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平均认识六千到一万个人,这其中就形成一个一个农民的生活与道德圈,这是小圈连小圈,大圈套大圈,可称“圈文化“。而一个城市平均有125-300人认识,直接专注的人不会超过50个,而在一起的人一般在3-6个。所以城市人在生活中没有安全和依靠,从而产生了不信任,找不到归属,只有回到乡村才有根的感觉,落叶归根。乡村的道德是几千年养成的,道德是融在规划、建筑、生活与生产之中,也存在于红白喜事之中。这与现代的城市道理完全不一样,城市建立在一个人与人陌生的社会,城市人是移动的,没有根的概念,没有宗教与一定范围的亲戚与血缘圈,所以城市一定会以法律和民主的形式,形成一种绝对公平和公正的社会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就不能再讨论东方文明了,可是又进入不了西方文明的体系。这种文明就像一个人穿着西服拖着布鞋,即使你天天喝啤酒,住着有壁炉的别墅。终究中国的城市文明还是要回归到乡村文明,因为这块土地在中国,乡村道德源于村、家、寺庙,成长在血缘、亲情的熟人之间,传播在以村干部为核心的人群之内,生存于村庄的百年历史与民俗之间。道德作用于熟人之间,法律作用于陌生人之间,道德是展示给熟人看的,起的作用是用来传播和展示的,而法律是对个人的行为作用,只需要人人遵守就可以了。道德的作用面不会太大,而法律是针对全社会的。这两者之间也不能用绝对的对与错来说,不过城市文明会不断完善,只是需要时间。
这种不同于城市的道德,就是乡村的法律,过去称村规民约。村民通常会把祖宗视作“神”一样供着,今天乡村依然保留着这种传统的“神”与“祖先”同在一个牌位上。
农村不是法制社会,农村只是一个熟人社会、人情社会,很多事是由感情和平均的思想来决定,用中庸和讲面子的方法去协调,还有一些必须是用武力来解决,这些方法在农村都是好办法。农村人不喜欢很有钱的人,这可能与他们自身穷有关系。中国农民天生就讲究平均,比如在农村有一种方法“拈阄”,这种方法在城市里就不大用了。
农民从人民公社的大集体回到了包产到户,农民是吃饱了,可是农村又退步了。他们喜欢有情有义、有本事、真诚的人,他们做人的原则和交朋友的原则比城里人简单,也更有原则,这一点城市与乡村两个价值观差距甚远。
内容选自《新农村建设方法与实施》
如需购买请咨询北京绿十字办公室,电话:010-64429281
感谢您的关注