿童友好实践基地的分类和建设原则;最后,结合共性问题提出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建设的四大核心要素,并通过案例讲解各类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建设的核心要点。
何 浩:《“一米视角”看城市——武汉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实践与思考》
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空间规划设计部部长,高级城市规划师
何浩分享了武汉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坚持“儿童为先”的规划理念,构建文化友好、政策友好、服务友好、空间友好的“四友好”战略,以空间规划建设为突破口,整合各类资源,优化儿童学习生活空间,编制空间技术导则,并开展江汉区儿童友好城区建设工作,选取典型社区进行适儿化改造的基本情况。第一,搭建儿童参与共治平台。广泛调研儿童及家庭意见,开展儿童友好主题活动。第二,融入城市治理顶层设计。从市级层面明确儿童友好城市顶层设计和建设路径,并融入各层级规划和政策。第三,营造儿童学习活动空间。按照儿童身体和心理特征和学习生活成长需求,依托武汉“一城江水半城山”的空间格局,嵌入式打造“城区-街道-社区”三级儿童活动圈层,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服务效能。第四,开展城区社区试点建设。以武汉市江汉区为试点,开展儿童友好型城区、儿童友好社区规划建设实践活动。在城区层面,量身定制儿童友好城区建设行动计划。针对江汉区人口密度高、存量用地少等特征,规划提出充分利用“两江交汇、城湖镶嵌、新旧结合”空间资源特征,形成特色鲜明的儿童活动空间网络,针对南部汉正街老城片、中部市级商贸商务片、北部产业居住综合片等不同功能片区,提出差异化的空间要素管控和分类建设指引,形成项目库建设计划。在社区层面,以老旧社区改造为契机,开展儿童友好社区试点建设。组织江汉区青松社区儿童开展现状调研及“针扎地图”、“愿望纸条”、“我的社区我做主”等参与式活动,将儿童意愿和诉求纳入社区改造规划方案。
韩西丽:《城市日常景观的儿童友好Making everyday landscape child-friendly》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景观设计与儿童福祉实验室主任、副教授
韩西丽副教授以深圳市为例,探讨了居住区和公园的儿童活动场地与活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及其对儿童综合发展的影响。她围绕如何让居住区、公园、校园以及上下学路等这些孩子们身边日常生活空间更具吸引力,塑造更好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日常景观,分享了目前城市户外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儿童游戏的四种类型,包括规则游戏、功能游戏、戏剧游戏、建构游戏对儿童体力活动水平、社交性活动水平、创造性活动水平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提出塑造儿童友好的城市日常景观的五个有效途径,包括功能复合性、适度的挑战性、强自然性、高参与性、邻近可获取性。
赵 迪:《儿童参与式社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副主任、副教授
赵迪副教授分享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背景下,儿童参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及实践案例,提出了应当从成长空间友好和社会政策友好两方面共同促进儿童参与的有效实施。提出应当依据儿童参与能力和实施项目的不同,确定适宜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法(包括组织工具、诊断工具、表达工具和情境工具)。在儿童参与城市建设实施模式中应当考虑“城市-街区-社区-场所”四个尺度,保障“愿景-战略-执行”等重要阶段的儿童参与。同时,应设置儿童参与的全过程评估,包括前期评估儿童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实施中评估儿童参与情况及友好程度,项目后评估目标完成情况及影响力等。她还分享了团队近年来组织的多类型儿童参与式社区营建项目,例如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和行为能力研究制定适宜的儿童参与流程和方法,陪伴儿童主导完成社区花园的规划设计、营建维护和科普展示等多个环节。
刘昆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总规划师
刘昆轶副总规划师提出,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全面展开,但大多城市尚在探索前行。在当前财政投入有限背景下,要更加有效推动相关工作,需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精准投入,要在充分调研评估下,针对儿童需求增补相应的儿童场所或服务,避免试点碎片化拼盘化。二是有机嵌入,要更多采取混合融入的方式,把儿童友好设施(如母婴室)、场地(如运动场游戏场)、服务(校外实践)嵌入到城市公共建筑、社区、企事业单位或公共空间中,结合城市更新等项目低成本高成效地营造儿童友好场景。三是多方融入,政府搭建平台,内部明确机制,形成部门合力;外部整合资源,形成服务联盟。联合家庭社区学校企业,多方引资引智开源节流,让儿童事业不只是纯输血式投入,而是成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服务链。未来期待大家共同发力,探索更加普惠有效的实施路径模式,为更多地方提供易实施好操作的友好工具包,深度推进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谢盈盈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秘书长
谢盈盈秘书长肯定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营造对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她认为在开展儿童友好工作时要抓住主要的问题。一是要重视城市安全等基础性问题,围绕“儿童友好”,营造全龄友好的环境。二是要重视各地工作实施的差异性,有效结合城市更新,因地制宜结合地方重点工作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三是要通过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转型规划业务,转变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同时,她也希望全国各地行业中的专家学者形成合力一起去探讨、承担、推动更多创新及多元化儿童友好建设工作。
王慧芳
长沙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二级调研员
王慧芳二级调研员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城市建设中从关注儿童友好要逐步走向全龄友好;二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一定要从专业性活动拓展为全社会活动,跨界形成合力很重要;三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在过去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基础上,也进一步获得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支持,是城镇化发展到新时期实现高质量治理的良好体现,要继续推进协同治理。最后她提出:“在任何时候都要为孩子们自由奔跑和自我意识养成创造条件“。
张 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菁总规划师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高度关注顶层设计,结合相关规划和城市更新行动,联动城市体检评估等工作,综合性的考虑项目库构建。项目库构建要有针对性,切实解决儿童健康成长的问题;要有系统性,要与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各项工作相互衔接,避免项目选择的盲目化和碎片化。第二,规划师要有意识的从全龄友好的视角关注儿童友好,在空间营造中要优先考虑儿童健康成长需求,也要适度考虑在场所营造中兼顾其他年龄人群需求,尤其是老年人需求的可能性。要积极引导空间的复合利用,探索通过空间适儿化改造协调解决多类人群的急难愁盼需求。第三,要探索儿童参与的方式和机制,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不是to儿童,或是for儿童,应是with儿童,引导儿童参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生命周期的工作。
石晓冬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石晓冬院长肯定了学术论坛的平台性作用,认为通过学术对话和大家的互动交流,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对未来的儿童友好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表达了对儿童友好工作相关参与者、聆听者、关注者的感谢,高度肯定了规划工作者在工作组织、制度建设以及公共空间规划技术供给等方面对儿童给予的大爱,并希望规划师们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这种大爱,充分发挥规划智慧,以今天的学术对话为新起点,继续落实好国家政策,将各地儿童友好工作推到新高度。
本文来源:规划中国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划年会 | 张菁:全龄友好视角下的规划思考——以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为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打造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首都样板”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四十六:城市儿童友好空间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